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论降水量的计算 (参考: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书§11.4) §5.1水汽通量的计算 水汽通量的定义是:在单位时间内,流经与水平风向成垂直的单位面积(水平距离?L=1厘米,垂直距离?p=1百帕)的水汽量(克)。它表示水平的水汽通量强度。在强降水发生之前,通常在其上风方(上游方向)都存在有较强的水汽通量带,为暴雨区输送大量的水汽。它的计算公式为 (5.1.1)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q为比湿, 为向量风速,水汽通量是一个向量,风向就是它的方向。它的单位是: 克/(秒?厘米?百帕)。 (注意:1百帕= 它的计算:可按(5,1,1)式用全风速计算后。如果 它作为中间计算量,通常计算(5,1,1)式中分量形 式。计算中g用9.8 ,V或u,v用米/秒,q用 克/克为单位,其计算值的单位为克/(秒?厘米?百 帕)。如果作为输出量,则需对水汽通量计算值 乘以1000后,使输出单位为 克/(秒?厘米?百 帕),并取小数一位。这样可做到有2到3位的有 效数输出。 §5.2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 通常是指水平方向的水汽通量散度,它的定义 是:在单位时间里,单位体积(底面积1 ,高1 百帕)内,水平方向汇合进来或辐散出去的水汽量 (克)。它的计算公式为 (5.2.1) 它的单位是:克/秒? ?百帕。若A<0,则是水 汽通量辐合,在暴雨区内通常都存在较强的水汽 辐合量。若A?0,则是水汽通量辐散。 (5,2,1)式在i,j网格中,格距为d的差分式是 (5,2,2) 具体计算时,总是先计算水汽通量的分量后,再 按(5,2,2)式计算水汽通量散度。如果作为输出 量,计算中d可取百公里( 米)为单位,水汽通 量取克/(秒?厘米?百帕)为单位,再对计算值乘 1000后,水汽通量散度值的输出单位就为 克/ 秒? ?百帕,并可取小数一位。这样可做到有2 到3位的有效数输出。 §5.3理论降水量强度的计算 (参考: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书,以下简称天气学书,§7.1,326页) 理论上研究了多种方法,用于计算缺少气象观测 资料的某一地区平均降水量强度(如水利部门修 建水坝需要这样数据)。 一、降水率(降水强度)的计算 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称为 降水率或降水强度。是根据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凝结率来 计算降水率(用符号I表示)。由于比湿q的物理含义是: 单位质量(克或千克)湿空气中含有多少(克)水汽质 量。所以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水汽的凝结量c 为 而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湿空气的水汽凝结量(也称为凝 结率)为 式中ρ为空气密度。 考虑一底面积为单位面积,厚度为dz的气柱,其水汽凝 结率为 假设所凝结出来的水量,都作为降水在瞬时内 下降至地面,那么,上式就是这个dz厚度的湿 空气,在单位时间内对地面降水量的贡献。如 图5.3.1所示,从地面到大气层顶部的气柱内 各个dz厚度对地面降水量贡献的总和称为降水 率(也称为降水强度) 。降水率用积分式表示, 则为 (5.3.1)(天气学书7.3) 在上式中必须规定 ,而且湿空气是饱和的, 即 (饱和比湿),或接近饱和的,否则就可能 出现不合理的,负的降水率。 图5.3.1理论降水量含义示意 用静力学关系代入上式,并 ,可得: (5.3.2)(天气学书7.5) 这就是单位时间内降水量(即降水强度或降水率)理 论公式。如欲计算某一时段 内的总降水量W,则 将上式对时间积分,得: (5.3.3) (5.3.3) 这个公式表示整个大气柱在 内,饱和水汽所凝结 出的水作为降水量的计算公式,按厘米、秒、克单位计 算,并注意1百帕= ,其单位换算如下: 即上述(5.3.3)公式按厘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