计算机读博ccfc有用吗,读知乎读博五年间都没有发一篇 paper 是怎样的体验?有感...

提出这个问题并有各种解读其实展现了不同类型人的科研出发点,这个问题完全不应该成为一种疑惑。

有人说,这种人没好好学,那么,问题来了,发过sci就代表你对你研究的东西理解足够,代表你有真本事?

有人说,我发了几篇几区,对于前30%期刊来说,很多期刊之间的差别没有你想的那么大,把数文章个数作为判定一个人是不是真科研还是伪科研的判据,是真的正确?

不考虑具体情况,比如:课题组是不是刚刚起步?导师熟悉的方向和自己做的方向是不是很贴近?研究领域是不是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性?研究课题是不是很前沿,并且需要很大的创新性?

就来评判这个人是不是水平高低,这对于所谓高知的博士群体,无疑是一种反讽。

一区真代表不了什么,很多时候是审稿人+编辑+工作的多重机遇造成的,不能否认发表一区的水平不低,但绝对不能夸大其影响力。

比如,对于材料,化学领域。有多少人发了一区,其实连一些基本表征手段分析的正确方法,局限性,以及数据正确解读的思路并不清楚,这就解释了那么多发一区的,后劲不足的很重要的原因;

再者,有的人的方向是真靠自己一点点摸索起来的,有的人是导师帮你想好了,你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既定思路做,其中肯定也有很多难题,但比起需要自己开拓研究方向的人来说,起码能保证方向绝对能发表文章。

这解释了另一种现象,不少人求学时发过高水平论文,自己独立后,竟然从未超越或接近曾经的水准。

外行人靠发了什么期刊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水准,内行人靠一个具体科研问题解决的思维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层面不鼓励拿论文评价人的真正原因。

只不过,在现实面前,为了活下去,比起科研情怀,先有一点不成熟结果就发了算了,起码能通过所谓考核。

research这个东西和其他东西不同的在于,你不能拿一个完全功利的尺子来衡量他,理想主义下,能解决科学问题,能有真水准是判定一个人科学水平的尺子,只不过最后被现实打败了。

但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的科研情怀,怕是永远只能靠追追热点,发点不痛不痒的论文来科研吧。

影响因子这个东西,以后会越来越神奇,很多期刊近年来的增长速度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但大部分都逃不过一个圈子:紧追热门,提前online

数字的东西,人创造的公式,想提高,动动脑子就行。

但科学的东西,经得起时间考验才看得出分晓,所以爱因斯坦的伟大不在于发了prl与否,而在于百年来人类一直想证伪,却无数次证实其理论的准确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