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计算机及其计算机网络发展突飞猛进,它给人类社会及生活带来革命性变革,优势与先进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负面作用与危机。计算机极其计算机网络犯罪就是应足以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计算机极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起源、表现形式、和防止等热门话题开展研讨,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多方协调下,尽最大可能避免计算机极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产生,努力使人类和平、健康、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犯罪、犯罪防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题目的导入

19691121日中午,即爱尼阿克诞生23年之后,网络降临了人间。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陆续问世,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和关注。当全人类正在分享着“网络”这一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种种新奇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这一个新的幽灵也随之出现了。犯罪者那只看不见的黑手不断地伸向人类寄予深情与厚望的这一领域。犯罪者们借助发展已成熟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做出那些令社会、令全人类都感到不安的事情,也正在这个时候,解决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犯罪这一当今社会的头号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犯罪史”

互连网起源于五、六十年代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军事领域,而计算机犯罪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同样首先现身在军事领域,然后才开始逐步蔓延到了工程、科学、金融和商业领域。

早在1985年,美国就有了计算机滥用事件的记录。196610月,唐·B·帕克在美国斯坦福研究所调查与计算机有关的事故与犯罪时,发现一位计算机工程师通过篡改程序在存款余额上做了手脚,这起案件是世界上第一例受到刑事追诉的计算机犯罪事件。

人为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则是始于20实际60年代末。

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开始大幅度上升。1971年,美国正式开始研究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滥用事件,可知在当时,计算机犯罪就已经得到了社会及政府的重视。

三、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犯罪对于各方面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仅就财产方面的损失,就达到常规犯罪案件的几十倍,有时甚至几百倍。其危害性,可想而知。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对19561979年间的669例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案曾经做过调查,以下是该次调查的结果:

 

计算机犯罪类型

百分比(%

平均损失(万美元)

物理破坏

14

8.36

盗窃数据和程序

28

332.2

篡改账目

42

146.2

盗用计算机资源

14

3.2

其他

2

 

 

    从上表重中可以发现,和常规犯罪相反,计算机犯罪,对于物理方面的破坏较少,常规的犯罪(即非计算机犯罪)所夺取的,或者说其目标为物理方面的东西。而计算机犯罪,其目标大多是瞄准了所储存的文件、数据、程序和账目。而正是这些数据、文件以及程序,非常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甚至危及到国家机密的安全性。所以说,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不仅仅是类似于
物质这些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多的是那些像隐私一类的、间接的、最终更严重的多方面损失。比尔·盖茨曾指出“社会过于依赖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导致它很容易就陷入困境。计算机网络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社会应用程度和作用的大小。”

四、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多样性

计算机网络犯罪对社会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及***。而其犯罪的手段,似乎也越来越“现代化”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得越快,网络犯罪的手段也就越先进。网络犯罪依靠着的就是网络本身。

1 、数据的篡改

在互联网未出现前,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而从那时开始,利用计算机犯罪,已有了记录。谈到数据篡改,其蒙受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莫非是金融业,如银行。以前,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如果直接篡改他人计算机的本地资料,还是要冒一定的风险,闯入屋内完成。而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根本无需潜入他人屋内,不出门,便可将所需资料到手,至少可以减小被他人发现的风险。而它所利用的,正是“共享资源”这一网络的特点。

2 、病毒的滋生

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可传播性、可潜伏性和可激发性,其运行对于大、中、小、微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都具有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性,可能会夺走大量资金计算机资源,甚至会造成某种程度的网络瘫痪。

计算机病毒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却相当迅猛。于1983113日,弗瑞德·科亨博士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案可查的病毒程序,那时,虽说这个程序并不是为了有意陷害系统而制作的,但是,从那以后,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恶魔。

3 、域名

有这样一个例子:国内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竟抢注了上百个大企业的域名,这也就是国内“知名”的“国网域名囤积案”。虽然这家小公司的计划最终以破产告终,但是,这件事值得人们思考:域名的纷争同样属于计算机网络犯罪。

4 、不良信息的传播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高速传送信息的工具,但工具归工具,它只有传递的作用,并不能选择和过滤信息。也正是借此,不法分子们在网上传递着不良信息,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秩序进行扰乱,而对于受害者而言,不仅承受的是心理上受到的打击,某种程度上还会危及到身体上的打击。正所谓“网络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境界,但它的某个角落又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

