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体系结构收缩成了三种,即SM、CC-NUMA、Cluster。在产品上,只有两类产品具有竞争力:一是高性能共享存储系统;二是工业标准机群,包括以IA架构标准服务器为节点的PC机群和以RISC SMP标准服务器为节点的RISC机群。当前,对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标准机群”了,这也反映了标准化在信息产业中的巨大杀伤力。工业标准机群采用量产的标准化部件构成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性能价格比,从科学计算开始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
 
   机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高的性能价格比,机群系统已经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世界上TOP500排行榜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绝大多数是机群系统;更高的可扩展性,机群系统可以通过原有预留的扩展接口进行无缝的扩展;更高的可管理性,通常管理一个机群系统要比管理一个小型机系统要简单得多;更高的系统鲁棒性(健壮或强壮),机群系统都是采用了标准的硬件设备,容易采购,同时也较容易维护,有更多国内厂商支持;对应用系统的更多的支持,机群系统可以支持大量的操作系统并且可以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也支持32位和64位的软件系统,在机群系统上运行的软件是小型机系统的成百上千倍。
  另外,一些用户对传统RISC小型机存在使用习惯和品牌偏好,接受Linux机群需要厂商做大量的工作。
 曙光曹振南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高端计算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明显滞后于高端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到大规模的很少。高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高效并行算法的研究尚不能与高端计算机发展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计算机“配”软件的思想。对应用的投入远远不够,应用研发的力量薄弱且分散,缺乏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从事高端应用软件研发的单位很少,没有良好的、相互交流的组织渠道等。还有就是政府在采购中依然选择国际品牌,缺乏对国产品牌的支持。
 
 
  联想高性能服务器事业部总经理祝明发则认为,中国高性能计算生存的关键在应用。他谈到IBM、惠普、Sun等公司的高性能计算业务在商业市场的比例为90%,而中国的高性能计算在商业计算市场开拓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从来看,中国的联想、曙光、浪潮等厂家完全有能力做出运算速度达到4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但关键就是有没有找到应用需求。比如,在科学计算中独树一帜的向量计算,因为成本高、商用计算能力不强而仅停留在科学计算的狭窄领域。[5]
 
 
   当然对于用户而言,多核并非是关键,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多核的效能。这就需要相关的平台技术和软件优化。例如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业内都听说过“半宽板”这个标准。这个“半宽板”标准其实是英特尔在几年前提出的,半宽的小板在加高计算密度的同时,节约了很多复用的部件,在加强高性能计算的密度同时,配合散热的技术设计,可以提供更多的计算能力同时降低能耗。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高性能计算未来发展就是能耗更多被用于计算性能的提高,而不是散热。此外,就是SSD(固态硬盘),它可以在大幅提高高性能计算系统可靠性和I/O性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功耗。而软件优化更是高性能计算中重中之重的部分,编译器、函数库以及MPI库,所有这些可以帮助ISV能够把多核处理器的计算性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