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四代迅驰移动平台——Santa Rosa的日益普及,采用Socket P接口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也迅速占据了主流市场,而大家熟悉的T2300T5500等上一代处理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换句话说,现在的中高端市场,已经是兼容迅驰4平台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天下。
  而在中低端市场,英特尔则派出了旗下的另一只生力军:奔腾双核,它们和酷睿2双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端总线(FSB)和二级缓存较低,但仍然保留了双核芯等重要特性,因此其性能和同频率的酷睿2双核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这在我们以往的测试中也多次得到了证明。
  和酷睿2双核不同的是,奔腾双核家族又分为两大门派:一派采用酷睿1代的Yonah架构、支持945芯片组,比如T2130;另一派则采用和酷睿2双核一样的Merom架构、支持965芯片组,比如T2310。至于性能方面,主频仍然是最重要的参数,但在相同频率下,Merom处理器的性能会比Yonah处理器稍强一点,尤其是在视频处理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当您在两款分别采用了T2130T2310处理器的集显笔记本中犹豫不决时,我们建议您选择后者。因为T2310所搭配的GM965芯片组拥有更好的图形显示芯片GMA X3100,在游戏和高清视频应用中会有更好的表现。当然,单从处理器性能来看,还是主频更高的T2130稍强一些。
近期比较常见的处理器型号及规格一览表
  如果您希望买到一款基于Santa Rosa平台的笔记本,那么它的配置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965芯片组、4965AGN(或3945ABG)无线模块。换句话说,采用奔腾双核处理器的笔记本将不能在机身上贴有Intel Centrino Duo的迅驰认证标签。
  在兼容迅驰4平台的新酷睿2家族中,T5250T5450分别是T7100T7300的降频版,它们的外频从2.00GHz缩减到1.66GHz,由于前端总线是外频的4倍,因此前端总线也从800MHz降至667MHz
  考虑到部分用户希望保持新酷睿2处理器的800MHz前端总线这一特征,英特尔近期推出了T5270T5470T7250三款处理器,主频从1.4~2.0GHz不等,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线布局。不过我们在选购时,没必要将前端总线看的太重,毕竟在相同的内核架构下,对处理器性能影响最大的还是它的主频。同样地,在相同主频下,将二级缓存从2MB增至4MB也不会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通常情况下,硬件参数对同品牌处理器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是:核芯数量→内核架构→主频→二级缓存→前端总线,即双核比单核好、基于Merom架构的T5T7系列比Yonah架构的T2系列好(同等频率下),而前端总线对处理器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我们在选购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处理器的主频和二级缓存上。
  如果您只需要进行文字编辑、网页浏览以及普通的影音娱乐,那么Celeron-M系列处理器就可以满足您的需求,尤其是现在不少3999元的笔记本都采用了基于Merom酷睿微架构的Celeron-M 520处理器,对预算有限的学生用户来说足够用了。
    倘若您希望获得更好的运算性能,又比较看重性价比,那么诸如Core Duo T2080Core 2 Duo T5250这类精简版处理器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它们保留了双核芯、微架构、指令集等多方面的重要特性,只是在前端总线和二级缓存上略有降低,在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笔记本的硬件成本,让更多人有能力买到基于双核CPU、甚至是迅驰4平台的笔记本电脑。
主流笔记本处理器型号规格一览表
  和英特尔相比,AMD在移动平台的市场份额明显处于下风,新品的推出速度也相对缓慢。在以往,英特尔在低端市场与AMD较量的产品只有Celeron M处理器,而随着Pentium Dual Core品牌的推出,T2060/T2080/T2130处理器已经走入了与AMD Turion 64 X2直面较量的阶段;在中端市场,Intel Core 2 Duo(酷睿2)和Intel Core Duo(酷睿1)处理器依然风头正茂;高端市场方面,新的Santa Rosa技术将英特尔处理器的前端总线提高到800MHz,同时提供了诸多新特征,因此不难想像,AMD在移动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端市场的竞争乏力,而低端市场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不过,采用AMD架构的笔记本电脑具备一贯的魅力,那就是价格。对于那些预算有限、对性能要求不高、而注重实用性的用户来讲,这些笔记本电脑着实是不错的选择。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即便是采用了英特尔面向低端市场推出的Pentium Dual Core处理器的产品,在价格上也要比AMD的同类产品稍贵一些。
总之,我们在考察笔记本的硬件配置时,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对普通用户而言,奔腾双核的性能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日常应用,酷睿2双核则在相同主频下拥有更好的性能、以及更为智能化的电源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