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0年7月23日下午
 地点:新大都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一层
 主办:综合布线工作组
主持人与台上六位嘉宾
专家们认真听取嘉宾的发言
现场观众认真翻看本次论坛提供的技术文集
本次论坛为代表提供《综合布线智能配线系统技术大全》
主持人:感谢大家来参加智能配线系统技术高峰论坛。我代表工作组感谢大家,谢谢你们这几年对我们的支持,使我们工作组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得以茁壮的成长。
    我先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综合布线工作组组长张宜老师。以色列瑞特公司技术经理王为先生,此外瑞特公司还有两位特别嘉宾:以色列瑞特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健先生,瑞特公司副总裁本.卡米先生。美国康普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吴健先生,泰科电子AMP布线中国区技术经理许楠先生,美国西蒙公司大中国区技术部经理陈宇通先生,Molex网络部技术经理金海涛先生。
综合布线工作组组长 张宜
张宜: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高峰研讨会,随着布线和数据中心布线规模越来越大,如何对布线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电子配线系统也是作为布线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我们综合布线工作组在各个成员的支持下,我们编写了一本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管理运用维护的技术白皮书,在这个白皮书发布以后,对市场的布线工程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本白皮书里面,也提到了我们的智能配线系统,所谓智能配线系统,也就是说,对我们的布线系统的每一个端口、跳线通过一种方式进行实时的管理,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送到我们一个管理平台,对布线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后,除了能够增强布线系统的管理的水平,提高它的管理效益,另外还可以为网络的安全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但是智能配线系统从技术上来说,各个企业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市场在推智能配线系统的时候,大家难免会发表各自的观点,难免会提出自己的技术理念,因此,为了更好的引导市场,促进智能配线系统的技术发展,因此,我们特意举办了这次高层研讨会,希望通过相关技术的介绍,大家互动,使我们规范我们布线的管理市场。
    最后欢迎大家,也谢谢大家参加这次会议。
现场采用嘉宾互动讨论的形式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到我们今天的论坛,因为是技术高峰论坛,我们进行讨论的环节,在刚开始开会之前,有一位专业人士说,中国的智能配线系统市场是军阀混战,这个局面是怎么产生的?这位专业人士说我们没有标准,没有国际标准,也没有国家标准,这样带来市场所谓的混战的情况,我想标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话题,在智能配线系统标准这块,最有发言权,首先请我们张老师。
张宜老师发言
张宜:我们起草国家标准的时候,智能配线系统仅仅刚刚有一个理念,还没有在工程中得到一些应用,因此在规范中对智能配线内容,是包括在布线管理系统中,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今天听了这个,我自己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因为在我们布线标准中,关于布线的构架有这么一个推荐的连接方式,在配线架这个部位,采用互联的方式更有有利,并没有完全提倡交叉的方式,就是互联和交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而且力推互联的方式,主要是考虑到节省模块,可以节省跳线,另外介绍了接点、线段,传输性能好了,故障点少了,这是优点。
    我们的智能配线系统的模块有双配和单配的配置方案,但是都是建议双配,如果在我们工程中,我们采用了互联方式的时候,如果现在用户感到对我的布线工程需要进行一些智能化的管理,这种其他下,用单配方式,和双配从智能配线系统来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哪儿?另外单配方式不会对智能配线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我认为单配和双配对布线系统会产生影响?
