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拥有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谁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也经常为无解而苦恼。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更有效地了解自己,确立人生的方向?

在帮助人们达成目标的心理学工具和课程中,
思维导图可能是最简单有趣的一种。它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头脑基金会总裁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是用色彩笔画出的一种信息丰富的图形,从人的核心想法发散开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明确目标。

正如英国生活咨询师、英国生活俱乐部的创始人妮娜·格温菲德(Nina Grunfeld)所说,“思维导图有很好的可视性,简单,经济,而且非常清晰。”

思维导图运用的是一种射线图(Radial Drawings)的分析方法。射线图分析法的鼻祖是玻奥菲瑞(Poephyry),他是公元3世纪柏拉图学派的一位思想家。

20世纪60年代,托尼·巴赞一直在寻找视觉化快速分析问题的方法,直到发明了思维导图,并使之迅速流行起来。

模拟大脑工作

通常,我们记录思考的方式是从左写到右,像做笔记,或者列清单。思维导图则完全相反,它模拟的是大脑真正的思考方式,鲜活、跳跃,甚至很直观。

比如,当你想到“假期”这个词,脑海中会立刻出现什么?可能是看到迷人的蓝色,闻到潮湿的气味,甚至想到在海边度过的童年......这时,你的思绪已被“假期”这个词激发出无数画面。如果你把想到的景象都涂鸦出来,可能会用好几张纸。但如果用思维导图,一张纸就够了。写出一些词,标出一些箭头,就能很简单地表达出“假期”这个概念带给你的情感和记忆了。因此,越是随意的思考,就越能抓到最重要的事实和记忆。

“右脑负责创造性和想象,而左脑则进行逻辑分析。思维导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同时调动左右脑。”巴赞说:“思维导图能激发字词、图形、色彩、数字、次序和因此勾画出的图景。如果能同时运用左右脑,你就不仅是简单的能量叠加,而是能量倍增。”

因此,思维导图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全脑式学习方法。它总是从一些中心概念和问题入手,将各种想法以及之间的关联性,用图像的方式呈现。

开始绘制思维导图时,我们会对中心概念进行任意想象,这很像精神动力学的自由联想。通过这种方式,那些还没有进入到意识层面的观点和思维,会浮现到意识层面。因此,思维导图能让我们发现被忽略的信息,更好地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