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探索 SAS 技术

背景: Parallel SCSI Parallel ATA 二十多年前, Parallel SCSI Parallel ATA 标准问世时,兼容性根本不是问题。大家都以是非二元论来看这两种界面的角色,没有人预期,大家会需要它们在共同的应用上交互作业。 SCSI 主要是在企业级用户中应用; ATA 主要应用在桌上型电脑。为了满足两种不同的应用要求,两种界面应用了截然不同的,而且完全不兼容的技术。前者自备指令集、 CPU 占用率低、稳定、多任务、带宽大,而后者简单、成本低

 

Parallel SCSI

 

运用一条并行结构的线缆,这条缆线最多可级连 16 个外围设备;另外还有一个定址架构,可让主机控制器选择级连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并与之通讯。缆线长度最多可以达到 12 ,让界面容纳内接式(在服务器机壳内)和外接式( JBOD 或机架)硬盘。 SCSI 通讯协定支持的指令集适用于自订应用、进阶错误复原和效能最佳化等等复杂的企业硬盘管理作业。

 

Parallel ATA:

 

Parallel ATA 适用于成本敏感的桌上型电脑任务,要求在两个外围设备之间具有点对点界面,这个界面既不支持也不要求定址架构(基本的 master/slave 排列就已足够)。它只处理内接式硬盘,因为它的缆线长度短( 1 ),与外接式存储设备不相容。 ATA 的通讯协定是以注册为主,因此既简单又便宜,其指令集也一样。

 

然而经过了二十年的科技发展,计算机硬件产业 CPU 速度与内存带宽的惊人成长,使得原本的 parallel ATA SCSI 已渐渐无法满足计算机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网络的快速成长,刺激了市场对在线 / 移动式存储解决方案的爆炸性需求,这些存储解决方案以高可用性和可靠性提供资料。传统的“直连存储”( DAS )模型因存储区域网络( SAN )和网络附加存储( NAS )环境而扩大。 SCSI 不断获得速度上的提升,但就 Parallel 架构而言,传统数据和信号的总线共用,高传输速率必须克服信号的互相干扰,因此在效能和扩充性潜力上均受到限制。因此 PATA ATA133 规格, Parallel SCSI Ultra 320 规格便不能再往上提升。

 

当光纤通道问世时,因其具有惊人的传输量和扩充性,在高端的在线应用很快就取代了 Parallel SCSI ,成为大型企业关键任务资料的主要存储解决方案。然而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光纤通道产品高得惊人的成本,让他们无力负担,所以许多中型企业一面继续使用 SCSI 来处理其关键任务,一面研究其它方法,将他们大量的非关键、不经常存取的资料从在线 SCSI 副系统移到成本较低的近线作业系统。磁盘密度继续快速成长之际,具备内接 ATA 硬盘的低廉服务器就成为可行的近线存储解决方案。等到低成本、高容量的 Serial ATA 硬盘问世,就表示近线存储的弹性和效能均已提高。 SATA 以低成本提供必备的高容量,而且不象 Parallel 界面在扩充性方面受到限制。现在,企业存储连续性在高端(光纤通道)和低端( SATA )应用上都有强大的解决方案,但是中型解决方案的进度则明显落后。 Parallel SCSI 已达到开发潜力的极限,这时显然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SAS 的出現

 

Serial Attached SCSI(SAS) 是取代 Parallel SCSI 的下一代企业级存储界面技术,与 Parallel SCSI 相比,利用 Serial 架构做资料传输的 SAS ,不论在扩充性、效能、可靠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都比 Parallel SCSI 具有更优异的表现。同时 SAS 亦提供了 SATA 硬盘的兼容性,为需要的企业用户,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Serial ATA (SATA) 硬盘成本较低,相对于 ATA 来看,可提供更好的品质及优秀的效能,这些优点开始吸引 IT 管理者考虑以 SATA 解决方案用于非关键性的资料近线存储、备份及恢复,并且 SATA 硬盘提供的存取速度(在适当的容量下)远比磁带快得多。

 

SAS 拥有 Parallel SCSI 经过验证的优点 ---- 稳定的可靠性、丰富和成熟的指令集,同时使用新的串连架构,取得了惊人的传输量( 3.0Gbits/sec )和显著的扩充性(利用扩充设备,最多可扩充到 16348 项设备)。因为 Serial Attached SCSI 是在 Serial ATA 1.0 标准制定之后开始发展的,存储业界大都选择将是否兼容 SATA 作为 SAS 标准的一个关键要素。企业存储连续性现在已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以满足每一个层次的存储需求。