主持人:许楠,首先请你回答这个问题吧。
泰科电子AMP布线中国区技术经理许楠
许楠:单配双配问题。智能配线系统从单配双配来说,从各个厂商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实现的方式有些区别,单配来说,和普通的布线系统配置一样,一个智能配线架,直接采用跳线连接到交换机,交换机是单配置模式,我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链路,一种是端口技术,根据两种技术,单配线架模式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是链路,链路技术是通过九芯实现链路,配线架没有问题,可以实现低端的连接,交换机那端不会有,如果采用链路技术,在交换机内要加一些改造,可以加一些技术感应强,目的是和智能配线架一样,在交换机每个端口加了一个金属感应片,通过电缆连接到仪器,链路技术也可以实现。
    为什么我们不建议在链路上用单配线架模式呢?首先交换机的型号不一样,每个交换机的类型不一样,每个端口不一样,每个交换机需要不同的感应条,我们做单配线架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但是有可能这些成本不能便宜多少,我们结果没有省钱,还造成了连接上的麻烦,我们建议使用双配线架模式,无论什么交换机,让端口延伸到智能配线架上,就可以实现了,不受交换机类型的限制。
    连续讲链路技术的单配线架模式,另外一个是通过普通跳线市,是基于SMP协议,交换机要支持SNP,网络可用,第三,我们的端口技术上通过SNP侦测链路的话,终端设备可用,这样才能完成我们的链路,关机情况下,把设备移到另外一个端口,设备是关闭的,这样一个连接,可能我们做到,所以我们建议用双配线架模式。
美国康普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吴健
吴健:标准可以从三个角度认识,首先对布线系统,布线性能标准的任何前提下必须保证,不允许被破坏。
    第二,我们往高处看看,管理标准其实很困难,这点不是我们今天在这儿困惑,我做过很长时间的网管,网管本身其实也没有标准,有SNP等等,什么是可以定义的?完成的功能是可以定义的,就是我需要达到什么功能是可以定义的,就像我们坐标一样,你必须达到这个参数,这个是标准,怎么实现达到这个参数,我不管,高的目的可以定义,低处传输可以定义,中间这段,我们今天谈的很难被定义,就这个角度来讲,标准,不太可能存在,任何软件和网管方面,不太可能存在。
    我们建议双配,为什么?这不是技术实现的区别,是因为双配可以把我们布线管理体现得更为充分,从管理的角度更为充分,但是从成本的角度不是最有利的,张老师提到,在中国因特可奈特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要考虑支持,所以基于这点,我们希望做出来的东西尽可能的易于支持两种方式,我们有一种主要的方式,但是不能抛开另外一种。两种技术支持的模式可能不一样,每种模式都有优缺点,可能两种技术来讲,已经不是我们问题的实质了,而是什么呢?我们究竟在我们智能市场里面,更多的跟用户讲清楚,Cnet,Intercnet是怎么用的。
以色列瑞特公司技术经理王为先生
王为:双配单配的问题,意义本身不是太大,因为如果大家看TIA/EIA标准的话7.5章节的话,推荐的就是双配交叉连接的方式,但也没有否定单配直接连接的方式。客户的需求最主要,关键是看客户需要什么。今天所有的厂家,没有哪家会说只能提供一种连接方式,所有厂家都能够即提供交叉连接也能够提供直接连接的方式,主要是要跟客户解释这两个差异在哪儿。
    我们和数据中心接触比较多,数据中心都选择交叉链接的方式。但企业网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推荐给客户的方式一定是他想要的,只是告诉他,你今天选择的交叉连接的方式,方便在哪里,可能会增加成本。直接连接的方式可能会节省成本,也会少一些功能。客户是最重要的,他说我要全部的功能,那就选择交叉连接,他说有些功能我不在乎,就可以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