随着网民平均年龄的降低,“不良信息”这一魔爪渐渐伸向了儿童。借着儿童天生的强烈的好奇心与极弱的自制力,不良信息会很快地渗入了他们的思想,这里,有一件真实的事情:

美国有位母亲报书《新闻周刊》,讲述自己的女儿受黄毒侵害的经过。只不过,她控诉的不是×××光盘,而是连结着全球千家万户的因特网。这位当作家的母亲说,当家中的电脑与因特网接通时,一家三口人都十分高兴,她丈夫决定用它来管理投资,她自己用它搜集资料,12岁的女儿则兴奋地投入到与全国各地孩子们的网上闲聊中。起初,父母还在孩子闲聊时检查内容,后来一忙就疏忽了,只是简单地提醒女儿,“要学会自我保护”。有一天,父母在女儿熟睡之后坐到电脑前,输入了女儿的入网口令,屏幕上立即显示:“你有新邮件”,邮件还附有图片。待图片下载完毕,父母大吃一惊,屏幕上全是不堪入目的场面!

与光盘相比,网上黄毒和其他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更值得警惕。因为,汇集了全球信息资源的因特网,自然也可以汇集全球有害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凭借最先进的浏览技术,“声像并茂”,调阅方便,更具有煽动性和破坏力。

5 、古老犯罪的再现

(1) 偷窃

Ø         偷窃信息和数据

秘密地从某计算机系统中,私自拷贝计算机信息及数据,并非法取走。这种计算机犯罪事例已经不少见了,而其造成的损失,大多是经济或是机密丢失以及泄露。

Ø         偷窃网上金融财产

随着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电子企业、信用卡购物的出现,网上金融财产自然成为了犯罪分子的新对象。

网上银行,对于消费者而言,十分的方便,对于那些不法分子们来说,更是方便。网上银行,在网民进行网上购物时,省去了繁琐的付账程序,只需在计算机上输入账号与密码即可。而那些犯罪者,只需侵入系统,窃取了账号与密码,那些信用卡上的网上财产就到手了。

1978 年美国太平洋安全银行雇佣的计算机技术顾问,通过银行内部计算机系统,将1000多万美元转到了瑞士苏黎士银行,存入个人户头,构成美国当时最大的盗窃案。

1988 年,一名犯罪分子通过计算机网络***美国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涂改账目,转款国外并提走,造成该银行损失7000万美元。

曾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第六号、第七号要犯的盖里奥和奥尔托拉尼,通过计算机系统把意大利利布罗西银行的约9000多万美元一扫而空,致使意大利银行倒闭,银行总裁自杀。

1994 年,俄罗斯一家贸易公司的计算机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把纽约华尔街花旗银行计算机系统中的3家银行账户,转到他们在加州以及以色列银行账户中,非法转账资金高达1000万美元,后来经客户银行发现指控,警方将作案犯罪逮捕,追回了960万美元赃款。

Ø         偷窃密码和账户

进行网上购物时,用户只需选中要购买的物品,输入个人密码、信用卡密码,即完成购物程序。其实这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对于犯罪分子而言,也是相当“方便”的。

1994 年,香港一位大学讲师的儿子,成功破解了香港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研究和发展公司以及另一家公司的多个户口密码,进入并扰乱该系统。

1996 年,美国一名14岁的少年在家中进入因特网浏览时,找到了舰队金融集团发出的万事达信用卡的许多密码。在7月至11月这一段时间内,他利用密码盗打长途电话,并购买了3000多美元的电脑器材,只是当这位少年企图向康涅狄克洲的微库公司订购总值14000美元的3台笔记本电脑时,由于这家公司的防诈组对密码加以检查,才查出这些密码属于失窃的信用卡,于是报警,这位少年才落网。由于这位少年尚未成年,警方不能公布其姓名,不能判其入狱,而只是交由其家长监管。

