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的iPhone×××作算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但由于用户体验的方面的不足被迫推迟发布。最近在解决的同时也在反思这这个开发过程。回顾下过去的一个多月,有几句话深深影响了这个产品现在的命运。

1 策划:“这是用户需要的”

    这是我加入软件行业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不仅策划,软件开发中的其他角色的人在讨论中因理屈而被迫进入防守时最经常蹦出一句话。表面上说是用户需要的,深层面的我想可能透露这是上层的授意、自己的臆想、抑或真的是用户反馈。占用一定资源的人如果经常使用这句话,交流的另一方可能因为不足够自信去刨根问底而放弃进一步探讨。多经历几次后甚至以后都不想质疑和提议,因为他们不想总是得到一个不明不白的“这是用户需要的”。在用户研究做得不是很到位的企业更应该慎用这句话,因为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的”中更多的成分来自臆想。

2 策划:“这是其他产品中有的, 我们也要有”

    这是一个攀比的社会,社会的生态也影响了产品开发者的心态。“这是其他产品中有的, 我们也要有”。有的功能需要依附一定的操作上下文,在这个有些情境下需要花哨的,在些情境下可能就需要朴素的,在些情境下需要智的,在些情境下可能就需要“傻瓜”的。当一个产品就知道取,而不舍得弃的话,最多就是一个“大杂烩”。“这是其他产品中有的, 我们也要有”是山寨哲学,而创新则是要“这是其他产品没有的, 我们要有!”。

3 策划:“这个地方按A产品,这个地方按B产品就好”

    文档写起来确实省事,但隐含的一点是A产品到底怎么样有待调查,设计和实现的时候依葫芦画瓢就好。这好比天真小女生在整容医院可以说:“我想要赵薇的眼睛,张柏芝的脸蛋,章子怡的身材……”,让医生去慢慢琢磨。但如果策划写出这样的话,程序员需要如何琢磨?

4 众人:“xx1是A产品的特色,xx2是B产品的特殊。A和B都成功,我们的产品特色是xx1+xx2,应该也会成功的”

   帅哥和美女的结合不一定就那么完美,很多东西需要的是搭配和衬托,产品的功能更是如此。万物相克相生,简单的叠加和堆砌容易导致“一身名牌但不伦不类”的效应 。

5 众人:“xx1在公司的A产品已经实现了,拿过来就可以了”

    “拿来主义”固然好,但由于公司内部不同团队之间出于内部保护或者设计的高度耦合导致实现的代码很可能不是可复用的代码。头认为拿来就好,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开发人员可能就需要吭哧吭哧地干上几天。这就照成了项目进度的预期和实际情况的极大偏差。开发人员努力的结果可能只是被当成了“拿来”的。而公司内部一个好的“拿来”环境有赖于一套“拿来”的机制以及各个团队在开发过程中队设计模块化和代码复用性的关注,否者“拿来”只是一个传说。

6 开发者:“反正是他们要这样做我们实现就是了”

     项目初期开发者一般也会有一个积极去提出建议,但多次遭遇“这是用户需要的”之类的模糊回答后,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反正是他们要这样做我们实现就是了”的消极心态。一方面给人没有担当,无责任感的印象,另一方面需要没日没夜去实现功能以及应对变更。可怜的程序员!

7 开发者:“这个地方我有时自己也有点迷惑,但按策划说的就好了”

     产品的早期可能因为概念不清晰和流程不合理而照成一些“暗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细化这些“暗处”才可能见光。但如果一个团队过早陷入了不愿交流、不去多想的境地,产品的改进和细化也就会停止,从而照成了一些开发人员也迷惑的功能点。开发人员自己都无法明白,还能期待什么用户体验?用户肯定是更迷惑。

    总之一个产品的开发团队的每个成员最初如果不能坦诚面对问题,后期出现问题后就会竭力去推卸责任。听起来是大家都没有问题,都有被迫的,但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产品。新的一年需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但这些不给力的话仍触发着我思考。期待这次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