    再有,比如谁家有一些新的技术,那么我们其他厂家以后在研发上可能也会跟上,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发展。今天这个论坛很好,大家很开放,把技术展示给大家,看了以后,可以对各家开发产品有帮助。单配和双配肯定还要被讨论,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跟着客户的需求。
美国西蒙公司大中国区技术部经理陈宇通
陈宇通:看到单配双配的问题,经常有用户提这个问题,我们会回给用户一个问题,你上智能配线架,到底想获得什么,两种,第一获得更好的管理方法,把管理规范化,另外一种,只是想它的预算还够,做一个布线,觉得或有钱,想做一个高端的布线系统,人家说上智能,还能再帮你花掉一百万,有些人就这样上了,为什么要上智能配线架?是希望获得一套规范化的管理,这个原理之前有很多提到,通过流程的控制,使得你在需求产生、需求实现和需求的实现效果检查方面,有一套有次序的程序,而且有一个硬件辅助手段,帮你实现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记录的成长,但是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按照规范走,如果采用双配,会以顺利的方式走完这个流程,帮助规范你的布线管理的实现。
    单配方式也可以实现,而且单配的方式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最大一点就是成本上可以省一点钱,跟双配比起来,但是之前许总介绍,不管采用哪种技术,你用单配管理的时候,肯定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会直接导致你最终的管理了部分,管不了全部,或者实现管理的时候,不是一个全智能的环境,必须加一些人工,加一些主动的电子发现的方式去进行管理,这样的话,面临一个问题,面临我们非智能时候的问题,楼层用人工的三四个月以后,不愿意这样做,就很难维持,单配存在这种危险性,如果你真正想获得一套完整的智能管理,对你整个IT架构有一个清晰了解我们建议用户采用双配的方式。
Molex网络部技术经理金海涛
金海涛: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成本,再一个是安装空间的问题,有些配件间,空间比较小,双配的话,不一定装的下,再一个,安装难易程度问题,尤其是改装的项目,你对这套系统总体的成本是什么,单配的话,需要监测回路,需要在交换机贴条,本身也有成本,第二,如果交换机来电话的话,或者一个项目配不同品牌的交换机,那你要盯着不同的东西,盯着需要时间,安装上以后,这个东西会不会脱落,都要考虑,综合这么算下来,单配双配的成本其实差不多,因此我们还是推荐使用双配系统。
张宜:我个人的想法,将来我们国家如果规范中要体现智能配线配置的话,我想我个人认为,我就提双配,不提单配和双配,就提双配,因为单配实现不了真正的智能管理,我就不采纳这个方案,单配还要附加对网络设备做很多的手脚,还要给它增添很多的附件,我想在工程中不太可行,所以我个人认为,从这个导向来说,我们还是从双配的导向走,也不是建议的问题,工程中用双配,才能真正达到我的目的。这样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是更好一点?
主持人:台上专家的意见都比较一致:主要推荐双配。台下大家有没有疑问?
现场听众提问
听众提问:只要采用双配的话,两个电子配线架,只能检测到电子配线架之间的链路是否政策,同样,从交换机到我其中之一的电子配线架,假如我也想监测的话,也需要对我的交换机进行一定的更改,这样的话,和单配线架有什么区别?我最主要的链路没有检测到。
许楠:双配线架的模式,交换机的端口一一对应过去,这组线不动,不需要进行检
测。
听众提问:单配线架,不能也采用这种方式吗?
吴健:你的问题是两个事情,我们讨论是布线管理这块,我们在布线管理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双配更好,刚才这位朋友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扩展了,扩展到布线之外,因为我们要交换机和PC一端,实际上把布线进一步扩展到端对端的查找,所以这个问题,必然会涉及到设备,如果必然涉及到设备,必然涉及到设备本身的管理,如果你希望的扩展触角不仅仅布线的话,一定是到网络管理里面去,我们和这位朋友的立场一样,我们不希望永远在布线这个圈里,我们希望再扩展一些,在这个时候,意味着你要延伸,这个延伸,相当于布线的管理和网络的管理要融合,不论是谁,从事这个,一定走这个路,除非这时候的布线不再是布线,是另外一个技术领域,所以布线管理和网络管理有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办法规避,你要做端对端,不能规避,如果不做端对端,只做布线,可以回避。
