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2018-4-15]
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5uQ4UGi0
博文:https://medium.com/@cep21/how-to-correctly-use-context-context-in-go-1-7-8f2c0fafdf39
为什么需要 Context
- 每一个长请求都应该有个timeout限制
- 需要在不同请求的调用中传递这个timeout
- 比如开始处理请求的时候我们说是 3 秒钟超时
- 那么在函数调用中途,这个超时还剩多少时间了?
- 需要把这个信息存储在哪里,才能让这样请求在处理中途可以停止?
问题进一步延伸:
如上图这样的 RPC 调用,开始调用 RPC 1 后,里面分别调用了 RPC 2, RPC 3, RPC 4,等所有 RPC 调用成功后,返回结果。
这是正常的方式,但是如果 RPC 2 调用失败了会发生什么?
RPC 2 失败后,如果没有 Context 的存在,那么我们可能依旧会等所有的 RPC 执行完毕,但是由于 RPC 2 失败了,所以其实其它的 RPC 结果意义不大了,我们依旧需要给用户返回错误。因此我们白白的浪费了 10ms,完全没必要去等待其它 RPC 执行完毕。
那如果我们在 RPC 2 失败后,就直接给用户返回失败呢?
用户是在 30ms 的位置收到了错误消息,可是 RPC 3 和 RPC 4 依然在没意义的运行,还在浪费计算和IO资源。
所以理想状态应该是如上图,当 RPC 2 出错后,除了返回用户错误信息外,我们也应该有某种方式可以通知 RPC 3 和 RPC 4,让他们也停止运行,不再浪费资源。
所以解决方案就是:
- 用信号的方式来通知请求该停了
- 包含一些关于什么时间请求可能会结束的提示(超时)
- 用 channel 来通知请求结束了
那干脆让我们把变量也扔那吧。
- 在 Go 中没有线程/go routine 变量
- 其实挺合理的,因为这样就会让 goroutine 互相产生依赖
- 非常容易被滥用
Context 实现细节
context.Context:
- 是不可变的(immutable)树节点
- Cancel 一个节点,会连带 Cancel 其所有子节点 (从上到下)
- Context values 是一个节点
- Value 查找是回溯树的方式 (从下到上)
示例 Context 链
完整代码:https://play.golang.org/p/ddpofBV1QS
package main
func tree() {
ctx1 := context.Background()
ctx2, _ := context.WithCancel(ctx1)
ctx3, _ := context.WithTimeout(ctx2, time.Second * 5)
ctx4, _ := context.WithTimeout(ctx3, time.Second * 3)
ctx5, _ := context.WithTimeout(ctx3, time.Second * 6)
ctx6 := context.WithValue(ctx5, "userID", 12)
}
如果这样构成的 Context 链,其形如下图:
那么当 3 秒超时到了时候:
可以看到 ctx4 超时退出了。
当 5秒钟 超时到达时:
可以看到,不仅仅 ctx3 退出了,其所有子节点,比如 ctx5 和 ctx6 也都退出了。
context.Context API
基本上是两类操作:
- 3个函数用于限定什么时候你的子节点退出;
- 1个函数用于设置请求范畴的变量
type Context interface {
// 啥时候退出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Done() <-chan struct{}
Err() error
// 设置变量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 Context?
- 每一个 RPC 调用都应该有超时退出的能力,这是比较合理的 API 设计
- 不仅仅 是超时,你还需要可以提前主动结束 那些不再需要操作的行为
- context.Context 是 Go 提供给不同协程间通信的 标准解决方案
- 任何函数可能被阻塞,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的,都应该有个 context.Context
如何创建 Context?
- 在 RPC 开始的时候,使用 context.Background()
- 有些人把在 main() 里记录一个 context.Background(),然后把这个放到服务器的某个变量里,然后请求来了后从这个变量里继承 context。这么做是不对的。直接每个请求,源自自己的 context.Background() 即可。
- 如果你没有 context,却需要调用一个 context 的函数的话,用 context.TODO()
- 如果某步子操作需要自己的超时设置的话,给它一个独立的 sub-context(如前面的例子)
如何集成到 API 里?
- 如果有 Context,将其作为第一个变量。
- 如 func (d* Dialer) DialContext(ctx context.Context, network, address string) (Conn, error)
- 有些人把 context 放到中间的某个变量里去,这很不合习惯,不要那么做,放到第一个去。
- 在request 结构体中,将其作为可选的方式。
- 如:func (r *Request) WithContext(ctx context.Context) *Request
- Context 的变量名请用 ctx(不要起一些诡异的名字)
Context 放哪?
