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一一1.12 在前行中蜕变

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出版社《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一书中的第1章,第1.12节,作者:北大首届互联网CIO-CTO班全体同学,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12 在前行中蜕变

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
到2014年,我的职业生涯刚好走完了第四个“5年规划”——我已经工作整整20年了。20年,对于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已经过半,即便是放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是一段漫长的光阴。在这20年中,我的职业有过几次变动,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转换,幸运的是,总体上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上扬的曲线,没有太多的弯路。

有时候,我也会琢磨,自己在职业发展上为什么相对比较顺利?抛开完全的运气成分,有几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几点保证了我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前行蜕变。在这里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每个时代都存在各种机会,要善于发现它、抓住它。

平时,经常会听到有人感叹好工作难觅,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机会遍地的好时代。但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未来其实充满了一切可能,每个时代都会生发出一些独特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并提前做好准备,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要让它跑掉。“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是句老话,更是个真理。

我是1990年上的大学,当时在昆明工学院读书,学的是机械专业。记得1992—1993年的时候,全国掀起了一轮计算机热,主要体现在各种输入法、文字处理的流行,以及电脑激光印刷技术的兴起,但当时的我对此浑然不觉。

直到有一天,在一次大课的课堂上,坐在我旁边的同学手里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字根表,原来那位同学在外面报了一个五笔字型的学习班。我把那张字根表拿过来看了看,觉得很有意思,就在课堂上把它记下来。之后,我就自己背诵、练习,没过一个星期,我学会了五笔输入法,而那位同学还正继续背字根表。

当时,昆明有不少地方招兼职打字员,我与材料系的一位学长在应聘时不期而遇,最后都被录取了,也由此认识了。这位学友学的是材料力学,也是对计算机特别喜欢,我就跟着他还有几个他同班的学长一起学习。他的导师是法国的海归,有学校专门配发的高性能的电脑,我就经常在晚自习之后与他一起溜进他导师的实验室一起玩当时较牛的IBM 286,当然在半夜学累了,也一起玩当时流行的“波斯王子”、“战斧”等电脑游戏。

从那时开始,我学习了当时主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FORTRAN语言和C语言,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了8086汇编语言,并还和那位学长一起琢磨着怎么去获取计算机病毒的标本、磁盘加密等技术,慢慢地开始窥见了计算机的神奇世界。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牡丹电视机厂从事CAD/CAM方面的工作,当时厂里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很重视,住宿条件和娱乐都不错,还有专门配置了一个台球室,我们这帮年轻人下班就一起玩台球,生活着实轻松、快乐。但其中有几个很有想法的人,因为自己的学长去了爱立信、摩托罗拉之类的跨国大公司,他们也立志要去类似的地方;不随大流,下班就去学英语,一年之后,他们纷纷跳槽去了爱立信、摩托罗拉。而于我而言,计算机的世界已经勾起了我所有的兴趣,我认定了要往这个方向走。

那个时候,虽然我并不清楚目标在哪里,但直觉是应该学并且应该学好。当时厂里的办公室里有一台电脑,于是我就常常在下班之后,一个人跑到那里去研究。因为充满了求知的渴望,我还订阅了《电脑报》和《计算机世界》等专业杂志,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全都耗在了计算机上。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业余时间决定你的未来!”,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那一段业余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为我后来正式走上与IT相关的职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我从各方面了解到,北京的瀛海威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就去瀛海威办理了入网的账号,省吃俭用买了一个“猫”,开始了自己的“触网”生涯。

到1996年的时候,我从《电脑报》上看到了关于Java语言的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编程语言,编程思想和应用环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语言,更适合网络环境。凭借之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积累,我意识到我人生最大的机会正在我面前展开。于是,我开始搜集所有和Java语言相关的资料,寻觅尽可能找得到的书籍(包括台湾的书籍)。因为可以上网,对于不懂的问题,我通过邮件与一位台湾的作者沟通,他告诉我,他也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这更坚定了我的判断,这是一个重大的机会,因为所有人都在一条起跑线上。

1997年,电子六所下属的华胜计算机公司与美国的sun公司合作成立了一个Java研发中心,正在招聘这方面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个消息,我赶紧去应聘,顺利通过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名工程师。在研发中心,我一直从事Java语言和网络编程方面的工作,因为是专业的计算机公司,各种网络条件和硬件条件都非常先进。我记得非常清楚,那里的年轻人,一个个都如饥似渴地学习,下班后都不愿意离开,导致最后公司老板要求,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加班。也就是在华胜公司这几年,我全面接触UNIX、小型机、工作站以及网络方面更底层的协议,这为我今后在专业上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年之后,我去了中科院计算所,专门从事网络方面的研究。又过了4年,我来到了正保远程教育,一直待到今天。尽管这么多年来,工作地点有变更,工作内容有变化,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网络这个行当。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张五笔字型输入法字根表格,我也许不会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并在早期投入那么大的精力,那么我这一辈子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跟机械和模具打交道,干着我的老本行。一张五笔字根表给我带来了一个机会,我抓住了,人生从此改变,多么奇妙!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我接触的年轻人中,我发现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想法:找工作的时候,最好一开始就能进一家大公司,这样一方面起点会比较高,另一方面,大公司里牛人多,跟在他们后面,自己能学到很多东西,会进步得更快。

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一个好的起点固然不错,但与好起点相伴而生的,往往是工作就像一颗螺丝钉,缺乏开拓性和延展性。同样的道理,一个算不上是高起点的工作,开始也许会更困难,过程也许会更痛苦,但你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承担更重的责任。虽然没有高起点,但在痛苦的涅槃过程中,你会获得高速度,获得更大的发展加速度。而这些,往往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

