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紫云峰
    这里是高寒山区。
    巍巍紫云峰海拔八百一十八米,为双峰县境内第一高峰。每年阳春三月,山外早已是桃红李白,百花争春,紫云峰上却还是天寒地冻,雪花飘飘。到四月份,当山外百花纷谢,紫云峰上的春天才姗姗来临,花儿才次第开放。而当秋才刚刚谢幕,冬才来得及匆匆登场,山外才略感寒意,紫云峰上却已是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nbsp, ; 传说北宋熙宁年间,黄氏二女在此修真,百日飞升。从此仙女殿闻名遐迩,福佑苍生。又传说乾隆丙午年间,旱魃横行,民不聊生。仙女殿附近三乡百姓求雨至此,顿时天降甘霖,草木复生。
    如今,飞升石尚在,祈雨坛犹存,黄氏二仙的故事依然在民间流传。
    
    二 贫困村
    紫云峰南麓,一字排开三个村,即双峰县荷叶镇象形村、小村村和正江村。这三个村海拔均在五六百米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江村支书葛楚顺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大兴家庭种植、养殖业,创造了一时的辉煌。至九十年代,由于交通闭塞,环境恶劣,正江村再也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渐渐落伍了。象形、小村均为省级贫困村,年年扶贫年年贫,至今也没能甩掉贫困的帽子。
    这里的贫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有的老人终其一生也不曾走出过深山,不要说省城、县城,就是三四十里外的镇政府,对于他们来说, ,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位老人说:“早就听说有百元一张的票子了,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听到这样的话,你怎能不为之心酸,为之动容。
    在荷叶镇政府召开的一次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象形村又挨了批评, 。该村村支书说:“我们那实在是穷啊,本地的女子纷纷飞出山外,本村的男子找对象却甚难,我们村的人口早已是负增长了。我们村的计划生育,不是我们管不了,是我们实在不忍心管啊,长此以往, ,只怕是我们村都要消亡了……”说到这里,支书的眼里满是热泪。
    
    三 小村校
    紫云峰南麓,耸立着一所希望学校,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小村湘滋友好学校。小村湘滋友好学校前身为小村学校,建于一九三七年,时学子寥寥,仅一班一师。解放后,学生日增,规模渐扩,至一九五八年成为完全小学,由荷叶镇小村、狮院、象形、正江四村联办。一九七二年学校重建,因材质低劣,历廿载风雨即亟待改造。县镇两级政府颇为关注,县教育局、城建环保局、国土局、交通局慷慨解囊,四村群众踊跃集资,全镇干部教师积极捐款,更喜一九九八年为湖南省与日本滋贺县结为友好省县十五周年,得到日本滋贺县政府和日本友人的鼎力资助,乃建成。凭巍巍九峰之毓秀,藉悠悠涓水之灵气,仰党政之策,聚民众之力,育栋梁之材,效力国家。为纪念中日世代友好,特命名为小村湘滋友好学校。
    小村学校是山里人成长的摇篮。无数莘莘学子从这里起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江村竹节组的朱益群就曾就读于此。也许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学校,磨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朱益群从小便立志飞出山沟。一九九0年,年方二十的他终于顺利师范毕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数年后,他又通过自考,先后获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最终以研究生的身份跻身于广东惠州某公司主管。王育龙,这位九十年代就读于小村学校的学生,在师范读书时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三好学生。现为曾国藩实验学校优秀教师。二00三年毕业于小村的一班学生,三年后参加全县中考,5人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现有四人继续在本科大学深造。
    十年前,小村的二百余名师生还住在破旧的教室里。当时的教室成一字长蛇排列,四围是红砖砌成,隔墙却全是土砖。春天,户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冬天,教室八面来风。操场宽不过两米,操场外是陡坡,坡下是一条小河。学生无活动场所,安全无任何保障,条件之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可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禹正钦校长、朱天金老师、王子盛老师、谢运连老师、王昭荣老师等等,他们――可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辛勤地耕耘着,小村的教学质量一直稳步提高,小村从没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最优秀的人师!
    校长禹正钦,上世纪六十年代双峰一中高材生,为荷叶著名的“三清”之一。(双峰一中当时有三位荷叶籍学生,因成绩优异在双峰名动一时,因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字,时人称之为“三清”。即禹正钦、李月清、孙可钦。高中即将毕业,眼看大学在望,前景辉煌,惜一场叫“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突然而至,如一场噩梦,将他们彻底拒在了大学的校门之外。谈及他们,至今人们仍无不扼腕叹息, 。)后来,禹正钦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这偏僻苦寒之地一干就是三十余年!直到退休前夕,随着民办教师的全面转正,老禹才得以摘掉“民办”的帽子。
    老同志王子盛,有着和禹校长相似的经历。他是一头真正的老黄牛,一生扎根山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晚年不幸身患重病,举步维艰,可他硬是坚持了下来,一直到退休也没有请过一天假。可是退休不过一年,无情的疾病便夺去了这位老人不屈的生命。
    王昭荣、朱天金,扎根山区一辈子,现都退休在家安享晚年。谢运连,这位山区教育的女强人,直到内退的前一天,还在一如既往地为学生补习功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难道不是这一群山区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吗?
    二000年,我调入了小村,成为了小村湘滋友好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与小村的教育前辈一起奋斗了四个寒暑。他们“扎根山区心不悔,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为此,我写过一首《老校长松》的小诗,表达我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借此传递着我的心声。(附:《老校长松》)
    
