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服务器遭受攻击后的处理过程

    安全总是相对的,再安全的服务器也有可能遭受到攻击。一名安全运维人员,要把握的原则是:尽量做好系统安全防护,修复所有已知的危险行为,同時,在系统遭受攻击后能够迅速有效的处理攻击行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攻击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一、处理服务器遭受攻击的一般思路

    系统遭受攻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攻击束手无策,下面将详细介绍在服务器遭受攻击后的一般处理思路。

    1.切断网络

        所有的攻击都来自于网络,因此,在得知系统正遭受黑客的攻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断开服务器的网络连接,这样除了能切断攻击来源之处,也能保护服务器所在网络的其他主机。

    2.查找攻击源

        可以通过分析系统日志或登录日志文件,查看可疑信息,同时也要查看系统都打开了那些端口,运行那些进程,并通过这些进程分析那些是可以的程序。这个过程要根据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进行追查和分析。

    3.分析入侵原因和途径

        既然系统遭到入侵,那么原因是多方面的,肯能是系统漏洞,也可能是程序漏洞,一定要查清楚是那个原因导致的,并且还要查清楚遭到攻击的途径,找到攻击源,因为只有知道了遭受攻击的原因和途径,才能在删除攻击源的同时进行漏洞修复。

    4.备份用户数据

        在服务器遭受攻击后,需要立刻备份服务器上的用户数据,同时也要查看这些数据中手否隐藏着攻击源。如果攻击源在用户数据中,一定要彻底删除,然后讲用户数据备份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5.重新安装系统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能彻底清除攻击源,因为没有人能比黑客更了解攻击程序,在服务器遭到攻击后,最安全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安装系统,因为大部分攻击程序都会衣服在系统文件或者内核中,所以重新安装系统才能彻底清除攻击源。

    6.修复程序或系统漏洞

        在发现系统漏洞或者应用程序漏洞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系统漏洞活着更改程序BUG,只有将程序的漏洞修复完毕才能正式在服务器上运行。

    7.恢复数据和连接网络

        将备份的数据重新复制到新安装的服务器上,然后开启服务器,最后将服务器的网络连接开启,对外提供服务。

二、检查并锁定可疑用户

    在发现服务器遭受攻击后,首先要切断网络连接,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比如无法马上切断网络连接時,就必须登录系统查看是否有可疑用户,如果有可疑用户登录了系统,那么需要马上将这个用户锁定,然后中断此用户的远程连接。

    1.登录系统查看可以用户

        通过root用户登录,然后执行“w”命令即可列出所有登录过系统的用户,通过这个输出可以检查是否有可疑或者不熟悉的用户登录,同事还可以根据用户名以及用户登录的源地址和他们正在运行的程序来判断他们是否为非法用户。

 

    2.锁定可疑用户

        一旦发现可疑用户,就要马上将其锁定,执行如下操作(注:当前系统没有可疑用户,如下举例讲root更换成可以用户):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passwd -l xxxx


        锁定之后,有可能采用户还处于登录状态,因此还要将此用户踢下线,根据上面"w"命令的输出,即可获得此用户登录进行的pid值,操作如下: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ps -ef |grep @pts/1
xxxx     16820 16288  0 10:33 pts/2    00:00:00 grep --color=auto @pts/2
root     16819 16287  0 10:33 pts/1    00:00:00 grep --color=auto @pts/1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kill -9 16820

        这样就将可疑用户xxxx从线上踢下去了。如果此用户再次试图登录,此时他已经无法登录了。

    3.通过last命令查看用户登录事件

        last命令记录着所有用户登录系统的日志,可以用来查找非授权用户的登录事件,而last命令的输出结果来源于/var/log/wtmp文件,稍有经验的入侵者都会删掉/var/log/watmp以清除自己行踪,但还是会在此文件中露出蛛丝马迹的。

三、查看系统日志

    查看系统日志是查找攻击源最好的方法,可查看的系统日志有/var/log/messages、/var/log/secure等,这两个日志文件可以记录软件的运行状态以及远程用户的登录状态,还可以查看每个用户目录下的.bash_history文件,特别是/root目录下的.bash_history文件,这个文件中记录着用户执行的所有历史命令。

四、检查并关闭系统可疑进程

    检查可疑进程的命令很多,例如ps、top等,但是有时候只知道进程的名称无法得知路径,此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查看。

    首先通过pidof命令查找正在运行的进程pid,例如,要查找sshd进程的pid,执行如下命令: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pidof sshd
16285 1635

