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2--计篇)
国殇(王可伟作品) 
计  篇(第一)
(读《孙子兵法》,悟管理、营销之道)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计”,就是计算、估计,指战前的战略谋划。本篇主要论述孙子的战争观,通过战前敌我双×××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和将帅才能等客观条件的估计和对比,作出谁胜谁败的基本判断,进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其中有不少内容直到今天仍有其生命力。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3)也。
故经(4)之以五事(5),校(6)之以计(7)而索其情(8):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9)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0)。天者,阴阳(11)、寒暑、时制(12)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13)、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14)也。法者,曲制(15)、官道(16)、主用(17)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8),将孰有能?天地孰得(19)?法令孰行?兵众孰强(20)?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21),乃为之势(22),以佐其外(23)。势者,因利而制权(24)也。
兵者,诡道(25)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6),实而备之(27),强而避之,怒而挠之(28),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2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30)也。
夫未战而庙算(31)胜者,得算多(32)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33)矣。
 
【注释】
1)兵:兵含义很广,指兵器、军械、兵卒、军队等。《说文》:“兵, 械也。从* ,持斤,并力貌”。《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
3)不可不察:《尔雅·释估》:“察,审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
4)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
5)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
6)校:比较。
7)计:《说文》:“计,筭 也。”计上古指筹码。
8)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
9)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
10)不畏危: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11)阴阳:指昼夜、睛晦等自然天象。
12)时制:指季节更替。
13)险易:《说文》:“险,阻难也”,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
14)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15)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16)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
17)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18)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19)天地孰得:曹操注:“天时、地利。”李筌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20)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21)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即战争决策已定。
22)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
23)以佐其外:佐,辅助,辅佐。外,曹操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2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25)诡道: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6)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27)实而备之:曹操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28)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注释颇偏。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谓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
29)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30)不可先传:曹操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31)庙算:《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
32)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33)见:同“现”,呈现,显现。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