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面试题

一、题目:给定链表的头指针和一个结点指针,在O(1)时间删除该结点。链表结点的定义如下:

struct ListNode

{

      int        m_nKey;

      ListNode*  m_pNext;

};

函数的声明如下:

void DeleteNode(ListNode* pListHead, ListNode* pToBeDeleted);

分析:这是一道广为流传的Google面试题,能有效考察我们的编程基本功,还能考察我们的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还能考察我们对时间复杂度的理解。

在链表中删除一个结点,最常规的做法是从链表的头结点开始,顺序查找要删除的结点,找到之后再删除。由于需要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自然就是O(n) 了。

我们之所以需要从头结点开始查找要删除的结点,是因为我们需要得到要删除的结点的前面一个结点。我们试着换一种思路。我们可以从给定的结点得到它的下一个结点。这个时候我们实际删除的是它的下一个结点,由于我们已经得到实际删除的结点的前面一个结点,因此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在删除之前,我们需要需要把给定的结点的下一个结点的数据拷贝到给定的结点中。此时,时间复杂度为O(1)

上面的思路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删除的结点位于链表的尾部,没有下一个结点,怎么办?我们仍然从链表的头结点开始,顺便遍历得到给定结点的前序结点,并完成删除操作。这个时候时间复杂度是O(n)

那题目要求我们需要在O(1)时间完成删除操作,我们的算法是不是不符合要求?实际上,假设链表总共有n个结点,我们的算法在n-1总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O(1),只有当给定的结点处于链表末尾的时候,时间复杂度为O(n)。那么平均时间复杂度[(n-1)*O(1)+O(n)]/n,仍然为O(1)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写出下面的代码。

参考代码:

///

// Delete a node in a list

// Input: pListHead - the head of list

//        pToBeDeleted - the node to be deleted

///

void DeleteNode(ListNode* pListHead, ListNode* pToBeDeleted)

{

      if(!pListHead || !pToBeDeleted)

            return;

 

      // if pToBeDeleted is not the last node in the list

      if(pToBeDeleted->m_pNext != NULL)

      {

            // copy data from the node next to pToBeDeleted

            ListNode* pNext = pToBeDeleted->m_pNext;

            pToBeDeleted->m_nKey = pNext->m_nKey;

            pToBeDeleted->m_pNext = pNext->m_pNext;

 

            // delete the node next to the pToBeDeleted

            delete pNext;

            pNext = NULL;

      }

      // if pToBeDeleted is the last node in the list

      else

      {

            // get the node prior to pToBeDeleted

            ListNode* pNode = pListHead;

            while(pNode->m_pNext != pToBeDeleted)

            {

                  pNode = pNode->m_pNext;            

            }

 

            // deleted pToBeDeleted

            pNode->m_pNext = NULL;

            delete pToBeDeleted;

            pToBeDeleted = NULL;

      }

}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代码看起来简洁一些,上面的代码基于两个假设:(1)给定的结点的确在链表中;(2)给定的要删除的结点不是链表的头结点。不考虑第一个假设对代码的鲁棒性是有影响的。至于第二个假设,当整个列表只有一个结点时,代码会有问题。但这个假设不算很过分,因为在有些链表的实现中,会创建一个虚拟的链表头,并不是一个实际的链表结点。这样要删除的结点就不可能是链表的头结点了。当然,在面试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假设和面试官交流。这样,面试官还是会觉得我们考虑问题很周到的。

二、题目:输入一个链表的头结点,从尾到头反过来输出每个结点的值。链表结点定义如下:

struct ListNode

{

      int       m_nKey;

      ListNode* m_pNext;

};

分析: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面试题。该题以及它的变体经常出现在各大公司的面试、笔试题中。

看到这道题后,第一反应是从头到尾输出比较简单。于是很自然地想到把链表中链接结点的指针反转过来,改变链表的方向。然后就可以从头到尾输出了。反转链表的算法详见本人面试题精选系列的第19,在此不再细述。但该方法需要额外的操作,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

接下来的想法是从头到尾遍历链表,每经过一个结点的时候,把该结点放到一个栈中。当遍历完整个链表后,再从栈顶开始输出结点的值,此时输出的结点的顺序已经反转过来了。该方法需要维护一个额外的栈,实现起来比较麻烦。

既然想到了栈来实现这个函数,而递归本质上就是一个栈结构。于是很自然的又想到了用递归来实现。要实现反过来输出链表,我们每访问到一个结点的时候,先递归输出它后面的结点,再输出该结点自身,这样链表的输出结果就反过来了。