1998 年春季,有人利用在网络的新闻组中查到的普遍技术手段,轻而易举地从多个商业站点窃取了8万多个信用卡账号和密码,并标价26万元出售。

在形形×××的网络盗窃案中,“意大利香肠术”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技术。它采用不易察觉的手段,使对方做出一连串的小让步,达到某种犯罪目的。传说是这样的:一个并不诚实的店员想要偷走一根意大利香肠,如果他一根整个儿偷走,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如果他把香肠切成一片片的话,从中取走几片,他人就不会很容易发现。现在也如此,比如盗窃计算机网络金融,从8万个账户中,每个账户里取走一个QUARTER(即四分之一美元),8万个账户总共就可以取走20000美元!如此累积,取走的数额也是相当之大的。

(2) 破坏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破坏活动的目标也很多,所有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本身都有可能成为***目标,较具有网络社会特色的破坏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种:
Ø         ***电子邮箱

电子函件破坏、侵权的一个典型案例,发生在北京大学。199679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接受了一场历史性的诉讼,开庭审理了我国第一起电子函件破坏、侵权案。

此案原告、被告均为北京大学心理系93级女研究生。

1996 49日,原告薛燕戈收到美国密执安大学通过因特网发来的电子函件,密执安大学接受其留学申请,并为其提供18000美元奖学金。因为这是她所联系获得的唯一一所为其提供奖学金、接受其留学的美国名牌大学,她非常高兴,但此后,她便兴奋地等待密执安大学的正式通知,可很长时间也无音讯。于是便委托在美国的朋友去密执安大学查询。427日朋友来信告知,密执安大学收到一封北京时间199642日上午1016分发出的,署名薛燕戈的电子函件。称其已经接受了其他学校的邀请,表示拒绝该校的邀请。因而,密执安大学已将原拟给薛燕戈的奖学金转给他人。

在法庭陈述中,薛燕戈称密执安大学通过因特网发来的电子函件,是她和被告张男一起去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室看到的,并且,存放在张男的电子邮箱内。薛燕戈认定,在1996412日上午1016分,是本案被告张男冒用她的名义,向密执安大学发去一封电子函件,谎称她已经接受其他大学的邀请,从而拒绝了密执安大学,使其失去了去该校深造的机会。薛燕戈还从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取得了412日的电子函件记录,与美国取证回来的材料完全吻合。因此,薛燕戈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被告承认错误并公开道歉,由被告承担原告的调查取证、与美国大学交涉的费用以及精神赔偿费15000元。

此案开庭后,由于证据不足(电子证据本身的有效性是一个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审理并无结果。但法庭休庭之后,被告终于向原告承认,该电子函件系她所为,并愿意向原告道歉,赔偿损失。此案终于得以调解了结。

Ø         私自穿越防火墙

因特网的防火墙,是建立在局域网和外部网络之间的系统。防火墙体现了国家、企业或个人对网络资源的监护。然而控制与反控制总是结伴而行的,通过修改防火墙的控制参数,或通过欺骗手段(如伪装源地址)便可穿过防火墙。即可达到非法访问的目的。

Ø         私自解密***网络资源

部分网络资源为特定对象服务,如国防信息系统、银行或证券机构的用户密码库。通常情况下,未经授权,不能进入数据库,非法进入数据库这种行为,很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994 4月,深圳市发生了一起计算机犯罪事件,案犯通过计算机网络登录到该市一家证券部的用户密码进入某用户的空白账户,在其上凭空增设可用资金110多万元,之后以每股5.45元的当日最高价买入10.32万股深保安A股,造成该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

据美国“金融时报”1996416日报道,在所有联入因特网的计算机中,平均每20秒就大约被***们***一次。在这些***事件中,网络资源被极大地浪费了、破坏了。

Ø         对网络本身的***

这包括对网络硬件的破坏,也包括对网络软件的***。

1988 年美国发生的“蠕虫事件”,在那数日内,几千台使用BSDUNIX操作系统及SUNOS操作系统的网络主机均受到***。

以上所列出的四种不同程度的***,是网络时代具有特征的事例。其实,也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危险,悄悄地进逼到我们身边。

不论是盗窃,还是破坏,它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都是一种破坏力极强,又无法避免的。
要真正的防范它们,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五、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发展及变化

1 、人群的变化

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初期,其案例几乎成为成年人所为。伴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其幕后主使者在变更之中。不是其他的变更,而是年龄的改变。这种变化非常不乐观,且年龄越是往低处发展。