金海涛:作为结构化布线管理系统,两部分,软件硬件,大家不要把眼光只盯在硬件上,还系统上有二八法则,硬件占80%,完成功能是20%,就是信息收集的作用,大部分功能,包括图纸管理,平面图点位图,跳线表、机位图,都是软件管的,我们通过协议,保证数据通道畅通,从层面反推到布线系统,是正常,大家跟上一层协议沟通做接口,解决你所说的那段不能管的盲区。
听众提问:我用单配,不需要管理了,反正都是盲区。
金海涛:单配双配,网络不管,不是只上单配好的问题,还是只上双配好的问题,站在用户角度,还是单配双配成本问题,一个是安装成本、空间成本和实际成本,大家希望综合考虑一下,另外还有考虑市场因素,大家都在双配,不光有技术价值,还有商业价值,因为没有商业,无从谈技术。
以色列瑞特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健
龙健:为什么上双配,单配能解决的,为什么用双配?陈老师讲得非常好,为什么上单配?这个问题,从电子配线架发明那天起就存在,电子配线架说了归齐,就是要把我们能自动化的地方都自动化,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瑞特从开始做电子配线架的时候,就知道双配肯定要提高成本,还要占空间,要加机柜,也是成本,为什么明明知道要增加成本,还要用双配呢?有病啊?不是有病,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自动化。什么自动化?链路表要自动生成,而且是要100%的正确,不可能有错误,这是第一。
    第二,我只要一插跳线,一拔跳线,系统就知道,就把数据库更新了,这是电子配线架最起码应该做到的,电子配线架功能再强,再多,但如果最后拔插跳线后还要用手工记录,这就不行,我们认为这就失去了电子配线架的意义。电子配线架起码应该做到插拔任何一根跳线,系统就能知道,就能自动把链路表更新了。
听众提问:我觉得这个问题,在综合布线前沿的时候,综合布线为什么实现?交换机可以直接连,那些跳线都是不需要的,都是增加了性能的存在。
吴健:这个问题讨论下去会很花时间,我们所有人是布线者的立场,提问者是用户的立场,你只管布线,我不满意。龙健提到智能布线其实是跟双配同生同长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希望它再扩展一点,怎么扩展,后面再说。
主持人: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大家都有一个站队的问题,智能布线有两种流技术,台上五位嘉宾,四家都是链路技术,一家是端口技术,最近我们的博客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就是在比较两个技术,一个是端口技术,一个是链路技术,引发了很多争论,我们在此也想探讨一下。我们首先请吴老师发言。
吴健:智能布线很早就有,2001年美国康普就已经推出iPatch智能布线方案,至于用哪种技术,归根到底要根据我们实现目的来选择,美国康普iPatch方案是用端口技术。我首先必须澄清一个问题,智能布线所用的技术决非只是端口和链路,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因为康普较早推广这一技术,所以你们知道这些技术。
    康普是最早的布线厂商之一,布线厂商为什么选用端口技术呢?从布线厂商的角度,有两个重大考虑。
    第一,我们希望这个智能布线更人性化,实现起来要方便,怎么做?我们希望实现的话更简约化,这样实现会更简单,简单意味着用起来方便,市场接受度好,这是从人性化角度考虑。
    第二,康普从诞生起就是做综合布线的,我们做智能布线的时候,从来不想抛弃掉布线本身的一些固有的元素,我们希望对跳线打扰越少越好,对端口的打扰越少越好,对配线架的打扰更少,为了达到更为简化的方式实现,智能布线的安装设计更少的打扰端对端物理层的传输系统,端口技术实现起来更方便,用户使用更方便。
