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的历史影响

 
RIP 是最早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尽管 RIP 缺少许多更为高级的路由协议所具备的复杂功能,但其简单性和使用的广泛性使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RIP 不是“即将被淘汰”的协议。实际上,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支持 IPv6 的 RIP,称为 RIPng(ng 是 next generation 的缩写,意为“下一代”)。
 
RIP 从 Xerox 开发的早期协议 - 网关信息协议 (GWINFO) 演变而来。随着 Xerox 网络系统 (XNS) 的发展,GWINFO 逐渐演变成 RIP。此后,由于 Berkeley 软件分发 (BSD) 的 routed(读作“route-dee”,而不是“rout-ed”)守护程序中采用了 RIP,RIP 因而得以广泛流行。其它厂商也相继开发出了大同小异的自有 RIP 版本。由于意识到需要对该协议进行标准化,所以 Charles Hedrick 在 1988 年编写了 RFC 1058,他在该文档中记录了现有协议并进行了一些改进。自那时起,RIP 不断完善,1994 年出现 RIPv2,1997 年出现 RI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