例如几年前的网络犯罪,其犯罪者基本为成年人,而现在,青少年的数量在增加。

2 、犯罪目的的变化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所依靠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环境。所以,只要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还在,并且还在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就不会消失。

现今,高新技术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这又恰恰助长了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犯罪。而其犯罪目的也在变化中。以前的犯罪,所要的,无非是网络中的、数据库中的、计算机内的资料、文件。而现在,远远不止这些。现在的犯罪,其目的有偷窃、故意破坏、报复、欺诈、诱拐等。有的还与政治,社会战略,战争有关,总的谈可以分为三类:政治目地、物质目地、报复。可以说,犯罪目的的多样化,说明了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成为了头号问题,现已进入白热化

3 、犯罪环境的变化

在以前的种种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例中,环境,仅仅是涉及到了虚拟的计算机世界。而现在,不仅如此。犯罪在逐步逼近现实中,并企图影响并改变生活。

正如近几年来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涉及到的法律也越来越多,现在,许多网络犯罪甚至涉及到了故意杀人、勒索、绑架、诱拐等罪行。可见,网络犯罪所涉及的、所伤害的面更加广泛。理所当然,控制犯罪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

4 、变化中的不变

虽说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犯罪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各方面都是如此。但是,在这种种变化中,有一点,永远不会变更——本质。

六、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本质与动因

如果要解释“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这一名词,并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其本质——犯罪,永远不会变,所以,这使我们提高警惕。

这种犯罪,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非法活动。无论它各方面上如何变更,其本质始终不会变。正如此,计算机网络犯罪在其他各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 什么助长了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出现,是由于先前出现了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

既然如此,助长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发展的自然就是它的一定的环境。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就是计算机操作者的心理。

七、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心理

目前我国网络犯罪人多为青少年,他们中最大的约30岁,而最小的仅有19岁;目前网络犯罪人的犯罪目的还较简单;他们均具有计算机及网络的专业知识,有些已经是高智能人员,并且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和网络。

计算机网络犯罪心理的产生,有如下几个原因:

1 、作案人的年龄生理特征:

由于犯罪人年龄均在1930岁之间。此年龄段的人对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而且在此年龄段的人基本不受家长的管制,而且法律意识较薄弱。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正是这些种种的原因,使得其做出×××行为。
    2
、作案人的心理特点:

他们几乎都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一切行为都是在极其隐蔽的个人小环境中进行的。同时,我国的许多网络在建网初期较少考虑安全防范措施。网络交付使用后,网络系统管理人员水平又不能及时提高,给******造成可乘之机。

***只需要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远距离作案。而且,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查到***的行踪。这些都使得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人失去罪恶感,促成了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外化。

3 、好奇心和表现欲: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而计算机及网络则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理想空间。为了信息的安全,有些网络只允许合法的用户使用,对非法用户则使用密码拒绝其进入。网络***就是那些非法用户,面对无法了解的,又诱惑着他们的数据,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破解密码或是输入计算机病毒。表现的欲望通常每个人都有,甚至有些***的犯罪行为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高超。

4 、青少年 法制意识:

由于他们的法制意识比较谈薄以及其守法行为习惯的严重缺乏,使其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我国的立法以及执法水平的落后是事实、对于计算机犯罪的立法更相对落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发现第一起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时间是1993年,而《刑法》中列出计算机犯罪罪名的时间却是1997年。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也才刚刚建立,而其队伍建设和职能发挥都要逐步进行。如今,就像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的这种现实状况,无疑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的形成。

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逐步体现出了智能化犯罪的趋势。这些网络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的成因既各自有其特殊性又更有其共性。犯罪者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人类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以及整个社会对网络犯罪认识的缺乏和网络自身特点等综合因素,诱发、导致了其犯罪心理的逐步形成,并向不乐观处发展。因此,提前对计算机网络犯罪心理加强防范已经成为了专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八、***