- 把 Context 想象为一条河流流过你的程序(另一个意思就是说不要喝河里的水……)
- 理想情况下,Context 存在于调用栈(Call Stack) 中
- 不要把 Context 存储到一个 struct 里
- 除非你使用的是像 http.Request 中的 request 结构体的方式
- request 结构体应该以 Request 结束为生命终止
- 当 RPC 请求处理结束后,应该去掉对 Context 变量的引用(Unreferenced)
- Request 结束,Context 就应该结束。(这俩是一对儿,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Context 包的注意事项
- 要养成关闭 Context 的习惯
- 特别是 超时的 Contexts
- 如果一个 context 被 GC 而不是 cancel 了,那一般是你做错了
ctx,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parentCtx, time.Second * 2)
// 使用time.Afterfunc
// 在timer结束前,不会回收
defer cancel()
// 使用defer去取消context是比较好的方式
- 使用 Timeout 会导致内部使用 time.AfterFunc,从而会导致 context 在计时器到时之前都不会被垃圾回收。
- 在建立之后,立即 defer cancel() 是一个好习惯。
终止请求 (Request Cancellation)
当你不再关心接下来获取的结果的时候,有可能会 Cancel 一个 Context?
以 golang.org/x/sync/errgroup 为例,errgroup 使用 Context 来提供 RPC 的终止行为。
type Group struct {
cancel func()
wg sync.WaitGroup
errOnce sync.Once
err error
}
创建一个 group 和 context:
func WithContext(ctx context.Context) (*Group, context.Context)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tx)
return &Group{cancel: cancel}, ctx
}
这样就返回了一个可以被提前 cancel 的 group。
而调用的时候,并不是直接调用 go func(),而是调用 Go(),将函数作为参数传进去,用高阶函数的形式来调用,其内部才是 go func() 开启 goroutine。
func (g *Group) Go(f func() error) {
g.wg.Add(1)
go func() {
defer g.wg.Done()
if err := f(); err != nil {
g.errOnce.Do(func() {
g.err = err
if g.cancel != nil {
g.cancel()
}
})
}
}()
}
当给入函数 f 返回错误,则使用 sync.Once 来 cancel context,而错误被保存于 g.err 之中,在随后的 Wait() 函数中返回。
func (g *Group) Wait() error {
g.wg.Wait()
if g.cancel != nil {
g.cancel()
}
return g.err
}
注意:这里在 Wait() 结束后,调用了一次 cancel()。
package main
func DoTwoRequestsAtOnce(ctx context.Context) error {
eg, egCtx := errgroup.WithContext(ctx)
var resp1, resp2 *http.Response
f := func(loc string, respIn **http.Response) func() error {
return func() error {
reqCtx,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egCtx, time.Second)
defer cancel()
req, _ := http.NewRequest("GET", loc, nil)
var err error
*resp, err = http.DefaultClient.Do(req.WithContext(reqCtx))
if err == nil && (*respIn).StatusCode >= 500 {
return errors.New("unexpected!")
}
return err
}
}
eg.Go(f("http://localhost:8080/fast_request", &resp1))
eg.Go(f("http://localhost:8080/slow_request", &resp2))
return eg.Wait()
}
在这个例子中,同时发起了两个 RPC 调用,当任何一个调用超时或者出错后,会终止另一个 RPC 调用。这里就是利用前面讲到的 errgroup 来实现的,应对有很多并非请求,并需要集中处理超时、出错终止其它并发任务的时候,这个 pattern 使用起来很方便。
Context.Value - Request 范畴的值
- context.Value API 的万金油(duct tape)
胶带(duct tape) 几乎可以修任何东西,从破箱子,到人的伤口,到汽车引擎,甚至到NASA登月任务中的阿波罗13号飞船(Yeah! True Story)。所以在西方文化里,胶带是个“万能”的东西。在中文里,恐怕万金油是更合适的对应词汇,从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到跌打损伤几乎无所不治。
当然,治标不治本,这点东西方文化中的潜台词都是一样的。这里提及的 context.Value 对于 API 而言,就是这类性质的东西,啥都可以干,但是治标不治本。
- value 节点是 Context 链中的一个节点
package context
type valueCtx struct {
Context
key, val interface{}
}
func WithValue(parent Context, key, val interface{}) Context {
// ...