这一点,我也是从自己的职业经历中感悟出来的。

要论我待过的地方,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中科院计算机所最厉害。但是,假如我贪恋它是国有单位是技术“大牛”,一直在那里待着,那么我可能预见到的未来,也就是一个资深的计算机专家,最多是某一小小领域的负责人。但这些年来,我跟随着正保从小长大,除了技术上不断进步,我还拓展了自己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看问题的高度等。这种全方位的塑造使得我的视野已经完全跟从前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我还拥有了一个可以把自己的很多思想付诸实际的平台,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

2011年,因为要做苹果APP的开发,我们从外面招聘了两个很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个团队一共四个人,但工作不到三个月,这两位工程师就觉得我们这里没有什么能人,也学不到东西,双双选择了离职。团队仅剩下的两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稍微有点经验,也有些动摇了。我就与他沟通:现在确实很困难,但也是一个机会,只要能闯过这一关,你不仅在技术上会有大的进步,且有机会成为团队的负责人,在管理方面获得提升,得到更大的空间去展现自己。他终于想明白了,在补充几个人之后进行了三个月封闭式开发,吃住全在公司,熬过了很多个不眠之夜,攻克了很多技术上的难关。最后,我们推出的产品,要远远好于原来的产品,而这位同事,现在也已经是iOS开发团队的领导,带领着近20个人的团队。

前两年,公司有一个做运维的小伙子,渴望自己能在技术方面能有大的提升,每每看到外面的技术大牛对系统、键盘飞快操作的双手都非常羡慕,一心想去技术型的大公司。我就跟他说,你看到的表面光鲜的东西背后,都有非常努力的付出,并不是你换了一个地方就能学会,关键还在于自己的钻研。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关键是要看到差距,自己努力去赶上。通过我的开导,再加上给他一定的压力,两年后,他已然达到了自己之前羡慕的水平,今天他已经成为运维团队的负责人。

为什么在小公司更容易获得快速成长?因为在大的公司,基本是踩着别人的脚印往前走,一直是个追随者,很少有机会去开拓。而在小的公司,是自己要去探索一条全新的路,施展空间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成长必须要超越自己的当前,如果站在更高层面去看问题想问题、去做事情,迟早你会成为这个层次的人。

因此,经历过从无到有打磨出来的人,换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照样还能成长,因为你有白手起家的经验,有开拓的精神。而在大公司成长起来的人,因为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在前方没有路的时候,一定会很迷茫、不知所措。
**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认准目标,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心无旁骛,坚持到底才能胜利。这种坚持,经常体现在更换工作的频率上。

从参加工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一份工作,至少要干满三年。第一年了解这个行业,第二年真正熟悉这个行业在做什么,第三年才能在这个行业中开拓性地去做点事情。20年来,我一直遵循这个原则,第一份工作,在牡丹电视机厂,干了三年;第二份工作,在华胜,干了三年;第三份工作,在中科院计算所,干了四年;2004年,我到了正保之后,就没有再离开,一直到今天,我在正保已经干了10年了。

我现在招聘人,也会很关注他跳槽的频率,偶尔出现频繁的跳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经常这样,那此人一定有问题。因为我的经验是,任何一份工作,干不满三年,积累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不论什么样的职位,都不仅是专业的积累,更是社会资源和人脉的积累。

从更高的层面讲,这种坚持更体现在创业者对一份事业的矢志不渝上。这一点,在我们正保的老板朱正东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淋漓尽致。

1999年,曾经两次创业失败的朱总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与财政部合作,利用网络教育的形式来搞远程教育。当时正逢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人人谈网色变,但他笃定地认为,互联网产业未来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创业初期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迟迟没有收益,借来的钱被不断地丢进看不到前景的黑洞,他卖了车子,当了房子,更糟糕的是,因为看不到前途,很多重要岗位的负责人都离开了。我记得当时朋友介绍我去帮正保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时,正保正处于支离破碎的边缘,工资都发不出来。很多人都劝朱总放弃,但他不肯,咬着牙坚持。慢慢地,公司开始有了收益,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并且越来越好。而那些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选择和公司一起坚守的员工,如今绝大部分都成了正保的高管。我记得很清楚,多年后,公司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提到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坚持。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一幅漫画:一个人挖井,每次都在离水不远的地方放弃,然后再重新挖一口新井,结果最终也没有挖到水。工作也是这样,在我们觉得看不到前景,觉得迷茫的时候,其实也许就是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这时候如果选择离开,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废掉,一切又要重头再来,殊不知,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很有可能就能冲破黑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结束语
以上三点不是什么秘而不宣的诀窍,但在职场中,能够真正用心领会并做到的人并不多,于我来说,也是在20年的职业生涯实践中,反复回顾、思索之后才慢慢明白的。正是这三点浅显易懂的道理,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努力向之靠拢,走上向往的职业道路后又帮助我一步步稳扎稳打,最终水到渠城实现蜕变。

作者简介
image

秦松疆

2004~至今,就职于正保远程教育,任高级副总载、CTO。正保远程教育是一家从事网络远程教育的互联网企业,2008年作为中国第一家远程教育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0~2004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参与新一代互联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参与新一代互联网的可信协议与体系结构、网络监测/分析/优化控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P2P计算与内容分发系统、接入控制与信任管理等研究。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与系统研发,为新一代可运维、可管理、高可信的互联网与业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1997~2000年,就职于电子部六所华胜计算机公司Java中心,“Sun-华胜Java中心”是Sun公司在中国首批Java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期间从事Java本地化及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