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冀望“上海”与Intel决一死战。
    这场战役,也是是AMD在经历了换帅、重组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战役,能否收复服务器市场失去的份额,能否恢复股东们的信心,一切均在此战。
 
“上海”能否承担拯救大兵之责?
 
    作为AMD四核处理器的第二代产品,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AMD同一个问题,上海是否会重蹈“巴塞罗那”的覆辙?
    对AMD而言,服务器业务已是其最大的利润来源,这自然要归功于当年Opteron为AMD打下的一片天地,在双核的战役上,AMD无疑是打了大胜仗,直到今天,AMD的Opteron产品依旧在双核领域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但是,双核的胜仗仅仅是一场战役,对双方而言,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当年,Intel并未与AMD在双核上纠缠过久,不到一年,Intel便绕过了双核,开始在四核方面大做文章,并推出了四核的5300产品。
    在各方的压力下,四核的巴塞罗那在不断延期之后于07年9月发布后,但其产能一直未能达到规模,导致主流的服务器和PC厂商不得不放弃或者减少AMD处理器的订单,但最令业内失望的还是,AMD的四核巴塞罗那由于致命的Bug而不得不推迟了四核巴塞罗那的量产,同时受到牵连的还有AMD面向台式PC的四核Phenom,这样一来,AMD所谓去年的四核的发布就基本上形同虚设,在四核的市场上,AMD近乎没有任何的作为。
    时隔一年后,AMD全新的四核——“上海”再次登场,虽然这次AMD方面表示已经吸取了一年前发布巴塞罗那芯片的教训,修改了针对“上海”的测试程序,并邀请大客户参与测试,希望重新夺回丢失的服务器芯片市场份额。但此时,“上海”面临的压力又是另一番场景。
 
Intel的围攻之势
 
    为了打击AMD当前利润最大的产品——服务器产品,Intel也可谓是煞费苦心。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Intel连续发布了Dunnington以及Nehalem两大架构,可以说,已对“上海”形成了围攻之势。
    而在宣传的噱头上,Intel也是认准了两大热点——能耗与虚拟化。作为08年IT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亮点,Intel的一个代表是Nehalem,另一个代表则是Dunnington。
此时的“上海”必须与Intel的5300、5400苦苦纠缠,另一方面还得盯着Dunnington加紧六核的研发,按照其规划,Istanbul最快也得在09年Q4发布,而此时,距离Intel推出六核的Dunnington已整整一年有余,而到那时候,Intel则可以根据形式,选择是推出32nm的芯片或者是推出45nm的八核产品。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上个世纪的那场著名的“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没有一尊大炮在战斗中被敌人的炮火压制住。当法国的防线最后交付给敌人时,它依然完好如初。
    四核,也许只是Intel虚晃的一枪,其真正的目的,显然还是六核、32nm或者说是采用了高K和金属栅极材料制造的新一代处理器。
    当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在四核上,“上海”也许能够给Intel带来比较大的麻烦,但这个麻烦究竟有多大?还是个未知数。尤其是在09年上半年,当CTO、CIO们腰包紧缩的时候,利用现有的平台,用软件加强其系统的改造恐怕才是他们当前更看重的。
    也许,当AMD在四核上能够拿回部分失地,但其六核产品或者说新一代的CPU研发、制造、销售上已被Intel拉下了一年有余。
    毕竟“拯救大兵”如果拯救的是一群老弱病残,也没有任何意义。

生意——永远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实际上,笔者也很难判断这场战争最后的赢家,因为双方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可以说英特尔推出六核处理器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一方面根据英特尔的Tick-Tock模式,英特尔的重点将放在微处理器架构的更新上,所以架构成为重点;另一方面英特尔觉得目前多核应用环境的确还没跟上多核的发展,需要缓缓自己的多核开发步伐;也可能的是英特尔觉得AMD在四核竞争上面已经处于下风,但是又怕AMD在多核方面又搞出个新动作后来居上,这个时候有六核来做为保底而用。也许正是上面所述的诸多考虑下,英特尔才推出六核处理器。
    就象AMD推出的三核处理器一样,英特尔的六核处理器也将面临诸多质疑。第一个就是六核处理器将来的定位是什么?第二个是六核处理器的发布对于自己的四核处理器市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第三就是用户对于六核处理器的认同度有多高,可能会有很多用户认为目前四核处理器够用,等四核处理器不够用时,那个时候八核处理器也已经出来。
    而另一个敌人就是经济危机。
    AMD尽管可能在研发上落后了一些,但也未尝不可理解为这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的一个最好的选择。
    当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当“金融风暴”字眼频显各大报端,当富士康也开始裁员的时候,这也意味着主机厂商已经开始削减了明年的生产计划,也可以说是削减了明年的采购计划。
    所有企业均缩减开支的时候推出大量新品无疑也是一种×××,贵得有点离谱的Nehalem、Dunnington,要想迅速获得腰包紧缩的CTO、CIO们认同,也的确是一件难事。
    Intel的六核、32nm、新材料的CPU研发,也都需要money。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如果AMD的上海能够在上市之初达到量产,并获得服务器厂商的大量订单,对Intel而言,如同当年的双核一样,也可谓打击巨大。
    同样,对于剥离了制造业务的AMD自然有可能在财务上给股东们一个好的交代,但如果制造业务与销售业务分离太远,也未见得是好事一件。
    其前景如何,09年的市场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