 

Infortrend SAS 阵列系统( EonStor S12F-R/G1420 )考虑了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提供了高速的传输性能、稳定的冗余性及高可靠性的资料保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Infortrend 的技术总监 Michael Schnapp 指出 SAS 提供的高效能、高扩展性及高稳定性将取代现阶段的 SCSI 技术,来满足未来数字环境下传输大量资料的需求。

   
传统上资料储存只有两种类型,那就是在线( online )和离线( offline )储存,近来则引进了一个新的运用——近线( near line )作业,这个概念日益风行,原因是它意识到资料是有所谓的生命周期的,在这个生命周期中,企业对可存取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不尽相同。企业存储不适于用是非简单二分法来管理资料,而是该有一个完整连续性的管理,让资料可以在其价值和关键性改变时被轻易地转移存储。
在线        即时作业环境 - 系统运算时所需要之资料   高效能,高负载 , 高可用性 , 高存取速度
近线        硬盘对硬盘间备份,参考用资料            容量高、成本低,不适用于关键任务资料
离线        磁带机 , 磁带柜                      容量高,适合于保存和保证 offsite 资料安全

 

SAS 技术剖析
A) SAS 提供了改善的效能:
为何 SAS 能够提供更好的效能??因其技术改进方面有如下的特点:

 

1, 直接支持 3.0Gbps(300MB/s) ,后继的规格更定义至支持 12.0Gbps, 即所谓的 1.2GB/s 的通道带宽。

 

2, 点对点的传输:避免共享总线常有的瓶颈效应,点对点的传输可提供端点间固定的带宽。

 

3, 全双工的数据传输:并行的传输接口如 PATA Parallel SCSI 都是发送和接收共用一组总线,因此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半双工。 SATA 数据传输线虽然由两条传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号对( LVDS ,共 4 根)组成,发送( Tx )和接收( Rx )各走一路,但基于 SATA 协议规范采用 ATA 协议, ATA 协议只是半双工的,但 SAS 所采用 SCSI 协议是全双工的,通过将一路数据所需的流控信息与反向传送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同样的数据线上实现全双工。

 

Wide Ports( 宽端口 ) :是一项存储接口的新技术,物理链接是 SAS 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条物理链接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线 (Tx Rx ,即一条 SATA 线缆 ) ,传输方向相反。两个 SAS 端口之间可以建立起由多个物理链接构成的 wide link( 宽链接 ) ,相应的端口也被称作 wide port( 宽端口 ) ,物理链接的数量最高可至四个链接。

 

B) SAS 使传输的线路减少:

 

IT 设备有限的空间下,在狭小的机箱内,过多与过宽的缆线会造成机箱散热不良,但 SAS serial 传输只需要较少的传送线路来传送讯号,缆线的安装配置与硬盘的背板的电路设计相对比较容易,系统因此会更为稳定。

 

C) SAS 增加可用性:

 

SAS 采用了 SATA 的物理层(包括连接器、线缆)设计,增加了第二端口,同时还具备 FC 的某些特征。与 SATA 相比, SAS 在物理架构上的增强主要包括:
双端口
SAS 的数据帧基于 FCP(FC Protocol) ,并在外围设备端添加了第二端口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双端口 (dual port) ——这一点也类似于 FC

 

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 SATA 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 SAS 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 SAS 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 SATA 端口(也即 SAS 第一端口)的 2/3 ,因此其 7 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 SAS 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 SAS 插座也“全线贯通”( SATA 插座在 SAS 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 SATA 设备插入 SAS 插座,又能避免误将 SAS 设备插入 SATA 插座。

 

D) SAS 的扩展性:

 

连接距离: SAS 线缆的最大连接距离的已经提升到 8 ,甚至透过 3 个扩展器之后, SAS 的最大连接距离能够超过 32 ,足以应付机内存储设备连接和近距离 DAS 的要求。

 

扩展器 :SAS 的扩展器就是交换机( Edge Expander, 边沿扩展器)和路由器( Fanout Expander, 扇出扩展器)。扩展器利用可多达 128 个的 PHY (发送器和接收器各一、能够接受 1 个物理链接的最小单元,譬如 1 4 宽度端口即由 4 PHY 组成)连接主机 / 设备或其他扩展器,组成星形拓扑架构。

