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转提高小孩思维和表达)
一、公安局长在公园与人下棋。一个孩子跑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旁边人问公安局长:“这是你什
一、公安局长在公园与人下棋。一个孩子跑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旁边人问公安局长:“这是你什
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问题:吵架的两个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问题:吵架的两个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答案:分别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和丈夫。
分析:设公安局长为A,孩子为B,公安局长的父亲是C,孩子的父亲是D。用图来表示就是:
人们习惯把在公园里下棋的人认定为男性。公安局长一般也是男性。如果情景设定与心理设定矛盾,
分析:设公安局长为A,孩子为B,公安局长的父亲是C,孩子的父亲是D。用图来表示就是:
人们习惯把在公园里下棋的人认定为男性。公安局长一般也是男性。如果情景设定与心理设定矛盾,
应及时转换思路。此题考察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个男子爱看一张照片,有人问他相片上的人是谁,他说:“我没有兄弟,照片上的人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儿子。”
问题:这个男子在看谁的照片?
答案:自己孩子的照片。
分析:采用形象加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假定这个男子为A,照片上的人为B,B的父亲为C,A的父亲为D。
二、有个男子爱看一张照片,有人问他相片上的人是谁,他说:“我没有兄弟,照片上的人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儿子。”
问题:这个男子在看谁的照片?
答案:自己孩子的照片。
分析:采用形象加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假定这个男子为A,照片上的人为B,B的父亲为C,A的父亲为D。
这样,按照逻辑关系,图示应该是这样的:
题干中说明A没有兄弟,而C是男性,所以C就是A。
题干中说明A没有兄弟,而C是男性,所以C就是A。
三、一个人在看信,他说:“我无姐妹,写信人的女儿是我母亲的孩子。”
问题:读信人是男是女?他在读谁的信?
答案:读信人为女性。她在读自己父亲或是母亲写来的信。
分析:方法同上。
问题:读信人是男是女?他在读谁的信?
答案:读信人为女性。她在读自己父亲或是母亲写来的信。
分析:方法同上。
四、老先生说:“我家有一块三角形的地,我不清楚种什么好。”
老太太问:“这块地多大?”
老先生答:“我只记得是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25米、35米和6米。”
老太太笑了:“你在骗我。”
问题:老太太为什么知道老先生在骗她呢?
答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老太太问:“这块地多大?”
老先生答:“我只记得是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25米、35米和6米。”
老太太笑了:“你在骗我。”
问题:老太太为什么知道老先生在骗她呢?
答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分析:我们常把思维放在话本身的真假上,而不是通过话里面的规律进行逻辑思维推断。
五、一条河上仅有一座很窄的小桥。南来一个人推着车,北往一个人担着水果,同时来到桥边。两个人都想先过桥,
互不 相让,却都顺利地通过了。
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南来与北往是同一个方向,根本不需要相让。
分析:这道题很容易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思考过桥的方法上。
六、在开向故宫的旅游车上,导游×××用英语向外国代表团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告诉大家将在上午10点15分
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南来与北往是同一个方向,根本不需要相让。
分析:这道题很容易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思考过桥的方法上。
六、在开向故宫的旅游车上,导游×××用英语向外国代表团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告诉大家将在上午10点15分
到故 宫。 过了一会儿,她发现自己将时间说错了,忙用普通话告诉大家说:“对不起,我将时间说错了,
我们将在9点45分抵达故宫。”
问题:导游×××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知道在哪里吗?
答案:她是用中文更正的,外国参观团的成员听不懂。
分析:这个题目容易误导思维方向,使注意力放到思考语法及时间的对错上,忘了把思维转向用什么话说上。
七、一农民锄地时发现一青铜器皿,上面铸着“公元前七十九年造”,就拿到博物馆。馆长一瞧,大笑起来说是假的。
问题:导游×××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你知道在哪里吗?
答案:她是用中文更正的,外国参观团的成员听不懂。
分析:这个题目容易误导思维方向,使注意力放到思考语法及时间的对错上,忘了把思维转向用什么话说上。
七、一农民锄地时发现一青铜器皿,上面铸着“公元前七十九年造”,就拿到博物馆。馆长一瞧,大笑起来说是假的。
问题:馆长从哪里看出来是假的?
答案:“公元”这个概念当时不可能有。
分析:通常人们很容易想到馆长利用高深的考古知识辨出真假。其实只要稍微有一些常识,就知道是假的。
八、一张桌子4个角。
问题:拿斧头齐齐地砍掉一个角,桌子还剩几个角?
答案:5个角。
分析:打破惯性思维。被砍掉角的地方形成了两个新的角。
九、如果煮一个鸡蛋需要3分钟。
问题:现在要煮7个鸡蛋需要几分钟?
