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骨干培训心得体会,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培训之心得体会

“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培训之心得体会

2010年3月26日到27日,我有幸参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络培训。这次培训主要由上海同济大学的龚沛曾教授和杨志强教授为我们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并做了本课程的示范教学。通过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无论从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上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指导作用,现结合我教学部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教学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建设已有三年,现已被我校评为“优质课程”。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待提高。龚沛曾教授总结的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要点对于我校今后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很大启示。精品课程建设的总原则是:早规划、日积月累;不是为评精品而做,而是为学生能力培养努力,精品课程就水到渠成。我认为这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首先长期的工作积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不是为评精品而临时抱佛脚,平时要注意材料的日积月累: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或使用优秀的教材、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逐步取得教学成果和展示学生效果;同时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不是为评精品,而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为培养学生能力而努力。除此之外,建设精品课程需要有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需要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材料总结突出重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总之,要建设成为一个精品课程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寻找适合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建设方面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形成本学校特有的教学理念,与广大同仁及学生分享。

2、“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是各高校计算机入门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效果不理想等等。通过此次培训,我发现我们的课程在许多方面与同济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一致的,如:开设的基础课程“2”均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及“VB或C”、周课时的安排均为2(理论)+1(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原则均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等等,当然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在夯实基础之上开设选修“X”课程(“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面向应用的课程)、在正常的周课时之外还安排有课外上机实践的1课时等。除此之外,对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

我教学部在最近几年一直进行着教学改革:其中在教学方法上,从最初采用的“问题驱动”到后来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直至今日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我看到了同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数据库、网络、多媒体等章节的内容采用案例驱动,明确学习目的;每次实验后上课前,采用问题驱动,倡导自主探索;Office软件等章节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由此给我的启示是,要分析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管理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到了同济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上机固定机位,保证出勤率、随时检查实验效果;实验课随时递交实验作业,减少复制现象、提高实验效率;课堂随机做小练习,点名作用和掌握教学情况;机房随机、定期检查实践情况。这样的管理,使我看到教师的责任以及学生的努力,我们学习与借鉴这样的管理,也将会保证我校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保证了课堂、上机出勤率和作业递交率,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考核方式

我教学部对考核方式一直也进行着改革:采用的是过程考核+期末笔试考核+期末上机考核,但各部分的分值一直发生着变化。通过培训,我们学习到了同济大学的考核宗旨,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每次实验作业网上递交;课堂、机房随机检查。为防止到期末考试积重难返,而增加期中测试。最终的期末考核实现无纸化考试,杜绝了作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优秀的创新作品进行网上公布,并加分。采用如此的面向过程的考核,能够全面、科学评判学生综合能力;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打的扎实,及格率和优秀率大幅提高;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的受益不止以上几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很好地实践两位教授教给我们的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以及新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完善我的教学;同时要与各位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将我教学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成为优秀的精品课程。

布克阅读http://www.xiexiebang.com/ 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fanwen/

尹树玲

运城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部

2010年3月28日

参考:

文学:

http://www.xiexiebang.com/wenxue/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逐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利用。作为教育阵线的一员,建立永久学习的观念更是不可或却。本次培训进程中,我们利用3个月的时间,由计算机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同一授课,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上机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前后学习了EXCEL及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随后又加深课程难度,学习了authorware5和FLASH的软件使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老师们始终怀着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大胆上机实践操纵,把的知识力求当堂消化吸收,较美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现总结以下:

一、指导思想以进步全体教师计算机的操纵能力和网络技术利用为核心,从而加强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的应用程度,强化本身的综合素质,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迅速进步教师的业务技能,来担当起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

二、 具体工作此次计算机技能培训内容侧重于的是实践性和操纵性,培训时我们根据PPT大纲边讲授边演示方式进行,并在课堂上和学员构成良好的互动,课间和课落后行答疑。根据每次培训对象的水平差异,我们适时调剂培训的内容。

1、制定可行性计划,工作有条不紊,收效明显。本学年初,在学校组建计算机教室以后,学校领导立即意想到,利用本校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以进步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立即组织职员制定可行性培训计划。分工具体,责任明确,收到了良好的成绩。

2、微机教师认真预备,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师以课堂的情势,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知识及技能告知给大家,课时充分。