    然后进入内存目录,查看对应pid目录下exe文件信息: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ls -al /proc/16285/ex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ul 31 09:25 /proc/16285/exe -> /usr/sbin/sshd

    这样就找到了进程对应的完整执行路径。如果还有查看文件的句柄,可以查看如下目录: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ls -al /proc/16285/fd
total 0
dr-x------ 2 root root  0 Jul 31 09:25 .
dr-xr-xr-x 9 root root  0 Jul 31 09:25 ..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0 -> /dev/null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1 -> /dev/null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12 -> /dev/ptmx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13 -> /dev/ptmx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2 -> /dev/null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3 -> socket:[2337471]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4 -> socket:[2337933]
lr-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5 -> pipe:[2337936]
l-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6 -> /run/systemd/sessions/499.ref
l-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7 -> pipe:[2337936]
lrwx------ 1 root root 64 Jul 31 09:25 8 -> /dev/ptmx

    通过这种方式基本可以找到任何进程的完整执行信息,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命令可以帮助系统运维人员查找可疑进程。例如,可以通过制定端口或者tcp、udp协议找到进程pid,进而找到相关进程。

    有些时候,攻击者的程序隐藏很深,例如rootkit后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ps、top、netstat等命令也可能已经被替换,如果在通过系统自身的命令去检查可疑进程就变得毫不可信,此时,就需要借助于第三方工具来检查系统可疑程序,如chkrootkit、RKHunter等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发现系统呗替换或篡改的程序。

五、检查文件系统的完好性

    检查文件属性是否发生变化是验证文件完好性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可以检查被入侵服务器上/bin/ls文件的大小是否与正常系统上此文件的大小相同,以验证文件是否被替换,但是这种方法比较低级。此时可以借助与Linux下的RPM工具来完成验证,操作如下:

[root@iZm5e1zj4mlgc24i43avl0Z ~]# rpm -Va
missing     /home
.....UG..    /opt
S.5....T.  c /etc/ssh/sshd_config
missing     /var/run/wpa_supplicant
S.5....T.  c /etc/profile
S.5....T.  c /etc/sysconfig/authconfig
....L....  c /etc/pam.d/fingerprint-auth
....L....  c /etc/pam.d/password-auth
....L....  c /etc/pam.d/postlogin
....L....  c /etc/pam.d/smartcard-auth
....L....  c /etc/pam.d/system-auth
S.5....T.  c /etc/security/limits.conf
S.5....T.    /usr/bin/ps
SM5....T.  c /etc/yum.repos.d/epel.repo
S.5....T.  c /etc/rc.d/rc.local
missing     /var/lib/mysql
S.5....T.  c /etc/sysctl.conf
S.5....T.    /usr/lib/systemd/system/ntpd.service
S.5....T.    /usr/sbin/ntpd
S.5....T.    /bin/netstat
S.5....T.  c /etc/salt/minion
SM5....T.  c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missing   c /etc/yum.repos.d/CentOS-CR.repo
missing   c /etc/yum.repos.d/CentOS-Debuginfo.repo
missing   c /etc/yum.repos.d/CentOS-Media.repo
missing   c /etc/yum.repos.d/CentOS-Sources.repo
missing   c /etc/yum.repos.d/CentOS-Vault.repo
missing   c /etc/yum.repos.d/CentOS-fasttrack.repo

    对于输出中每个标记的含义介绍如下:

  • S表示文件长度发生了变化
  • M表示文件的访问权限或文件类型发生了变化
  • 5表示MD5校验和发生了变化
  • D表示设备节点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 L表示文件的符号连接发生了变化
  • U表示文件/子目录/设备节点的owner发生了变化
  • G表示文件/子目录/设备节点的group发生了变化
  • T标识文件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发生了变化

    如果在输入结果中有“M”标记出现,那么对应的文件可能已经遭到篡改或替换,此时可以通过卸载这个RPM包重新安装来清除受攻击的文件。

    不过这个命令有个局限性,那就是只能检查通过RPM包方式安装的所有文件,对于通过非RPM包方式安装的文件就无能为力了。同时,如果RPM工具也遭到替换,就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了,此时可以从正常的系统上复制一个RPM工具进行检测。当然,对文件系统的检查也可以通过chkrootkit、RKHunter这两个工具来完成,上面介绍的命令或工具可以作为辅助或者补充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Clarences/blog/1492636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