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计算机

    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它是利用DNA(脱氧核糖核酸)建立的一种完整的信息技术形式,以编码的DNA序列(通常意义上计算机内存)为运算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的运算操作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

由于起初的DNA计算要将DNA溶于 试管中实现,这种计算机由一堆装着机液体的试管组成,因此有人称之为“试管电脑”。
DNA计算机“输入”的是细胞质中的RNA、蛋白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输出”的则是很容易辨别的分子信号。在生物医学应用上,DNA计算机能够探测和监控基因突变等细胞内一切活动的特征信息,确定癌细胞等病变细胞以及自动激发微小剂量的治疗行 。
光计算机
与传统硅芯片计算机不同,光计算机用光束代替电子进行计算和存储:它以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以大量的透镜、棱镜和反射镜将数据从一个芯片传送到另一个芯片。
光计算机是由光代替电子或电流,实现高速处理大容量信息的计算机。其基础部件是 空间光调制器,并采用光内连技术,在运算部分与 存储部分之间进行光连接,运算部分可直接对存储部分进行并行存取。突破了传统的用总线将 运算器存储器、输入和 输出设备相连接的 体系结构运算速度极高、耗电极低。目前尚处于研制阶段。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 量子信息 的物理装置。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的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它就是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研究可逆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中的能耗问题。
量子计算机,早先由 理查德·费曼提出,一开始是从 物理现象的 模拟而来的。可他发现当模拟 量子现象时,因为庞大的 希尔伯特空间使资料量也变得庞大,一个完好的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变得相当可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 理查德·费曼当时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统构成的 计算机来模拟量子现象,则运算时间可大幅度减少。量子计算机的概念从此诞生。
2

  2

量子计算机,或推而广之——量子资讯科学,在1980年代多处于理论推导等纸上谈兵状态。一直到1994年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量子质因子分解算法后,因其对于现在通行于 银行网络等处的 RSA加密算法可以破解而构成威胁之后,量子计算机变成了热门的话题。除了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着力于利用各种量子系统来实现量子计算机。
半导体靠控制 集成电路来记录和运算信息,量子电脑则希望控制 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
图2: 布洛赫球面乃一种对于二阶量子系统之纯态空间的几何表示法,是建立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人们发现能耗会导致计算机中的芯片发热,极大地影响了芯片的集成度,从而限制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研究发现,能耗来源于计算过程中的不可逆操作。那么,是否计算过程必须要用不可逆操作才能完成呢?问题的答案是:所有经典计算机都可以找到一种对应的可逆计算机,而且不影响运算能力。既然计算机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可以改造为可逆操作,那么在量子 力学中,它就可以用一个幺正变换来表示。早期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的经典计算机,并没有用到量子力学的本质特性,如 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相干性。在经典计算机中,基本信息单位为 比特,运算对象是各种比特序列。与此类似,在量子计算机中,基本信息单位是 量子比特,运算对象是量子比特序列。所不同的是,量子比特序列不但可以处于各种正交态的叠加态上,而且还可以处于 纠缠态上。这些特殊的 量子态,不仅提供了量子并行计算的可能,而且还将带来许多奇妙的性质。与经典计算机不同,量子计算机可以做任意的幺正变换,在得到输出态后,进行 测量得出计算结果。因此,量子计算对经典计算作了极大的扩充,在数学形式上,经典计算可看作是一类特殊的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分量进行变换,所有这些变换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幅叠加起来,给出结果,这种计算称作量子并行计算。除了进行并行计算外,量子计算机的另一重要用途是模拟量子系统,这项工作是经典计算机无法胜任的。
1994年, 贝尔实验室的专家彼得·舒尔(Peter Shor)证明 量子计算机能完成对数运算,而且速度远胜传统计算机。这是因为量子不像半导体只能记录0与1,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如果把半导体计算机比成单一乐器,量子计算机就像交响乐团,一次运算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状况,因此,一个40位元的量子计算机,就能解开1024位元的 电子计算机花上数十年解决的问题。
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指将纳米技术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所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机。“纳米”本是一个计量单位,采用纳米技术生产芯片成本十分低廉,因为它既不需要建设超洁净生产车间,也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和庞大的生产队伍。只要在实验室里将设计好的分子合在一起,就可以造出芯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