基于这样的思路,不难写出如下代码:

///

// Print a list from end to beginning

// Input: pListHead - the head of list

///

void PrintListReversely(ListNode* pListHead)

{

      if(pListHead != NULL)

      {

            // Print the next node first

            if (pListHead->m_pNext != NULL)

            {

                  PrintListReversely(pListHead->m_pNext);

            }

 

            // Print this node

            printf("%d", pListHead->m_nKey);

      }

}

扩展:该题还有两个常见的变体:

1.       从尾到头输出一个字符串;

2.       定义一个函数求字符串的长度,要求该函数体内不能声明任何变量。

三、调整数组顺序使奇数位于偶数前面

题目:输入一个整数数组,调整数组中数字的顺序,使得所有奇数位于数组的前半部分,所有偶数位于数组的后半部分。要求时间复杂度为O(n)

分析:如果不考虑时间复杂度,最简单的思路应该是从头扫描这个数组,每碰到一个偶数时,拿出这个数字,并把位于这个数字后面的所有数字往前挪动一位。挪完之后在数组的末尾有一个空位,这时把该偶数放入这个空位。由于碰到一个偶数,需要移动O(n)个数字,因此总的时间复杂度是O(n)

要求的是把奇数放在数组的前半部分,偶数放在数组的后半部分,因此所有的奇数应该位于偶数的前面。也就是说我们在扫描这个数组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偶数出现在奇数的前面,我们可以交换他们的顺序,交换之后就符合要求了。

因此我们可以维护两个指针,第一个指针初始化为数组的第一个数字,它只向后移动;第二个指针初始化为数组的最后一个数字,它只向前移动。在两个指针相遇之前,第一个指针总是位于第二个指针的前面。如果第一个指针指向的数字是偶数而第二个指针指向的数字是奇数,我们就交换这两个数字。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写出如下的代码:

void Reorder(int *pData, unsigned int length, bool (*func)(int));
bool isEven(int n);

/
// Devide an array of integers into two parts, odd in the first part,
// and even in the second part
// Input: pData  - an array of integers
//        length - the length of array
/
void ReorderOddEven(int *pData, unsigned int length)
{
      if(pData == NULL || length == 0)
            return;

      Reorder(pData, length, isEven);
}

/
// Devide an array of integers into two parts, the intergers which
// satisfy func in the first part, otherwise in the second part
// Input: pData  - an array of integers
//        length - the length of array
//        func   - a function
/
void Reorder(int *pData, unsigned int length, bool (*func)(int))
{
      if(pData == NULL || length == 0)
            return;

      int *pBegin = pData;
      int *pEnd = pData + length - 1;

      while(pBegin < pEnd)
      {
            // if *pBegin does not satisfy func, move forward
            if(!func(*pBegin))
            {
                  pBegin ++;
                  continue;
            }

            // if *pEnd does not satisfy func, move backward
            if(func(*pEnd))
            {
                  pEnd --;
                  continue;
            }

            // if *pBegin satisfy func while *pEnd does not,
            // swap these integers
            int temp = *pBegin;
            *pBegin = *pEnd;
            *pEnd = temp;
      }
}

/
// Determine whether an integer is even or not
// Input: an integer
// otherwise return false
/
bool isEven(int n)
{
      return (n & 1) == 0;
}

讨论:

上面的代码有三点值得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1.函数isEven判断一个数字是不是偶数并没有用%运算符而是用&。理由是通常情况下位运算符比%要快一些;

2.这道题有很多变种。这里要求是把奇数放在偶数的前面,如果把要求改成:把负数放在非负数的前面等,思路都是都一样的。

3.在函数Reorder中,用函数指针func指向的函数来判断一个数字是不是符合给定的条件,而不是用在代码直接判断(hard code)。这样的好处是把调整顺序的算法和调整的标准分开了(即解耦,decouple)。当调整的标准改变时,Reorder的代码不需要修改,只需要提供一个新的确定调整标准的函数即可,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例如要求把负数放在非负数的前面,我们不需要修改Reorder的代码,只需添加一个函数来判断整数是不是非负数。这样的思路在很多库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STL的很多算法函数中都有一个仿函数(functor)的参数(当然仿函数不是函数指针,但其思想是一样的)。如果在面试中能够想到这一层,无疑能给面试官留下很好的印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