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制定需求,设计,测试,上线等计划相对“务虚”一些,而编码属于生产中最“务实”的阶段。

虽然绝大多数情况,越往上层的管理者,越对“务实”的东西越不“看重”,但作为基层的管理者不能有此想法,更不能付诸行动。

尤其,在一个新的团队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自己熟悉的技术框架。业务上,工程师与管理者一般由于信息不对等,必定管理者其本人,在业务上更加熟悉,客观上照成估算会有一些偏差,对于管理经验更为充足的人来说问题不大,会有一些自己的“修正值”在计划里面得以出现,不过对于管理新手会出现一些问题。

以下举一案例:

公司刚组建技术团队不久,项目经理兼任技术经理,带着几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开始干活了。由于团队刚刚组建,总有一些资源协调不到位,信息会有一些不通畅等等。总之,主观客观原因都有,照成实际实施项目周期比较短,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大多数管理者会选择“加班”,是个手段,但不是法宝。

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需求,设计,这些东西都很好过关的,执行上也一般不会出现延迟现象,但是到了编码阶段往往问题突然一下爆发了。

这种问题基本归纳为几个方面。

1,设计阶段是否真的完成了?

评审是否通过?时间若真的很紧张,至少需要数据库设计通过。没有较为健全的最底层的数据模型支撑,系统难以按照预定方向实施。

2,编码计划制定是否搭积木出来的?

比如难易层度是否按照一定的规则排下来的;较为类似的功能是否分配同一个人做,且第一个功能分配时间相对多点,其他类似功能分配时间相对少30%-50%;每个任务分解的是否得当,大多数任务都是0.5天/个,突然来个2天/个,是否妥当,;共通部分,数据来源,数据基础部分是否尽可能的计划排在前面?等等

3,计划的衔接点是否妥当?

比如某计划2天,却安排在周五与下周一,又或者中间来个国庆节什么的,这种计划客观上照成工程师无法按照您预想中那么多的时间去执行,原因大家都懂的。

4,计划的buffer是否妥当?

一般一份计划需要留有20%的buffer才是一份有价值的计划,没有buffer,是一份非常有风险的计划,谁也无法预料延迟,请假,生病,情绪低落,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生产率低下,特别是基层的管理者,手中的权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上级领导帮忙与协调,做好各种风险对策。

5,沟通管理

编码阶段属于相对压力较大的阶段,沟通不能多,但不能不沟通,这样就需要提高沟通效率,有效沟通。比如汇报工作采取单线沟通,而不是开个又长又没有效率的会,需要几个人沟通再找相关人等沟通,汇报工作5分钟最多。

 

管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情,更多需要考虑人的因数,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因材施教方为管理大师。

PS:平时较忙,有空完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