答案:3分钟。
分析:打破惯性思维,即把7个鸡蛋放在同一个锅中煮。
十、要求把100块蛋糕分放在12个盘子里,且每个盘子里的数字中须有一个“3”。
问题:如何分放?
答案:在其中3个盘子里各放13块,8个盘子里各放3块,剩下1个盘子里放37块。
分析:这是思维方向灵活转换的问题。一般思维容易集中在个位是3的数,注意到12个3相加其个位不是3时,
答案:“公元”这个概念当时不可能有。
分析:通常人们很容易想到馆长利用高深的考古知识辨出真假。其实只要稍微有一些常识,就知道是假的。
八、一张桌子4个角。
问题:拿斧头齐齐地砍掉一个角,桌子还剩几个角?
答案:5个角。
分析:打破惯性思维。被砍掉角的地方形成了两个新的角。
九、如果煮一个鸡蛋需要3分钟。
问题:现在要煮7个鸡蛋需要几分钟?
答案:3分钟。
分析:打破惯性思维,即把7个鸡蛋放在同一个锅中煮。
十、要求把100块蛋糕分放在12个盘子里,且每个盘子里的数字中须有一个“3”。
问题:如何分放?
答案:在其中3个盘子里各放13块,8个盘子里各放3块,剩下1个盘子里放37块。
分析:这是思维方向灵活转换的问题。一般思维容易集中在个位是3的数,注意到12个3相加其个位不是3时,
必须转换思维,注意十位数是3的数字。
十一、头朝东,尾朝西。现在我们说说马。一匹马走出马圈,先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长嘶一声,然后掉头飞奔了一会儿
十一、头朝东,尾朝西。现在我们说说马。一匹马走出马圈,先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长嘶一声,然后掉头飞奔了一会儿
又 向左转变飞奔,继而又向右转弯飞奔,继而原地打了个滚,接着抖动身上的草,开始低头吃起草来。
问题:现在这匹马的尾巴朝着哪个方向?
答案:朝着地下。
分析:这道题考察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题干第一句话就使人产生一个思维方向:动物的尾巴有方向。
问题:现在这匹马的尾巴朝着哪个方向?
答案:朝着地下。
分析:这道题考察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题干第一句话就使人产生一个思维方向:动物的尾巴有方向。
而接下来的叙述,更加剧了思维的单一方向性。
十二、问题:哪两个相接续的月份都是31天?
答案:7月和8月;12月和1月。
分析:人们大多习惯把1月当做一年的开始,把12月当做一年的终了,从而加强了思维力的单一选择性。
十三、有个人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表掉进了装满咖啡的杯子里。他急忙伸手从杯子中取出手表。可是,他的手指和手表都
十二、问题:哪两个相接续的月份都是31天?
答案:7月和8月;12月和1月。
分析:人们大多习惯把1月当做一年的开始,把12月当做一年的终了,从而加强了思维力的单一选择性。
十三、有个人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表掉进了装满咖啡的杯子里。他急忙伸手从杯子中取出手表。可是,他的手指和手表都
没有湿。
问题:这可能吗?
答案:可能。咖啡是固体粉末。
分析:人们容易习惯想到咖啡是一种液体饮料。尤其用“杯子”装的,这种“话题预设”无形中会助长习惯
问题:这可能吗?
答案:可能。咖啡是固体粉末。
分析:人们容易习惯想到咖啡是一种液体饮料。尤其用“杯子”装的,这种“话题预设”无形中会助长习惯
性思维。
十四、两个人想过同一条河,只在岸边找到一条一次只能乘载一人的小船。这两个人高兴地打了声招呼,就都顺利地渡
十四、两个人想过同一条河,只在岸边找到一条一次只能乘载一人的小船。这两个人高兴地打了声招呼,就都顺利地渡
过了河。
问题:他俩是怎样渡过这条河的?
答案:两个人分别处于河的两岸,只要岸边有船的这个人先过河,就可以了。
问题:他俩是怎样渡过这条河的?
答案:两个人分别处于河的两岸,只要岸边有船的这个人先过河,就可以了。
分析:第一句话很容易使人认为两个人处于河的同一侧,先入为主将思路放在两个人如何用只能载一个人的小
船过河上面。
十五、有一天晚上,有个人正在读一本书。此时,突然停电了,房间时一片漆黑,但这个人仍然读得津津有味。
问题:这个人有夜视的特异功能吗?
答案:没有。这个人是一位盲人,他正在用手“读”一本盲文书。
分析:也许这个人的确有特异功能,但这种发散的思维仍然没有跳出“读书必用眼睛来看”的习惯性思维。
十五、有一天晚上,有个人正在读一本书。此时,突然停电了,房间时一片漆黑,但这个人仍然读得津津有味。
问题:这个人有夜视的特异功能吗?
