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前半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我,已经得到部分同事的认可,我已经可以处理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因为我的岗位在单位属于行政类岗位,所以我的办公地点也与单位的其他行政科室在一块,因此了解我的进步的同事也都集中于这栋大楼里,而在教学部门集中的大楼里,我还仅是一个新兵,不被人了解,更谈不上认同。

      其实这一年的前半段很难过,我就像空气一样在行政科室集中的大楼里存在着。听到门外的脚本声或说话声,总会下意识的盼望是来找我的解决问题的,但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要知道,哥在读书时可是学校里的名人,没见过真人的都知道我的名字,因为我是学院唯一语音传媒--广播站的资深播音员,每天来找我的人都不少)好不容易来一个,还是出错屋的,走错就走错呗,还是个认识我的同事,一句话让我连死的心都有:“你在这呀,这是什么办公室?”。难怪人家要这么问,没有门牌呀!唉,这让我又一次体验了见习期的尴尬,好在房间里只有我自己,这是唯一谈得上宽慰的事情。

      好在哥一生走来,总得贵人相助,我的班主任当时负责教学备品采购,见我每日无事可做,就常带着我去采购或帮其他同事采买教学需要的物品。当时单位教学用的机房常常需要购买一些配件、鼠标、软盘、键盘什么的,或者维修计算机。我们常常要坐单位的面包车到三好街去维修,送修计算机,采购耗材,常常半天、一天的就过去了。

      这个过程中,我对计算机硬件结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维修店的老板人还不错,出现什么故障我常常会向他请教如何解决,他也乐得告诉我,让我着实学了不少技巧,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测电源是不是完好。我也很爱观察,常常在旁边看他维修,这个技巧其实也是偷偷学会的。

      跟着跑了一段时间,我已经熟悉了相关的店铺,也了解了基本的行情。当然这也是一个让人闹心的粗活,可对于一天无事可做的我来说,这是比较幸福的事。毕竟有事可做,自己也比较年轻,东跑西颠的也不觉得如何。每次去之前都要列出长长的清单,从财务借出现金,联系单位的车辆,与同车去的同事协调出发与返程时间。要采购的东西也是东家一点,西家一块,这还好些,最消耗时间的是等待维修的时间。所以,我常常都是先送修,再采购,回头在维修店里等着。

      虽然单位的计算机不多,但每个月都要跑个一两次,如果赶上领导用的设备需要维修,就要单独跑一趟。单位离三好街当时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如果返程时间太晚,单位车辆的司机都不大愿意等,因此我常常要紧赶慢赶,如果人家先回了,我就要自己打车或雇一辆小货车拉着东西回来。因为当时我最年轻,又是一个“新兵”,没资格调动人手,也没有年轻相当的小伙子帮忙,就只能一个人跑来跑去,很是辛苦,特别是头一年单位一下子采购了20台Epson 1600KIII的针式打印机,要双手才能搬动的那种。到我上岗的时候,采购色带、维修的活也慢慢多起来,因为用量实在太大了。因此,经常要天快黑了才回到单位,又要一个人把一堆的机器、耗材搬到2楼我的办公室里。

      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工作认真负责。留校前受的教育,身边同事的影响,也是这样,于是慢慢养成了我这样的工作习惯,甚至在思想里扎下了根,十多年过去了,老婆常常批评我,我也很难在心里轻易划开这个拐,常常会不自觉得的认真起来。买回来的耗材基本上有人来取,但维修的设备、更换的配件及打印机色带这样的东东,用户都不能自己处理,因此我常常要到用户那里去安装、调试好。慢慢的,我与教学楼的计算机用户开始熟悉起来,干得多了,自然也熟练了。大家都觉得我这个人不错,好相处,也乐于助人,于是对我也很友好,关系也非常融洽,进而让我多了一些锻炼的机会。