    老校长.松
&nbsp, ;   
    峭壁
    一株老松
    树身斑斑驳驳
    
    山区
    一位老校长
    额上沟沟壑壑
    
    松树的腰
    弯成了一根犁
    为了给大地一片绿阴
    松树说
    不怕
    
    老校长的背
    弯成了一张弓
    为了射出大山的希望
    老校长说
    无悔
    
    在任四年,我始终以小村的教育前辈为榜样,丝毫不敢懈怠。我励精图治,学校达到了全盛时期。二00一年,我校田径队在片校运动会上所向无敌。在镇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片代表队获得了一百七十多分的历史最佳成绩。在这当中,我校的王战胜、王军、王娟、禹兰花等同学立下了汗马功劳。提到他们,老师们至今还念念不忘。教学质量,我校也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我校为树德中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葛增丰、陈琳、陈培、王美芳、王赛飞、王光磊……2007年,树德中学在中考中创造了辉煌,十名同学上了省重点高中――双峰一中录取线。在这些上线的同学当中,原小村毕业的就有五名。他们是:王水兰、王雄飞、王灿、禹维、陈桂林。
    一晃十年过去了。今年,我又重上小村。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的心中无限感慨。看吧,“小村湘滋友好学校”的校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是中日友好的见证,同时它也凝聚了老校长等山区教育工作者毕生的心血。
    但我最大的感受还是痛心。
    早些年有一句颇为响亮的口号:“最苦不能苦孩子,最穷不能穷教育。”但是,直到今天,这里的孩子依然苦得可怜。在这所不到一百学生的学校中,没娘的孩子就有十余人之多。为什么?一个字:穷!当全国都高呼人口膨胀的时候,这里的人口却是负增长。外地的女子嫁到这里,不堪这里的贫穷落后,不惜忍心丢下襁褓中的婴儿,远走他乡,从此音讯杳无。有个一年级女生,长期头发蓬乱,也许从来就不曾梳理过。老师见状,想帮她把头发剪掉。你猜学生怎么说?她说:“老师,别剪我的头发,我爸说,我的头发要留着卖钱的。”在一个雨夹雪的日子里,一位学生穿着一双靴子上学校――这是怎样的一双靴子啊,两个鞋后跟都裂开了,靴里垫着的稻草从裂缝处钻了出来……
    如今,这里的教育又是怎样的状况呢?还是一个字:穷!老校长一班人千辛万苦建好新校以后,便陆续荣归桑梓了。此后,这里便是代课教师打天下了。学校有些课程已几乎无法开设,上学期,年逾五十的校长廖燕求出于无奈,挑起了前所未有的重担。他既是校长,又是总务,更是五年级班主任。他既任教五年级语数,又兼任了三个班的英语。工作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本期初,学校五名教师中,仅有一人为公办教师,连校长也是临时请来的!教师的频繁调动,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小村的教学质量真的是大不如前了,本期学校有一个班三十名学生,数学及格人数不过十人!不知道老校长有知, ,当作何感想。
    大山在呼唤,呼唤各级政府关注山区教育。
    大山在呼唤,呼唤一线教师献身山区教育。
    大山在呼唤,呼唤山区教育的春天早点到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