答案:没有。这个人是一位盲人,他正在用手“读”一本盲文书。
分析:也许这个人的确有特异功能,但这种发散的思维仍然没有跳出“读书必用眼睛来看”的习惯性思维。
十六、站在水泥地上,手拿一个鸡蛋。
问题:能使鸡蛋向下掉1米而不破碎吗?
答案:可以。只要将鸡蛋从1米以上的高度向下掉落,在其掉落了1米时,鸡蛋还没有掉在地上,就不破碎。
分析: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鸡蛋上,思维仍然是单一的。如果思维力集中在使鸡蛋不破碎的前提条件是“掉
问题:能使鸡蛋向下掉1米而不破碎吗?
答案:可以。只要将鸡蛋从1米以上的高度向下掉落,在其掉落了1米时,鸡蛋还没有掉在地上,就不破碎。
分析: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鸡蛋上,思维仍然是单一的。如果思维力集中在使鸡蛋不破碎的前提条件是“掉
落1米”,灵感就会产生了。
十七、一枚硬币,一共向上抛掷了10次,10次均是国徽图案向上。
问题:现在再抛一次,这次国徽图案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答案:1/2。
分析:硬币是不可能有记忆的,每次抛掷,国徽向上的概率都是1/2。思维之所以会容易进入计算的陷阱,
十七、一枚硬币,一共向上抛掷了10次,10次均是国徽图案向上。
问题:现在再抛一次,这次国徽图案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答案:1/2。
分析:硬币是不可能有记忆的,每次抛掷,国徽向上的概率都是1/2。思维之所以会容易进入计算的陷阱,
是因为在积累了N个事例后,便拿来作类比。
十八、在一个圆形的赛马场的起跑线上,有3匹马一同出发。已知1号马每分钟跑两圈,2号马每分钟跑3圈,3号马每分
钟跑4圈。
问题:3匹马起跑后多长时间就又并排在起跑线上?
问题:3匹马起跑后多长时间就又并排在起跑线上?
答案:1分钟后。
分析:题干中提出了许多数据,思维会习惯地导向计算,从而忽视数据的真正含义。每匹马每分钟跑几圈
分析:题干中提出了许多数据,思维会习惯地导向计算,从而忽视数据的真正含义。每匹马每分钟跑几圈
的含义在于,马每跑完1分钟处在什么位置。这只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就能完成。
十九、将一张崭新的100元钞票压在一个空杯子下。
问题:能不能在手不动杯子的情况下,取出这张100元钞票?不许借用其他工具,也不许用钞票掀倒杯子。
答案:用手卷起这张钞票,慢慢推动杯子,直至这张钞票全部被卷出。
分析:题干否定了借助于其他工具的可能,但我们能否将钞票这个取的对象变成取的工具?这就是逆向思维
十九、将一张崭新的100元钞票压在一个空杯子下。
问题:能不能在手不动杯子的情况下,取出这张100元钞票?不许借用其他工具,也不许用钞票掀倒杯子。
答案:用手卷起这张钞票,慢慢推动杯子,直至这张钞票全部被卷出。
分析:题干否定了借助于其他工具的可能,但我们能否将钞票这个取的对象变成取的工具?这就是逆向思维
的训练。
二十、让24个人排成6列队伍,每列队伍的人数分别是5个人。
问题:能否完成这种排列?
答案:可以,排出一个正六边形即可。
分析:讲到排列队伍,总是想到横平竖直地排。但是总缺少6个人。能不能反过来想,把其中的6个人当成两
二十、让24个人排成6列队伍,每列队伍的人数分别是5个人。
问题:能否完成这种排列?
答案:可以,排出一个正六边形即可。
分析:讲到排列队伍,总是想到横平竖直地排。但是总缺少6个人。能不能反过来想,把其中的6个人当成两
个人来用呢?
二十一、有一片森林。
问题:一个人最多能在森林中走进去多远?
答案:森林的一半。
分析:森林有多大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没有数据,无法回答。将思考转移到概念上,发现“走进”与“走出”
二十一、有一片森林。
问题:一个人最多能在森林中走进去多远?
答案:森林的一半。
分析:森林有多大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没有数据,无法回答。将思考转移到概念上,发现“走进”与“走出”
对应。题干没有说明走进的具体数字,分界线即为森林的一半位置。
二十二、一个小镇上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各开了一个理发店。有个外地人路过,想理发,又不知道谁的技术好。走进
二十二、一个小镇上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各开了一个理发店。有个外地人路过,想理发,又不知道谁的技术好。走进
第一个店,他发现这个理发师的头发七长八短。走进第二个店,他发现这个理发师的头发整整齐齐。
问题:他最终会选择哪位理发师?
答案:选择了第一个。
分析:习惯性思维总是把理发师的技术与所理的发型联系。如果不去思考“谁给我理发”,而是反过来思
问题:他最终会选择哪位理发师?
