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进入了期末复习期,愈发发现自己的基础其实很不扎实,尤其是数学等严谨的科目,更加是捉襟见肘。于是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学习的时候缺乏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就会忽视一些细节上应该严谨的东西。比如点割集,边割集的定义,还有群的分割,和群的右陪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而不同的陪集的个数居然决定到底有多少个子群,非常神奇,我需要一个人来问我,来***我,让我去防守每一个角落。我需要一个对每一个东西都审慎看待的人,当然,这个人最好就是我自己,在最初学的时候就已经未雨绸缪防止自己掉进陷阱。看来刘未鹏说的好:学习一样新的知识应该问问这个知识的本质是什么,还要即刻去反驳它,看看有没有什么漏洞,再看看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利于掌握知识结构。尤其是数学的东西,很多都是十分的严谨的。故而掌握概念定理的时候一定要理解每一个术语的意思,就像那个真包含符号 ( 如果不看的话,还以为是包含)。这就是各个地方符号不同带来的一种误读,很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当然,这种误读使得我反思,为什么当时我居然不问一个为什么就把它放到自己的脑海中,以至于我脑海中存的都是我自己错误的理解。另外一点,我对事物转化成形象的说法很在行,故而我应该去教一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所以我要更多地去回答别人的问题
这样才会从不同方向***我的脆弱的地方。这样或许我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我自己也问对方问题,那么就处在一个互相促进之中应该是非常好的方法。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用每次到了期末考再去补这些洞洞。理解的全面,和全面的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很多东西貌似是这样的,但是本质不是这样的,这就容易带来误解,对今后的学习引入障碍。所以每当别人提起一个概念的时候,我好像知道,但是其实没有深刻地了解,这也暴露了学习过程中的耐心和技巧的缺乏。对于梳理各种知识点,之前我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的确让我能够更好地辨析一些概念的区别,也更加容易让我掌握知识的体系结构。让人有一种想要洞察它的冲动,而且对于掌握这个知识体系有一种驾驭感。
 
接下来的复习周,我会好好地梳理这些概念、定理、方法,将它们纳入一个体系之中,咬文嚼字,做到严谨。我太缺乏严谨了,总是想法很多,功力很少。做的很多,对的很少。做对才重要,再在对的前提下追求多。尤其对数学的东西,不是我天生就数学差(俺数学也有好的时候),而是我的缺点得到了放大,不能阻止水平的滑落。信心还是有的,毕竟谁都不是全能的,很多东西是需要慢慢练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