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Don’t Repeat Yourself)是架构设计中经常用到的一句话,这一原则应用非常广泛,在程序设计中同样会用到,不少代码或许不知不觉中违反了这一定义,如《程序员修 炼之道》一书中就有如下一题,重构下面一段代码

 
  
  1. if (state == TEXAS) { 
  2.         rate = TX_RATE
  3.         amt = base * TX_RATE; 
  4.         calc = 2 * basis(amt) + extra(amt) * 1.05; 
  5. } else if ((state == OHIO || (state == MAINE)) { 
  6.         rate = ((state == OHIO) ? OH_RATE : ME_RATE); 
  7.         amt = base * rate; 
  8.         calc = 2 * basis(amt) + extra(amt) * 1.05; 
  9.         if (state == OHIO) 
  10.                 points = 2
  11. } else { 
  12.         rate = 1
  13.         amt = base
  14.         calc = 2 * basis(amt) + extra(amt) * 1.05; 

可能很多人读此代码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不错,我们身边不少程序员就是如此编程的。这段代码就是由于太多Repeat造成罗嗦难懂,结构复杂,维护困 难。大家可能都会迅速想到两点重构方法
1. amt, calc 可以移出来
2. 第2个if可以拆分

但是这样就完美了吗?4个if/else是否让人闻到一股不对劲的气味?这段程序是否还是传统结构化编程思维?if条件中state再增多程序会怎 样?因此虽然是一段很短的代码,但是重构优化实际是无止境的。

再谈巧合编程(Don’t Programmer by Coincidence),在很多项目中其实也很常见,巧合编程就是有问题的代码在开发过程中恰好能运行通过,但是运行在别的环境很容易就出问题,比如下 面的C++代码

 

 
  
  1. a = 2
  2. b = 3
  3. if (a + b != 5) exit(1); 

什么情况会exit(1)?

传统智慧认为,项目一旦进入编码阶段,工作主要就是机械的把设计转换成可执行语句。这种态度是许多程序低效、不可维护的最 大原因。

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几乎自动地驾驶汽车,我们不用明确的命令我们的脚踩刹车,或是命令手动方向盘,我们只是想“减速并右转”。但是,可靠的司机会不断查看 周围的情况,检查潜在的问题,并且让自己在万一发生意外时处在有利的位置上。编码也是这样。

   因此开发过程质量问题非常重要, 有经验的程序员懂得如何避开前进过程中的各种雷区。Code review就是在你的驾驶过程中,由另外一名有经验的驾驶员坐在副驾的座位上,帮你纠正各种危险的驾驶习惯,避免在当时或以后踏入各种已知的雷区。

本文读后感已先前在新浪微博发出,收到过几十条转发及评论。微博的内容或许更有灵感并及时,欢迎关注http://t.sina.com.cn/tim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