    发展中有两个引申,第一个引申,我们希望这个布线可管理,安全性更好,如果采用特殊跳线的方式,尽管可以实现一些功能,但需要许多复杂的上层设备扩展和扫描,不利于扩展和部署,如果普通跳线混合使用进去,就产生了安全隐患,采用设备较多也不够节能。第二个引申,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延伸,通过软件增加网络设备的发现功能,其实智能布线走到最后,拼到最后,实际上是软件,前面的端口和信息的采集只是一方面的事情,后端的数据整合才是最关键的,怎么帮助提升IT的管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王为:几位厂商,除了吴健先生所在的康普公司用端口探测技术,大家都用链路探测技术。刚才吴先生说了,康普一出生就是做布线系统的。那么我也要说,瑞特从一出生就是做智能布线系统的。瑞特采用的是链路探测方式。第一,我们采用了交叉连接的方式,一个配线架连接终端设备,一个配线架连接网络设备。第二,我们用9芯的跳线。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9芯的跳线。大家如果去看ISO标准就会知道,端口里面可以放多少芯,没有明确的限制的。但有规定,中间的8根芯,就是用于通讯。8根芯左右两侧有两个槽位,是备用的。所以我们使用了其中的一跟芯,这跟芯做什么,两侧端口连通的时候,我通过加载一些电信号,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链路连接的关系了。所以,我们只是使用了1根备用芯,而不是谁塞进去的。
   链路探测基本的原则,就是启用的备用1芯不会对通讯造成干扰。ISO标准写得很清楚,中间8根芯不能动,你可以使用其它备用的部分。使用链路探测的好处就在于,有时候系统宕机,再启动机器,扫描仪以后,可以了解端口的链路走向,链路探测比较好的方面也在这个方面。
    相对来说,也有其弱点,就是会相对增加成本。如果明天有厂商既能够做到链路技术的东西,又能够用一个普通的跳线,又不增加成本,还要符合标准的描述,那就太完美。可惜今天不太可能,取舍的话,我们还是用了链路探测的方式。有客户不理解这个,就说这个接口不标准,我每次出去要带好一些标准,客户说到某个问题,我们把标准给他看,他就理解了。瑞特的产品跟康普同样的宗旨,就是不增加原有系统的负担,我们不会把配线架改得面目全非,这个不太符合我们布线的原则的。我们尽量让产品贴近客户,通过做一些小的改动,增加管理的便利性。
吴健:我们今天谈了两种技术,实际上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不是理解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你回答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彻底理解这两种技术,这两个技术的共同点,关键的一点,不论用哪一种技术,一到八根导体不能动,不可以影响传统的物理层传输,你的管理不能动1到8根,这两种技术都是借助于介质传输之外的方式,你对布线本身的管理增加一定的提升和功能。这是两种技术的共同点。这是《布线管理白皮书》里强调的。
    另外一个补充,链路技术增加的一根针,这是里面你只是看跳线,跳线只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关键的是,你增加这根针之后,你的上层要增加相应的设备,然后对它进行必要的处理、扫描和侦测,我们最关键要看到上面的东西,而不是跳线本身,其实讨论跳线本身,意义也不是很大。
金海涛:我赞成吴老师对布线系统打扰越少越好,王经理,你表述了美好的布线系统,Molex已经实现了。
    作为对布线系统打扰来讲,我们的系统定义的布线系统很完善,从配线架元件、模块元件来看,各厂家都要对布线系统进行打扰了,而且大家在配线架上做文章,配线架已经做文章了,跳线做不做?模块做不做?现在成本最高的还是跳线。Molex的解决方案,不敢说综合了链路和端口技术的优点,但是Molex是普通跳线来实现了管理功能,我们在配线架这个方面改变了布线系统,但是在跳线这个元件上,我们依然尊重原有的布线系统。
听众提问:你们实现了王为先生刚讲到那个愿望吗?,有没有实现不打扰?
