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是著名的宫廷菜,也是一道北京名菜。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Food/DL/DL-161835/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天,路过现为山东省的临沂市。在一个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只见山间有一农家,乾隆便到这农家的屋檐下避雨。谁知雨一直下个不停,乾隆又冷又饿,狼狈不堪,只得推门入室,求村妇行善,聊以充饥。主人闻情,即用母鸡加补药材制成菜,乾隆狼吞虎咽之际,偶得民间美味,不觉大喜,就问这是什么菜?村妇没听清楚,也随声问:“啥?”于是“啥”—“糁”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乾隆回到北京,常常食用,真是风味鲜美绝伦。

上海的国际饭店制作“糁”菜十分出名。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来上海视察工作期间,原上海国际饭店总厨师长胡丽妹曾制作“糁”招待×××同志,老人家品尝后非常满意。因此“糁”菜也更出名了。

由于“糁”菜制作中用了多种中药,四季适宜,菜点结合,口味辣鲜,具开胃、通气,医治感冒等药效,也是民间食疗中的一枝奇葩。

产地: 北京
类别: 菜
制作方法
【原料】

光油鸡1只(约2000克),米仁125克,糁药料15克,面粉100克,胡椒粉7.5克,葱姜末100克,黄酒25克,细盐10克,味精5克,香菜末100克,麻油50克,辣油50克,米醋50克。

【制法】

(一)将光油鸡去内脏和鸡爪、鸡头,用清水洗净。

(二)将鸡用文火焖酥,捞出冷却后将鸡脯撕成细丝待用。

(三)把米仁放入鸡汤熬酥,加入糁药料、黄酒、细盐、味精、葱姜末、胡椒粉,烧沸后,用面粉勾芡即成。

(四)上桌分入各小碗内,每碗撒上鸡丝、香菜末,另把麻油、米醋、辣油、鸡丝、香菜分别放在小碗内作佐料,随席上。如有油条、芝麻饼、珍珠馓子、临沂火烧等点心,口味更佳。

糁药料配方:公丁香20克,丁香15克,花椒25克,陈皮10克,砂仁20克,肉豆蔻25克,石榴子15克,玉桂15克,官桂25克,玉桂子25克,桂枝25克,白芷10克,茴香10克,良姜10克,豆蔻25克。将上药加工或细末,装入瓶内,放阴凉干燥处备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28137.htm
糁,又名“肉粥”,是兰山区的一种传统名吃。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哉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到了明朝,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

糁的用肉,古代仅用牛、羊肉,传入内地后兼用鸡、鸭肉,后来汉族人又制作了猪肉糁。其中以鸡肉糁味道最佳。糁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有祛风驱寒、开胃、利尿、止呕等效能。

制糁工艺一般经选料、制汤、成糁三步。主要用料以肉、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等。以鸡糁为例,通常以300碗糁为一制作单位,需用母鸡10只,麦米250克,葱750克,姜1500克,五香粉150克,盐750克,酱油1000克,胡椒粉150克,面粉5000克,味精120克,水及点碗用的香油、醋适量。制作时,将火攻至发响,加入鸡和麦米,熬煮3至4小时,到鸡煮熟时捞出,把葱、姜、盐、胡椒粉、五香、酱油放入盆碗中搅拌均匀,投入甑中,开锅后,将面粉加水调成糊状,入甑。再开锅,即成。饮用时,将味精放入搅拌。在碗中放熟鸡肉丝,用糁汤浇上,点上少许酱油和醋,便成了汤薄味浓的鸡肉糁。有的还加进砂仁、公丁香、陈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小茴、玉果、广桂、白芷、良姜、花椒等药料,以增加温脾健胃功能。

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目前,临沂市区糁铺已有数十家,上海、青岛等地开设了临沂糁馆。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效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

糁的故事很多,流传最广的故事有两个。

故事一:“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码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

故事二: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参考资料:
1. http://www.lyls.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
2. http://trip.bdchina.com/News/2006/1-10/14304054.asp


寻找名吃——糁

( 07-16 10:14:31 新华网山东频道) 
 
    糁,又名“肉粥”。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蒙古人的早餐饮
料,唐进传入内地,到了明朝,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

  糁汤在四十年代曾在济南风行一时,说起济南糁馆还有一段传奇历史,现年八十多岁的赵砚田老先生就是原老济南名店“新新糁馆”硕果仅存的制糁师傅。据老人家回忆清朝年间在济南花墙子街就已有糁馆,后来韩复渠时期糁馆迁入芙蓉巷东口路南,名为“三合糁馆”,日寇***后,像济南其他老字号风味小吃一样,“三合糁馆”迁出城外,在经三纬五路新新池开店,更名为“新新糁馆”。日寇投降后,迁至青岛肥城路,后湮没不闻。

  现在赵老先生的唯一嫡传弟子靳经理,已准备将这一传统名吃发扬光大,在闵子骞路上新开济南唯一一家糁馆,名字当然还是老字号“新新糁馆”了。

  店面不大,仅有几十平方米,七八个桌位,实行半自助销售,现有鸡汤鸡丝糁、鸡汤羊肉糁等,仅售3元。据靳经理介绍,糁汤制法多样,可根据各地顾客的不同口味改变配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现在店内的糁汤中就有七八种原料,所用鸡汤必须炖6个小时,麦仁也要炖3个小时,其后才是各种药材,三汤分别炖制,最后按比例将其调和,再加入和好的面糊、热鸡丝,一碗鸡汤鸡丝糁才大功告成。汤要趁热来喝,味道鲜美。其汤有健脾养胃,滋补健身之效,由于汤中还加入了清热消炎的药材,因此夏天一样可以放心食用,大胆进补。

  除了糁汤,店内还提供各种凉菜热炒,价位多在二十元以下,相当实惠。近期还将新增打卤面、片汤氽丸子,营业时间也将变为24小时营业。闲来无事喝碗糁汤,满头大汗后浑身舒畅。

http://www.sd.xinhuanet.com/2003-07/16/content_712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