 

SAS “域”的概念:扇出扩展器是 SAS 域的核心,一个 SAS 域只能有一个扇出扩展器,它可以随意连接边沿扩展器 ; 一个边沿扩展器只能连接到一个扇出扩展器上,而在没有扇出扩展器的情况下最多仅允许两个边沿扩展器互连 ; 在不超过数目上限的前提下,扩展器可以随意连接发起者 / 目标设备。也就是说,在一个 SAS 域中,任意两点 ( 主机或设备 ) 之间最多可以有 3 个扩展器。

 

高达 65535 的设备数量:根据 SAS 每个扩展器能够寻址 128 PHY ,整个 SAS 域形成一个物理连接数目可达 16K 128X128=16384 )的点对点交换式拓扑架构。

 

扩展器强大的连接能力不仅可以为设备数量服务,它还可以用多达 4 个的物理连接组成( wide link )宽度链接来获得成倍的带宽。以 4 宽度内部串行附属( serial attached )连接器为例, SATA 只能通过 4 根相互间没有逻辑联系的线缆获得 4 个独立的 SATA 链接, SAS 却可以得到一个 4 宽度链接(在一个扩展器上)、两个 2 宽度链接(在两个扩展器上)、四个 1 宽度链接(在四个独立的扩展器或设备上),甚至还能够是一个 3 宽度链接和一个 1 宽度链接……性能与灵活度都远胜于 SATA

 

E SATA 的兼容性: SAS 支持 3 种协议,分别是

 

1. 串行 SCSI 协议 (Serial SCSI Protocol SSP) :全双工,让 SCSI 运行在增强的 SATA 物理层上;

 

2. 串行 ATA 隧道协议 (Serial ATA Tunneled Protocol STP) :为 SATA 增加多目标寻址和多发起者访问,以适应 SAS 环境的需要;

 

3. 串行管理协议 (Serial Management Protocol SMP) :用于发现和管理扩展器。

 

扩展器把 SATA 的点对点连接扩展至 SAS 的多发起者 / 多目标,然而 SATA 协议仅支持单发起者 / 单目标, STP 的任务就是让发起者能够通过扩展器访问 SATA 目标。 STP 在发起者与最远的、也就是连接 SATA 设备的扩展器端口 (STP 目标端口 ) 之间建立起一条通路 ( 隧道 ) ,传输标准的 SATA 1.0 帧,因此在 SATA 设备看来,自己连接的就是 SATA 主机适配器。如果发起者端口识别出与其直接相连的是一台 SATA 设备,则只使用 SATA 协议通信。

 

那么 SAS 主机控制器端口怎么知道自己连接的是 SATA 设备还是 SAS 设备呢 ? 这就要借助于带外 (Out of band OOB) 信号来识别了。在连接初始化时,主机控制器端口送出 OOB 慢速脉冲信号,检测目标对 COMSAS 脉冲的响应情况——如果目标也返回 COMSAS 脉冲,就是 SAS 设备,反之即为 SATA 设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 SAS 协议中发起者和目标是对等的,外围设备也可以主动送出 COMSAS 脉冲,向主机适配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硬盘为例,能否生成 COMSAS 脉冲即是辨别 SAS SATA 的依据。

 

STP 发起者端口经过 OOB 协商确认与自己相连的是 SATA 设备后即进入 SATA 模式,严格遵循 SATA 主机适配器的行为规范。 STP 并不关心 SATA FIS(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 ,帧信息结构 ) 的内容, SATA 命令排队可以在 FIS 中传输——前提当然是 STP 发起者端口和 SATA 设备必须支持命令排队功能。

 

传输完成后由 SAS 主机适配器或扩展器决定是否用 STP 断开与 SATA 设备的连接,以后需要时再重新连接。整个过程中该 SATA 设备始终以为自己通过正常的流控机制直接连在某个 SATA 主机适配器上,实际情况却是 SAS 主机适配器进行了 SATA “翻译”工作。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这个 SAS 主机适配器将与使用 Miniport 驱动程序的 SATA 主机适配器一样被归类为 SCSI 控制器。

 

总结

 

上述简单介绍了目前市场上的存储技术,每一种都有其优点与缺点,企业应用何种架构要看其所需要的应用为何,费用最高或速度最高并非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