金海涛:打扰肯定是要打扰,因为谁都要打扰。第九根针也好,有信号就有干扰,打扰肯定有,Molex借用了链路里面的两条线,吴老师也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关键是这套系统介入以后,影响不影响做事,用了这两条线符合不符合标准,答案是不影响测试,而且符合标准,这是Molex布线系统的特点。
    打扰这块,中国有句老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不跟系统发生关系,管理的深度肯定不够,管理不够的成分恰恰是咱们的永久链路,这是成本最高的部分,永久链路的管理,谁也不能回避,或者使软件的方式,或者使硬件方式。
    另外,我觉得布线技术,尤其电子配线架这块百家争鸣,我感觉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用户的方案。
陈宇通:我说的问题要呼应一下刚开始提出的标准化的问题,因为我们工作组在写管理白皮书和其他白皮书的时候也在想,国际上国内也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智能配线的标准,如果我们想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怎么展开? 不管两种技术,还是三种技术,这些技术的实现都是厂家科技研发的体现,应该说从它的现场的实施环节来讲,每一种技术都能够支持我们最初所设想、所做到的工作,当然它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根据需要改变产品的部件,会有一些不一样,但是实现的功能是一样的。
    回到最初的话,我们想用智能配线架做什么事情,第一把布线系统当中,日常工作当中容易变更的部分管起来,对于不常变更的东西,我们未来可能会管,但是这不是第一紧要的,一根线十年不去动它,把它管起来,这不是第一个重要的。首先把日常变更的跳线连接,从交换机到水平线的连接,这个事情每个星期每个月都会变更,这个要管理起来。
    至于标准怎么呼应这些事情,将来我们建立标准的话,怎么定义?我觉得参考行业的其他标准,发现标准里面不可能否定某一种技术,标准里面也不可能具体定义如何实行电子配线架,不可能定义必须要以第九针,上下左右哪个位置装开关这么具体的方式实现,但是我们会明确实现什么功能,你应该在什么时间发现什么事情,然后以怎样的方式把信息传出去,这是标准化关心的。对于技术,因为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而且其实我研究过我们几个厂商的产品,很多产品都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它现在的技术比两三年前有了很多更新,这个也是从市场的反馈来的,第一代有些的东西,用户提出了意见,我会改进第二代,所以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实现,但是它的功能是我们最先关心的一个问题。
张宜:我说到一个市场的问题,实际上第九针链路的技术,端口技术,现在在市场上,在大家的宣传角度上,最大的争议就是说,链路技术跳线断的话有反应,但是端口技术跳线断的话可能没有反应,我认为这是一个焦点,是不是一种误导,还是正确的导向?这个是大家从技术上应该澄清的问题。
吴健: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不是问题的原因,我刚才已经强调了,我们现在说到这两种技术,其实都不是对1—8针的了解,端口技术在两端,不在中间,张老师提到链路技术只在第九针,不在1—8,如果1—8断掉,第九根没有断掉,一样不知道,我们现在两种技术关注点在传输信号之外,不在传输信号中间,外围就是布线之外,不能真正了解正在传输的信号。
    第二,刚才几个厂商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这个话题在中国值得推广,就是如果用智能布线,实际上要便于做流程化管理,意味着你的任何操作,不论指导不指导,计划不计划,下任务单不下任务单,有了流程保证,也就不是问题。
    第三我们谈智能布线的时候,我们仍然在谈布线,布线之外的东西我们谈的很少,对于用户的角度来讲,不能仅只谈布线,智能布线和其它系统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王为:我们一定要关注多一些的东西。比如大家在讨论布线,就只讨论配线架,跳线,在这个上面纠结,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家的产品差异就在这些地方。其实我们忽略了其它重要的东西,就是网络系统里面的其它设备,那些也是我们的系统应该关心的。我们的系统应该把所有这些在网络系统的元素都管理起来,才真正有意义。或许有客户说我们用别的软件也可以管理设备,但是他忽略了一点,能真正把设备和布线完全结合起来管理,还是要用智能配线系统。
    我们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把我们的软件拿出一张图表,把你想要管理的东西非常逻辑化地呈现,我相信我们的用户希望把这些东西都管起来。如果客户说我只想管理跳线,我觉得客户用智能布线就真的是浪费。应该把所有能被管理的东西都管理起来。有人说我们踩到别人的领域去了,我觉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能呈现给用户一个全面的东西,才是智能布线系统真正的价值。