3、老师学习积极性高,爱好浓厚,针对自己不足的地方,努力学习,认真实践,并且,很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计算机学习。

三、努力方向今后将继续参加计算机网络的相干培训,以进步在教学进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力。

四、培训的效果此次培训覆盖面广,知识点新、实用性强,这次培训个人感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培训总结

蒋望东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信息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20

5在过去的两天里,我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班培训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受益匪浅。两天时间,分别由上海同济大学的龚教授、杨教授两位老师讲授了许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领、教学方法、教学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这些真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和课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掌握的,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龚老师工作态度细致、踏实,体现了真正的名师风范。

通过这两天的集中培训,我感觉很有收获很大,首先感谢老师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更感谢他们提供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资源,同时感谢提供这次培训机会的所有部门和参与讨论的同事们,大家的互相交流使得我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湖南,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统计资料表明,有30%左右的学生具有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对课程内容不太满意。而起点低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偏远西部,中小学时上机的实践条件不足,结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看演示记下步骤,不自己动手练习,是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创意、动手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使自己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但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高实验负荷的课程,对机房的要求,实在是难以想象。也就是,除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团队的付出,机房的实验指导老师也有难以想象的工作量。

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我所在湖南分中心班同学们均来自湖南各本、专科及高职院校,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湖南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在与同班同学面对面的讨论中,收获颇多;在网络BBS上与其它分中心参会老师的交流中,体会甚深。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交流和讨论,加深了各院校老师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使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该课程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开阔教学研究视野。

关于课堂上如何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讲好,我认为,要讲出一堂精彩、生动的课,作者简介:蒋望东(1971-),男,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

必须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有这样的几个要点:课前精心准备,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即备学情;针对正在使用的教材,要广泛汲取其它同类教材的优点,准备好要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即备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准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备好课,是上课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的必备技术和基本功。备课,就是在对讲授内容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组织讲授这些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备课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博的收集、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最后还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充分的备课,还需要做好课堂讲述,才能成功的把课上好。备课和课堂讲述的关系好比作曲家和指挥家的关系,有了优美的曲子,还需要好的指挥家。讲述,是一种教学技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讲述是介绍新的知识、概念、方法和原理的必要手段;讲述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评鉴能力;讲述是整理复习,形成系统知识和概念的途径。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讲述。讲好课,就要做到讲述时清楚明白,系统严密,具体生动。清楚明白,是大学教师讲课的最基本要求。“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所谓“清楚”,就是应该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核实理顺,达到思路清、线索明的要求;所谓“明白”,就是应该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论证真切,达到言之成理,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智能得到发展。系统严密,是课堂讲述的重要要求,讲课内容应当层次井然,条理有序,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概念。具体生动,这是课堂讲述的最高要求,这与教师的学识、经验、言词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紧密相关。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培训内容中,部分内容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对于学生入门基础的利用和出口的适应性讨论不足。希望有机会向龚老师和她的团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并有关本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再一次对龚、杨两位教授的辛勤劳动的无私奉献表示感谢,并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开办此次精品课程培训,希望以后能继续有机会参加培训交流,共同做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培训总结

在过去的两天里,我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班培训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受益匪浅。两天时间,分别由上海同济大学的龚教授、杨教授两位老师讲授了许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领、教学方法、教学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这些真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和课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掌握的,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龚老师工作态度细致、踏实,体现了真正的名师风范。

通过这两天的集中培训,我感觉很有收获很大,首先感谢老师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更感谢他们提供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资源,同时感谢提供这次培训机会的所有部门和参与讨论的同事们,大家的互相交流使得我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湖南,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统计资料表明,有30%左右的学生具有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对课程内容不太满意。而起点低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偏远西部,中小学时上机的实践条件不足,结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看演示记下步骤,不自己动手练习,是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创意、动手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使自己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但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操作。《大学计算

机基础》是一门高实验负荷的课程,对机房的要求,实在是难以想象。也就是,除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团队的付出,机房的实验指导老师也有难以想象的工作量。

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我所在湖南分中心班同学们均来自湖南各本、专科及高职院校,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湖南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在与同班同学面对面的讨论中,收获颇多;在网络BBS上与其它分中心参会老师的交流中,体会甚深。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交流和讨论,加深了各院校老师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使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该课程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开阔教学研究视野。

