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软件技术思想-池化技术等

常用的软件技术思想

池化技术

实际案例 今天去公司食堂吃早点,排了一队人,先是包子馒头,然后是韭菜盒子,各种饼,最后是喝的,比如小米粥,黑米粥,豆浆等, 发现队伍阻塞在最后那一段(小米粥,黑米粥,豆浆)了,这个说要黑米粥,阿姨忙不迭地去打黑米粥,那个说要小米粥,阿姨赶紧去打小米粥。。。 阿姨已经没有功夫来决定打哪个了。 那么我们看看另外一种情况,阿姨提前做好囤货的工作,比如小米粥,黑米粥,豆浆各打10碗放着,谁要谁自己拿。阿姨的工作就不用围着顾客团团转了,而是看哪个少了,就打哪个,比如发现黑米粥还剩下3碗了,那么就多打黑米粥。

简单来说就是提前保存大量的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核心是复用

池化技术作用

  1. 复用相同的资源,减少浪费,减少新建和销毁的成本;
  2. 减少单独管理的成本,统一交由"池";
  3. 集中管理,减少"碎片";
  4.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因为池中有现成的资源,不用重新去创建;

使用池化技术的例子

java线程池

java中所有的池化技术都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复用池中的对象,降低系统资源消耗。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有n多个子任务需要执行,如果我们为每个子任务都创建一个执行线程,而创建线程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系统消耗的,最后肯定会拖慢整个系统的处理速度。而通过线程池我们可以做到复用线程,任务有多个,但执行任务的线程可以通过线程池来复用,这样减少了创建线程的开销,系统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通俗一点,线程池,就是提前创建 n 个线程在池中等待执行,当有任务过来时,直接从池中捞一个线程负责执行这个任务,执行完成之后,再放回池中,等待执行新的任务。
池中的线程可以多次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因为会预制 n 个线程,所以提高了响应速度。

数据库连接池

数据库连接池基本的思想是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将数据库连接作为对象存储在内存中,当用户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并非建立一个新的连接,而是从连接池中取出一个已建立的空闲连接对象。使用完毕后,用户也并非将连接关闭,而是将连接放回连接池中,以供下一个请求访问使用。而连接的建立、断开都由连接池自身来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连接池的参数来控制连接池中的初始连接数、连接的上下限数以及每个连接的最大使用次数、最大空闲时间等等,也可以通过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来监视数据库连接的数量、使用情况等

java 内存池

如果每次需要内存时都是重新申请,会产生很多内存碎片,影响内存的利用率。 如果一开始就申请一大块内存,按需使用,那么就会减少内存碎片。

计算系统池化技术

不同类型资源之间也存在生命周期不同步的问题。譬如,CPU 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每两三年就性能翻倍,然而存储的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从而会造成CPU性能和功耗的浪费。  服务器资源池化技术,除了能够带来灵活、弹性的资源部署,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个优势,还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服务器的故障修复能力,提升服务器运营效率。硬盘是故障率最高的部件之一,在实现存储池化技术后,多盘存储资源池为单体硬盘提供了很好的冗余设计能力。当单个硬盘出现故障后,可以及时使用其他硬盘资源进行无损恢复,无需立即现场更换硬盘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和云服务都是基于虚拟化技术,将单个服务器硬件虚拟成多个虚拟机VM,其目的也是在于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http://tech.dianwoda.com/2018/12/25/xlp-java-pool/

事件驱动开发

Event loop /Event driven development
我们想象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以前去肯德基买吃的,需要排很长的队,排队的时候你只能干等着,啥也不能干。 比如你不能去上洗手间,你不能去买汽车票,你甚至不能确定你想买的东西还有没有。

现在像肯德基这种地方都安装了自动下单的物理设备,你可以自己下单买什么,然后去干别的事情。 快到你的时候,你的手机会收到提醒,然后你就直接去取餐了。

这两个场景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你会收到提醒。 后者就是事件驱动的。

例子-支付成功回调

比如我们网上购物,支付订单时会跳转到第三方支付系统(比如支付宝),支付成功之后,
支付成功之后,第三方支付系统(比如支付宝)会给业务系统发送消息通知,业务系统受到通知之后,就会进行处理,比如修改订单状态,发出发货提醒等。

比如我们去食堂吃饭,如果刷工卡,刷卡成功之后,工作人员会及时从刷卡设备看到通知,就知道支付成功了,就不用找我们确认了。--事件驱动 如果使用手机去支付,工作人员会过一会问你下有没有支付成功,还要看你的手机界面。--轮询

java swing

在 java swing 中,每个界面元素(按钮,下拉框,输入框),都会绑定一个回调事件,当用户事件(例如单击,输入)发生时,系统会自动调用绑定的回调事件。

设计态(开发态)-->用户态-->自治

现在有一种趋势:很多以前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的东西,现在普通人也可以操作。 比如20年前,一个内容发布系统里面的文章是需要网页编程人员来发布的,可能还需要编写 HTML,调样式,
但是现在我们不用会编程,也可以随便发表博客,比如在 简书,知乎 上发表文章。

很多公司,特别是大公司,致力于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由开发态转化为用户态。 比如他们开发了通过拖拽(不用编写代码)就可以生成 HTML 页面的平台,这样非网页开发人员(比如后端)就可以自己开发网页了。

outsystems 更是绝,几乎把开发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转化成了用户态。

微服务化

容器化

动态获取实现

接口的实现根据上下文动态地获取

标准化形成

例如 reactor

开发态写死->配置化->运行态动态获取

if 条件判断->规则配置

比如以前要在方法中进行很多 if 判断,现在使用注解 condition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huangweiindex/blog/3020073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