陈宇通:我回应张老师的问题。我站在中立的立场讲,这个问题是不是很重要,站在用户的立场,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如果有人进机房,剪掉跳线,是属于安保的范畴,已经不属于布线管理的范畴。我们做的,安全性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这个系统的确要应对在现实生活当中会碰到的一些问题,尽管我们前面都讲到流程很重要,规范化很重要的,我们知道智能布线系统给我们提供了管理布线系统正规的流程,但是你的布线系统应该有一些应对的措施,但是不是我刚才讲的问题,针对日常操作可能会发现的误操作,一些灾难备份的恢复情况,断电时候操作东西的保存,这些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真正碰到的。
    美国最近几年在IT方面有塞班斯法案等都提到IT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应该考虑这些,而不是简单的一些外界的一些破坏。在日常中,你做跳线的增补,尽管流程正确,先下工单,但是进行工单操作的时候,因为人为的因素,没有看清液晶屏的提示,没有看清灯,或者摸错了位置,我们系统能不能识别你的误操作,能不能提示你的误操作,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安全性的问题。
许楠:端口技术有一条跳线剪掉无法识别,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不是很难的问题,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真的非常小,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来说,无论是通过接口之外的链路,还是内部的连接,都是不动1-8心,另外有一些链路实现侦测,端口技术在内部加一个触发开关,来判断整体链路的信息,链路技术有什么好处?对配线架来说,如果用户以前用的都是普通的配线架,如果想升级到智能,我通过链路技术,加上一个技术感应条,可以把普通配线架直接变成智能,这是一个优势。
    另外一个,链路技术每一个连接是独立的,不需要施工的时候一条一条进行,我可以同时进行所有的工作,这样的侦测不会影响这个问题。
吴健:我说三点,第一,许楠和陈宇通似乎帮我回答这个问题,有人问我的时候,我是这么回答,我也会剪,但是不剪第九针,我剪1—8针,这个问题不是关键问题,大家不要再这个地方纠结。
    第二,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各有优缺点,端口技术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可以在线升级,而且不用动跳线,因为端口不动,可以在在线的情况下升级。而这个是链路技术实现不了。
    第三,无论哪个厂商哪种技术,在中国做布线管理,是两条腿在走路,一个是现场管理,一个是远程管理,如果你的系统只有一个,不会成功,所以在中国一定要做两个事情,你要把现场管理做好,很好的可视化,声、光、电的指导,另外一条腿,光有现场不够,那不叫智能,那只是半智能,一定能够把现场的情况,时实准确传到你的数据库里面,这才是远程管理,这就是我们做的综合管理的平台。我相信各厂商在这个角度不断的努力。
金海涛:端口进行和链路技术,剪掉九根线挺难的,现场不会发生这个情况,那确实是安保的事情。在数据链路的两端连接的情况下,链路技术和端口技术怎么解决。
    拔跳线的时候,系统要知道你怎么拔的,端口技术是可以知道,而只拔一端,链路技术是不知道的,恰恰这是链路的缺点。Molex基本上做到两点了,双配线架,我们把双配线架分成两端,一个是PP,一个是CC,一个是设备配线架,一个是永久链路配线架,我知道跳线从哪个端口条到哪个端口,Molex有链路,链路技术与生俱来的优点也有。Molex这个技术,融合了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的优点,这点从技术方案上,当前为止,仅从技术来讲,是比较完备的方案。
    吴老师说了,电子配线架技术远远不止链路技术和端口技术,一方面有成本问题,大规模推广,市场成本就会降低。今天只讨论端口和链路技术,Molex把两家技术融合了,它算端口技术还是链路技术呢?我现在也不好分类,放在第三种技术,叫做综合技术。
主持人:那大家还有没有问题?
听众提问:在我做两个跳线插拔的时候,端口技术是按照连接的顺序确定两者的连接关系,不按照这个顺序,实际连接跟数据库的统一不一致。
吴健:第一,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里面很少发生,第二,如果没有任务单,你随意做非指导性的操作,在你的配线架上,需要通过你人为的方式,按按纽的方式逐一的确认,确认之后,系统会更新数据库。第三,是我说的重点,我们在指导跳线连接的时候,是以发任务单和指令的形式存在,你要按照指令操作,如果你操作错误,系统会报警。你按照任务单操作,不会出现这个事情。
对于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我觉得大家可能走进一个误区,其实电子配线架诞生之初,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实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以IT流程化的形式做,而做IT流程化就是以电子任务单的形式出现,就是给用户一个指导性的跳线操作,从你的管理维护来讲,到形成一个很好的流程,必须依赖于电子任务单,电子任务单从发送指令到完成、结束,整个系统有一个严格的记录和数据库的同步,这一点链路技术和端口技术类似。
    基于这一点,端口技术是一种最简化的方式让你达到最大化的功能实现,有了这种方式,可以使用户在后期不依赖于特殊跳线,不依赖跳线扫描,部署起来更具有弹性和经济性,有利用于用户设计和部署,我们更多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并不是混乱无序在你的机房乱插拔。
观众提问:第一个人工作的时候,突然被领导叫走了,第二个人又弄了一条线,这是个小概率事件,我们是不是要消除这些东西?