关于课堂上如何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讲好,我认为,要讲出一堂精彩、生动的课,必须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有这样的几个要点:课前精心准备,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即备学情;针对正在使用的教材,要广泛汲取其它同类教材的优点,准备好要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即备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准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备好课,是上课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的必备技术和基本功。备课,就是在对讲授内容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组织讲授这些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备课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博的收集、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最后还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充分的备课,还需要做好课堂讲述,才能成功

的把课上好。备课和课堂讲述的关系好比作曲家和指挥家的关系,有了优美的曲子,还需要好的指挥家。讲述,是一种教学技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讲述是介绍新的知识、概念、方法和原理的必要手段;讲述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评鉴能力;讲述是整理复习,形成系统知识和概念的途径。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讲述。讲好课,就要做到讲述时清楚明白,系统严密,具体生动。清楚明白,是大学教师讲课的最基本要求。“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所谓“清楚”,就是应该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核实理顺,达到思路清、线索明的要求;所谓“明白”,就是应该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论证真切,达到言之成理,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智能得到发展。系统严密,是课堂讲述的重要要求,讲课内容应当层次井然,条理有序,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概念。具体生动,这是课堂讲述的最高要求,这与教师的学识、经验、言词和教学内

容等诸多方面都紧密相关。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培训内容中,部分内容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对于学生入门基础的利用和出口的适应性讨论不足。希望有机会向龚老师和她的团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并有关本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再一次对龚、杨两位教授的辛勤劳动的无私奉献表示感谢,并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开办此次精品课程培训,希望以后能继续有机会参加培训交流,共同做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蒋望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

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

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五、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一)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二)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编辑和排版等基本操作。

(五)熟练掌握Excel工作簿的创建、工作表的编辑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六)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七)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八)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

(九)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

(十)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六、教学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数据表示与信息编码。 学时分配: 4学时(理论) 第2章

计算机系统

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概念(操作系统、实用工具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的概念。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4学时(理论) 第3章

操作系统概述

主要内容:Windows界面及基本操作;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6学时(实践) 第4章 字处理软件

主要内容:Word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文字的录入和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和排版;表

1 格的制作和处理;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打印输出及其它功能。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6学时(实践) 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

主要内容:Excel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工作表的格式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工作表的打印输出。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4学时(实践) 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主要内容:PowerPoint工作界面;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在演示文稿中加入各种对象;对幻灯片进行格式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交互功能;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打印。

学时分配:6学时(实践) 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及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和组网技术;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网络安全基本常识。 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 第8章

数据库基础

主要内容:数据库相关基本概念;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修改、查询等基本操作。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 第9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基础;声音处理基础;动画处理基础;视频处理基础;与多媒体相关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第10章

程序设计基础

主要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算法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七、作业设计

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结合教材,配套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统一布置4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教师要对每次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有记录,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八、教学策略

(一)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启发、互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全部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边讲解、边操作、边辅导、边练习”,注重实例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

(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设定对口的相关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分发教学文件,随时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利用局域网和校园网上交作业;教师随时在学生中走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听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整个机房上课过程实现多媒体和局域网的网络化教学。

(四)加大学生课后自由上机练习力度。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还需要课后学生自己自由练习。为学生全天开放免费机房,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辅导,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九、考核方式

(一)考试课,上机考核,由计算机在题库中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成绩。

(二)试题类型:选择题 + 中、英文打字 + 操作题(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三)成绩比例:满分100分,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 。

(四)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字情况、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而定。

(五)命题原则:结合课堂内容,重点突出,难易得当,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何桥主编,高教出版社,一般教材。

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尹相

一、王北星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

《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委员会,红旗出版社。

十一、质量标准

(一)修完本课程的学生,英文打字120字母/分钟,中文打字30汉字/分钟。

(二)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各类文档的排版、数据的管理、幻灯片的制作等。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的浏览网页、下载和上传文件等。

(四)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完成简单的信息管理。

(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十

二、教材的删减与增补

根据授课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每章的课后部分习题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同时适当的增补了上机操作实验。

执笔人:韩智颖 2008年10月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