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中说,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最好的做法莫过于保护环境了。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发展的前期,往往会严重污染破坏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而这种难以愈合的伤痛,几乎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发达国家高举“保护地球生态”的大旗,对发展中国家指指点点。一会儿不让砍伐,一会儿不让排放。轻了说是民族主义,居高临下令人反感;重了说是霸权主义,粗暴干涉别国主权,不会有真正的好结果。


   国与国这样,国家内部同样如此。


   有些地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起来,原本贫瘠安静的乡村,变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惜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精神抑郁等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治理难,十年快速发展,环境遗留问题也许要延续百年。为了尽快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人们不惜自驾千里,远赴不发达地区。不用怀疑,不发达地区一定在快马加鞭现代化。


   设想一下,远来的游人驾着豪车、挂着单反。住着当地最豪华的酒店,吃着当地最昂贵的美食。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本地人,你们不要盖楼啊,不要买车啊,不要商业化啊,要保持现在的淳朴、率真和天然。我们会时不时来看望你们的,会给你们带来铅笔、书本,衣服和小吃的。这种城里人看乡下人的眼神,换来的只能是拳头加口水。


   地区与地区这样,企业内部同样如此。


   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的过去和现在之间,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没有太多现代化流程的小企业,戏称为“作坊”,而更加专业职业的企业,尊称为“工厂”。企业变化有很多诱因,诸如行业大发展、人员快速扩张、空降行业大牛、融资成功等等。种种因素,都将加速企业现代化进程。企业从作坊到工厂,员工从土著到居民,在这个只要启动就难以停止的不可逆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本和谐的企业生态环境。部门之间的温情合作越来越少,而推诿扯皮越来越多;员工心里的激情和脸上的笑容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客气。企业的原始生态环境,一朝被破坏,再想昔日重现,一定是千难万难。


   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能单纯依靠禁运制裁、干涉内政等粗暴手段,德鲁克建议变发展援助为环境保护:富裕国家提供足够的补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这种做法很考验发达国家的眼光,虽然德鲁克说这么做长远看效果很好,问题是没有办法知道长远有多远。发展中国家容易急功近利,发达国家又等不了那么长远,注定了国与国之间的亲密合作,还要等待很多年。


   地区与地区之间,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就多了很多。比如:随身携带塑料袋,留下足迹,带走垃圾;用清洁能源,少排放废气;不兴建破坏环境的短平快项目;援建新兴污水处理厂;干部挂职;大学生支边;志愿者行动等等。经济和文化手段并用,逐步缩小地区差异的同时,至少可以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速度。


   企业内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指望企业外部的援助。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分工,就必然有分歧。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越来越细致的流程,来解决摩擦和争议。流程的正面作用无须讨论,从人治到法治,流程必不可少。但是流程如药,治病的同时对身体也有毒害。抛开制定和执行的成本不谈,流程首先是一种束缚,限制他人的同时,也必然捆绑了自己。太过循规蹈矩,企业将很难保持足够的活力。试想一切都步入轨道了,如何寻找越野的乐趣呢。为了保护企业初创时期的狼性,导入流程不能太猛。虎狼之药伤元气,只能缓缓图之。特别是企业空降高管,常常有照搬原先企业成功经验的冲动。外来和尚外来经,如果大家同属一个宗派,问题还少一些。就怕一个修禅,一个养气。强行改变,很容易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得不偿失。


   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小心呵护,一旦被破坏,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