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间隙

 
以太网标准要求两个非冲突帧之间有最小的间隙。这样,介质在发送上一个帧后将获得稳定的时间,设备也获得了处理帧的时间。此时间称为帧间隙,其长度是从一个帧的 FCS 字段最后一位到下一个帧的“前导码”第一位。
 
当一个帧发送之后,10 Mbps 以太网中的所有设备都必须等待至少 96 个比特时间(9.6 微秒),然后才可以发送下一个帧。在速度更快的以太网中,间隙保持不变(96 个比特时间)但帧间隙时间会相应地变短。
 
设备之间的同步延迟可能会丢失部分帧前导码比特。当集线器和中继器在每个帧转发之初重新生成全部 64 位定时信息时,这又可能会稍微缩短帧间隙。在速度更快的以太网中,有时灵敏的设备可能无法识别个别帧,从而导致通信失败。
堵塞信号
 
前面曾经讲过,以太网让所有设备竞争发送时间。当两台设备同时发送时,网络 CSMA/CD 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当大量设备加入网络之后,解决冲突的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
 
只要一检测到冲突,发送设备就会发送一个 32 位“堵塞”信号以强调该冲突。这可确保 LAN 中的所有设备都能检测到冲突。
 
千万不能将堵塞信号检测为有效的帧,否则无法识别冲突。堵塞信号最常见的数据样式是简单地重复 1, 0, 1, 0 样式,与前导码相同。
 
已经损坏、有部分发送的报文通常称为冲突碎片或残帧。正常冲突的长度小于 64 个二进制八位数,因此不满足最小长度和 FCS 这两项测试,使其非常容易识别。 
回退定时
 
冲突发生后,所有设备都让电缆变成空闲(各自等待一个完整的帧间隙),发送有冲突的设备必须再等待一段时间,然后才可以重新发送冲突的帧,这段等待时间会逐渐增长。等待时间特意设计为长短随机,这样两个站点在重新发送之前的延迟时间就不会相同,避免了更多冲突。这一点有时通过延长每次重传时选择的随机重传时间间隔来实现。等待时间用碰撞槽时间参数的增量来衡量。
 
如果介质拥塞导致 MAC 层在 16 次尝试后仍无法发送帧,它就会放弃尝试并生成错误发送到网络层。这种情况在正常运行的网络中很少出现,一般只发生在网络负荷极重或网络存在物理故障的环境中。
本节所述的方法可让以太网根据集线器的使用在共享介质拓扑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即将论述的交换机章节中,我们将会看到, 交换机的使用如何让 CSMA/CD 的需求开始减少甚至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