      借着从维修店老板和后院网吧老板那里学来的招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同事解决了好多次小问题,也碰到了很多新问题。随着了解我的同事的增多,我也在大家的心目中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技术懂一些,也乐于钻研的良好印象。碰到的新问题,我都会记在心里,想办法查资料、做测试,尝试解决它,实在不行,再去向高手们请教。有一次,我办公室的计算机声音太大,我打开侧盖清理了一下里面的灰尘,期间拔下了显卡,仔细清理了插槽中的灰尘。等我再将硬件连接好,启动的时候,它怎么都不亮,还伴有一长两短的报警声。开始我也怀疑是显卡没有插牢固,但反复试了多次,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的操作,很怕插坏了,可是故障依旧。我害怕了,当时没现在这么油,害怕损坏了领导不给钱买新的或维修,因此受批评。而且当时的显卡也不怎么便宜,工资又少,实在不敢想自己掏钱去买一块补上。于是,中午我没去食堂吃饭,买了个面包就奔后院的网吧去了,想向老板请教一下。

      老板人不错,也是对技术比较喜爱的人。这个网吧离宿舍也仅一墙之隔,所以我经常光顾他的生意。向他说明了现象,他帮我分析了一下故障现象,最后判断是显卡的问题,并且很有可能是没有插牢。他拆开了一个机箱,亲自给我演示如何把显卡插好,插牢。我谢过他,匆匆回到办公室,如法炮制。果然,屏幕再一次出现了蓝天白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经过这翻折腾,我便开始注意其他板卡的插槽,仔细观察主板,发现上面的东东我只是知其名,不解其义,比较困惑,不知道如何下手,深入了解一下它。

      后来,偶然间我发现我的导师常常拿着份名为《电脑报》的报纸,出于好奇便借来一份瞧瞧,一下被上面的内容吸引了。这上面的东东不正是我想要知道的吗?我一直就比较困惑,这些“专家”、高手们是如何掌握那么多方法、技巧的呢?我也常去书店,但根本就没有一本专门介绍这些内容的书。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可以错过,便兴高采烈的去报摊寻找。哪知,我们这个地方离市区太远了,这种报纸少有人卖。我差不多把所有卖报纸的摊位都找遍了,才在繁华闹市区的一个小门脸发现了它的踪影。再后来,我发现三好街很容易就能买到它,便常借着出差的机会,买它回来。在三好忙了一天,回来的路上,一边歇脚,一边看着报纸,很是一种享受。

      这一年,我学会了如何组装硬件,如何换打印机色带,排查打印机的简单故障,解决简单的计算机启动问题。学会如何在win98与dos之间进行切换,也掌握了如何安装win98,如何格式化,如何购买需要的98系统安装盘,明白了98后面的se是什么意思,也见识了windows ME的可爱与可恨。但是,始终有一个技术没有熟练掌握,了解的也是半拉咔叽----那就是传说中的分区。

      虽然在东大培训的时候,老师讲了如何操作,但办公室的电脑很少,只有一台,常常要利用它拔号到互联网上去查查资料,班主任也常常来蹭网。要知道,那个时候能买得起猫,可不见得付得起网费,与现在买车差不多。一小时三元钱,还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上面还放着一些导师交接给我之前保存了的一些重要资料,又没有多余的硬盘,于是一直没能多多练习。

      直到2001年开春的一个周末,有一位同事的计算机修好了,要等到下周一才方便送回去。他平时又很少用它处理文档,只是看个电影,听个小曲,玩玩扫雷,基本就是一个摆设。于是我便痛下决心,这个周末要把分区工具--FDISK搞明白。由此,正式开始了英语阅读的修炼之旅。

 

      注:这个内容相对较多一些,因为晚上要带小孩,白天办公室不静,还要整理我的技术文档(开始向专业网管的层次迈进),所以把它拆成两篇来写,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是在吊大家胃口。现在宝宝已经睡了,写下这几个字我也要休息了,还请大家理解!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