吴健:第一人做了一半,走了,这是管理问题。我们刚才说的很多问题不是布线的问题,是跟周围的偶发事件有关的,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很多问题也是人为造成的因素。
所以需要更好的流程。我们面对的不仅仅布线,我们还要面对机房管理,安全制度等等;你的布线要和楼控,要和网络进行融合。如果我们的管理是混乱的话,再好的布线也没有用。
每种技术都有缺点,我们放大缺点,任何系统都不可以用,比如在链路技术中,有人用一个标准普通跳线连入网络,链路技术根本发现不了,而你的网络已经***,这种低概率事件如何消除?每种技术都有固有的特点,我们写布线管理白皮书的时候,就是怎么把智能管理对用户来讲怎么做好流程管理,扩展我们的管理范畴,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这才是我们考虑的。
薛工: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我觉得任何一个技术的产生发生都有一些利弊的,我的发言说的远了一点,刚开始电话是电话线发展的,电话线在世界有多少,电话线有的看了很乱,他也照样存在。后来网络起来了,也是用铜线传输,后来发展用综合布线。刚才两个专题,双配单配的问题,端口附加一根芯出来,这种形式产生出来了,但是是不是肯定哪一种是圆满无缺?我觉得不能这样推断,而技术还是要发展。
    我想让大家注意,目前计算中心的计算模式,也会随着节电、节能改变,所以将来的计算中心的模式怎么搞,我们这个综合布线怎么配合,也有很大的发展,将来三网融合以后怎么搞,可是根本的来讲,主要是集中的来控制。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每一种技术存在就有存在的意义,而且我们今天讨论也不是要评判谁好谁坏,我们只是希望在这样一个技术平台,从技术的层面给大家讲得更明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讨论的部分结束。
最后请我们工作组的张老师最后一个小结。
张宜:今天咱们这个会,开得还是比较好的,至少把大家的观点都亮出来了,我想,实际上咱们除了我们谈到的单配双配和链路技术端口技术以外,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题目可以做,我们想还是发挥我们技术白皮书的作用,以后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白皮书的形式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因为这部分内容目前要在标准中体现的话有一定的难度,除了从条款中体现难度以外,还有时间上、操作程序上有难度,我们继续发挥技术白皮书的作用。
    智能配线系统实际上咱们国内的布线厂家,也都在关注,而且有的国内布线厂家,也正在研发的过程中,所以目前两种主流技术的利弊的体现,对国内布线厂家来说,对他们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们也会在研发过程中考虑这些因素,会做得更加贴近于中国的情况,会考虑到各种技术的存在。
    第三,实际上,我认为,从智能配线系统来说,它的硬件只是一种方式,更多的应该考虑到软件,另外,还要考虑到将来人的因素,任何系统最终是人去使用的,所以也就是说,大家所说的流程的问题。
    还有一点,实际上我也想把智能配线系统将来和咱们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的应用做一个结合,实际上咱们智能配线系统从它的整个的技术、管理和人为的方式来说,和我们的互联网的建设是相近的,如果我们将来把这些技术提升一下,那我们将来会更有一种应用价值。
    最后感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的会场外面也有产品演示,刚才大家都是停留在说的层面,我想通过实际的演示会对大家的理解更加有帮助,再次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研讨会。谢谢大家!
会后嘉宾互相交流
观摩现场样品展示
各家展架林立
现场演示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