1 、回首往事

1994 1996年:中国***的起源

在当时,是中国互联网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朦胧时候,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的大门终于面向公众开放了。可是在那个年代,电脑还是一件非常奢侈的电子用品,而互联网对于大众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我们只有在专业性极强的书刊中才能找到与网络相关的名词,而那些上网的群体也多数为科研人员和年轻的知本家。各地电脑发烧友最大的乐趣就是COPY那些小游戏和DOS等软件类产品,盗版对我们来说同样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广大计算机用户来说,COPY就是正版的一种传播方式。于是乎那个时代最早的***或者说“窃客”诞生了。那个时候,大家没有太多的理想,一个全新的小软件就几乎是我们计算机的全部生命与理解,而对于这些窃客来说能够COPY到国外的最新产品是他们最大的荣幸,那一张张的小软盘中包含了中国***最初的梦想。也正是从那个时期起,众多我们现在熟知的人从这里引领起中国软件与互联网业发展的浪潮。

在那个的岁月里,大家在最为原始的网络上奔驰。那不是我们现在传统意义上的Internet,而是最为初级的BBS站,一种依靠拨电话号码直接连接到BBS服务器上的方式来交流。他们上的最多的是中国惠多网,而不是Internet。足球和软件加解密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注册码的交换让许多人乐此不疲。更多的BBS方式的服务器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软件的交换破解成为最为热门的话题,单单一套Linux就能够卖到1200元。那个时代的玩家现如今均已成为了驰骋互联网的风云人物。这些我们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人们,在那个年代,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孵化出中国第一代***的雏形——窃客。

1996 年,在中国网民的年代分类中,在1996年以前接触网络的人均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代网民,或许在这其中有些人从来没有接触过Internet,所接触的最多也是那种电话连接的BBS,但是他们仍然无愧于中国第一代网民。1995年—1996年这一期间,中国各个大中城市的互联网信息港已初具规模,中国国际互联网的第一代网管诞生,中国第一代的大众网民也开始走出BBS,而融入这种天地更为广阔的Internet。那两年是中国互联网初步成长时期,也同样是中国软件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中国网络人以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的梦,在这些人中很多是接触过早期BBS的网友,在他们看来,从BBS移师Internet只不过将自己的舞台扩大了一些,让自己的眼睛看得更多了一些。而他们在BBS上最初所进行的那些活动也迁移到了Internet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一期间中国网络窃客技术飞速发展,也从此诞生了一批传奇式人物,这里面最为出名的是高春辉,他的个人主页在当时以破解软件和注册码为主,在那个软件极度缺乏的时期,他创造了中国个人网页访问量第一的传奇历史。当然在那个阶段,除了窃客以外,电话飞客也曾出现在中国,但是由于程控交换机的出现,飞客很快的成为了历史。1996年底,中国电信开始实行优惠上网政策,在此之后中国网络开始了真正步入了百姓家庭。

1997 1999年:中国***的成长

1997 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应该是最为值得纪念的一年,而在中国***成长过程中,那一时期也出现了众多的初级***,“互联网”这一个名词也逐渐被大众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也逐渐从网络中折射出来。

1997年初期,YAHOO搜索引擎中只能够搜索出7个跟***相关的简体中文网页。而且网站中的内容多数是翻译或者重复国外相同网页的内容,很多没有实际意义。不过此时“***”这一个名词已经开始正式的深入广大网友之中,当时初级***所掌握的最高技术仅仅是使用邮箱×××,并且多数是国外的工具,完全没有自己的***武器,更不要说自己的精神领袖。那个时期世界上的***共同有追随着一个精神领袖:凯文·米特尼克,世界头号***。这位传奇性人物不单单的领导着美国***的思想,也影响着中国初级***前进与探索的方向。

1998 年正当国内开始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大跃进活动的时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年一度的***大会上由一个名为“死牛崇拜”***小组公布了一款名叫“Back Office”的***软件,并将源代码一起发布。这个软件掀起了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并推进了“特洛伊***”这种***软件的飞速发展。BO公布后,透过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迅速传到了中国,当时很多网友就是使用这款软件开始进入了***生涯。但是BO并没有在中国掀起浪潮,当然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网络尚在发展中,BO不方便中国网友使用等。但是BO没有辉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CIH病毒的诞生和大规模发作。这个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感染主板BIOS为主要***目标的病毒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数百亿元的损失,也让大陆***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海峡对面的野心与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