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成功学、潜能训练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我们 生活的斗志和上进心。但仔细推敲,这种成功训练、潜能开发源于我们对成功的渴望,而当这种渴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让人的心态发生变化,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甚而导致心理失控,疯狂变态,把成功当作 人生的终极目标,当成功成为生活的唯一内容和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时,成功就成为一种毒药。
 上大学、过级、考证、找工作、晋升……构织了我们人生的一级级台阶。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剧增,竞争过于激烈,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我们拼命地往自己身上镀金。找到工作后呢,赚大钱、住别墅、开名车、娶 美女……似乎就成了我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在这个通胀压力剧增的年代,我们对成功的追逐达到极致。在成功学大师的鼓吹和成功人士的诱引下,为了日子“过得更好”,有些人心理开始失衡,变得非常疯狂,为了发财不择手段。销售毒大米,用地沟油炒菜,馒头里放漂×××,用避孕药养黄鳝,给鸡打激素,红心鸭蛋里使用苏丹红,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前事未了后事又发。一些不法商人成功地发财了,但是他们的成功却给他人造成不幸,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全社会的声讨中,在政府强有力的制裁下,最终他们还是走向成功的反面:身败名裂。
  2007年8月,《新周刊》围绕“成功是一种毒药”推出一组文章,痛批当今社会流行的“成功学”,文章中提到:“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 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此文一出,社会一片哗然,引起很多争议。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此做了一期节目:“成功学是灵丹和妙药”。参与录制节目的田娟娟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当时的争论,说:“现场有好几位嘉宾,大致的观点当然分为两类:一方认为成功是灵丹。嘉宾认为,成功是现在所有人内心深处都在追求的目标,而成功学是促成成功的途径和方法,成功学的最大作用在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潜能,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成功没有毒,成功学也没有毒,相反这两者都应该成为我们大力提倡的。另一方认为成功是毒药。一味的追求成功,将物质的享受视为成功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日益严峻的现实,本身就是肤浅和可笑的。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生活,人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开好的车子,住大的房子,挣多的票子,娶漂亮的妻子等等这些外在的标准,人生的目标是追求幸福而不是成功。成功并不等于幸福。”在文末,她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当今社会,‘成功’似乎成了所有人的追求,从小到大,儿童、少年、 青年、中年、老年,大家对此都趋之若鹜。也许是社会的压力,也许是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但是‘成功’究竟如何定义?我们该如何追求成功?追求什么样的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内容定义不同,采取的追求成功的方式和实质也不同,但我认为,只要你追求成功的过程是在幸福 快乐的享受着,那么,你已经是个成功的人。”
  关于成功和幸福,相声演员冯巩和他的母亲曾经有一段对话。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冯巩的母亲对他说:儿子,你当相声演员,挣了不少钱。但这都不是我最想要的。你看,监狱没咱家的人,医院的病床上没咱家的人,这才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冯巩母亲的这段话很是耐人寻味,值得每一个追逐成功的人深思。
  该如何正确地理解成功?我们不要受那些所谓成功学大师的欺骗和蒙蔽。把成功的内涵固定在一个模式化的范围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做好一个普通人拥有一颗平常心,把点滴的事情做好,就是一种成功。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快乐可以挖掘,比如周末约几个同学骑单车去郊外游玩,某个 朋友过生日送上一张贺卡或者别的什么小礼物,节日给亲人朋友发条祝福的短信,和“狐朋狗友”们聚在一起看看电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类似温馨的生活细节。这些东西不是很美好吗?这样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讲不也是一种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