答案:选择了第一个。
分析:习惯性思维总是把理发师的技术与所理的发型联系。如果不去思考“谁给我理发”,而是反过来思
考“谁为理发师理发”,就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逆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训练。
二十三、国王要修一座宏伟的宫殿,打算聘请一位最好的建筑师。他召集全国所有的建筑师,让他们自报条件竞选,并
二十三、国王要修一座宏伟的宫殿,打算聘请一位最好的建筑师。他召集全国所有的建筑师,让他们自报条件竞选,并
公正地介绍、推荐一位候选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国王倾听每一位建筑师的自我介绍及推荐后,决定了人选。
问题:中选的建筑师有可能是谁?
答案:提名最多的助手候选人。
分析:这道题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因素。关键是将思维从候选人的“自我评价”转移到候选人
问题:中选的建筑师有可能是谁?
答案:提名最多的助手候选人。
分析:这道题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因素。关键是将思维从候选人的“自我评价”转移到候选人
对“对他人的评价”。最好的建筑师应当是被多数人认可的。
二十四、一个暴风雨的深夜,一个小伙子开车路过一个公共汽车站,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其中一个是患重病
急需到医院救治的老人;一个是医生,小伙子做梦都想报答的救命恩人;一个是小伙子心仪已久的姑娘,错过
了也许再无接触的机会。但小伙子的车上只能搭载一个人。
问题:小伙子该怎么办?
答案:将车交给医生,让他开车将老人送到医院,自己留下来陪心仪的姑娘等公共汽车。
分析:惯性思维的方向,始终是将自己的优势——驾驶者作为思考问题的中心点。不舍得放弃自己的
问题:小伙子该怎么办?
答案:将车交给医生,让他开车将老人送到医院,自己留下来陪心仪的姑娘等公共汽车。
分析:惯性思维的方向,始终是将自己的优势——驾驶者作为思考问题的中心点。不舍得放弃自己的
优势,选择将很困难。而把自己置于与其他人同等的地位,问题就好解决了。
二十五、所有的赵庄人穿白衣服。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李四穿黑衣服。
问题:基于以上事实,问下列哪个判断必定为真?
①李四是李庄人。
②李四不是李庄人。
③李四是赵庄人。
④李四不是赵庄人。
答案:④李四不是赵庄人。
分析:典型的逻辑思维训练题。题干中“李四穿黑衣服”是推理的前提,与“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构
二十五、所有的赵庄人穿白衣服。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李四穿黑衣服。
问题:基于以上事实,问下列哪个判断必定为真?
①李四是李庄人。
②李四不是李庄人。
③李四是赵庄人。
④李四不是赵庄人。
答案:④李四不是赵庄人。
分析:典型的逻辑思维训练题。题干中“李四穿黑衣服”是推理的前提,与“所有的李庄人穿黑衣服”构
成三段论,由于这两个前提中“穿黑衣服”都处于肯定的判断的谓项,均不周延,违反了三段论推
理“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所以选①和②都不成立。
题干中有“没有既穿黑衣服又穿白衣服的人”,所以“李四穿黑衣服”可转换为“李四不穿白衣服”。以此
题干中有“没有既穿黑衣服又穿白衣服的人”,所以“李四穿黑衣服”可转换为“李四不穿白衣服”。以此
为小前提,与“所有赵庄的人穿白衣服”构成形式正确的三段论,推导出“李四不是赵庄人”。
二十六、下面两组图形,各由黑白两种棋子组成:
图一:
○●○○○●
●○○●●●
○○●○●○
○●●●●●
○●○○○○
○●○●●○
二十六、下面两组图形,各由黑白两种棋子组成:
图一:
○●○○○●
●○○●●●
○○●○●○
○●●●●●
○●○○○○
○●○●●○
图二:
○●●●●●
○○●●●●
●●●●○○
●●●●●○
●●○○●●
●●●●●●
○●●●●●
○○●●●●
●●●●○○
●●●●●○
●●○○●●
●●●●●●
问题:怎样尽快知道在这两组图形中各有多少黑棋子?
答案:有尽快知道答案的方法。第一组中有16个黑棋子,第二组中有28个黑棋子。
分析:对图一黑棋子的逐行累加会使思维陷入习惯性、连续性的“顺序陷阱”。跳出陷阱的方法,就是通过
答案:有尽快知道答案的方法。第一组中有16个黑棋子,第二组中有28个黑棋子。
分析:对图一黑棋子的逐行累加会使思维陷入习惯性、连续性的“顺序陷阱”。跳出陷阱的方法,就是通过
观察,寻找另外的思维突破口,可以很快计算出全部棋子,然后减去有章可循的白棋子数目。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holy2010/3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