return &valueCtx{parent, key, val}
}
func (c *valueCtx)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if c.key == key {
return c.val
}
return c.Context.Value(key)
}
可以看到,WithValue() 实际上就是在 Context 树形结构中,增加一个节点罢了。
Context 是 immutable 的。
约束 key 的空间
为了防止树形结构中出现重复的键,建议约束键的空间。比如使用私有类型,然后用 GetXxx() 和 WithXxxx() 来操作私有实体。
type privateCtxType string
var (
reqID = privateCtxType("req-id")
)
func GetRequestID(ctx context.Context) (int, bool) {
id, exists := ctx.Value(reqID).(int)
return id, exists
}
func WithRequestID(ctx context.Context, reqid int) context.Context {
return context.WithValue(ctx, reqID, reqid)
}
这里使用 WithXxx 而不是 SetXxx 也是因为 Context 实际上是 immutable 的,所以不是修改 Context 里某个值,而是产生新的 Context 带某个值。
Context.Value 是 immutable 的
再多次的强调 Context.Value 是 immutable 的也不过分。
- context.Context 从设计上就是按照 immutable (不可变的)模式设计的
- 同样,Context.Value 也是 immutable 的
- 不要试图在 Context.Value 里存某个可变更的值,然后改变,期望别的 Context 可以看到这个改变
- 更别指望着在 Context.Value 里存可变的值,最后多个 goroutine 并发访问没竞争冒险啥的,因为自始至终,就是按照不可变来设计的
- 比如设置了超时,就别以为可以改变这个设置的超时值
- 在使用 Context.Value 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应该把什么放到 Context.Value 里?
- 应该保存 Request 范畴的值
- 任何关于 Context 自身的都是 Request 范畴的(这俩同生共死)
- 从 Request 数据衍生出来,并且随着 Request 的结束而终结
什么东西不属于 Request 范畴?
- 在 Request 以外建立的,并且不随着 Request 改变而变化
- 比如你 func main() 里建立的东西显然不属于 Request 范畴
- 数据库连接
- 如果 User ID 在连接里呢?(稍后会提及)
- 全局 logger
- 如果 logger 里需要有 User ID 呢?(稍后会提及)
那么用 Context.Value 有什么问题?
- 不幸的是,好像所有东西都是由请求衍生出来的
-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函数参数?然后干脆只来一个 Context 就完了?
func Add(ctx context.Context) int {
return ctx.Value("first").(int) + ctx.Value("second").(int)
}
曾经看到过一个 API,就是这种形式:
func IsAdminUser(ctx context.Context) bool {
userID := GetUser(ctx)
return authSingleton.IsAdmin(userID)
}
这里API实现内部从 context 中取得 UserID,然后再进行权限判断。但是从函数命名看,则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函数具体需要什么、以及做什么。
** 代码要以可读性为优先设计考虑。**
别人拿到一个代码,一般不是掉进函数实现细节里去一行行的读代码,而是会先浏览一下函数接口。所以清晰的函数接口设计,会更加利于别人(或者是几个月后的你自己)理解这段代码。
一个良好的 API 设计,应该从函数签名就清晰的理解函数的逻辑。如果我们将上面的接口改为:
func IsAdminUser(ctx context.Context, userID string, authenticator auth.Service) bool
我们从这个函数签名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 这个函数很可能可以提前被 cancel
- 这个函数需要 User ID
- 这个函数需要一个authenticator来
- 而且由于 authenticator 是传入参数,而不是依赖于隐式的某个东西,我们知道,测试的时候就很容易传入一个模拟认证函数来做测试
- userID 是传入值,因此我们可以修改它,不用担心影响别的东西
所有这些信息,都是从函数签名得到的,而无需打开函数实现一行行去看。
那什么可以放到 Context.Value 里去?
现在知道 Context.Value 会让接口定义更加模糊,似乎不应该使用。那么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到底什么可以放到 Context.Value 里去?换个角度去想,什么不是衍生于 Request?
- Context.Value 应该是告知性质的东西,而不是控制性质的东西
- 应该永远都不需要写进文档作为必须存在的输入数据
- 如果你发现你的函数在某些 Context.Value 下无法正确工作,那就说明这个 Context.Value 里的信息不应该放在里面,而应该放在接口上。因为已经让接口太模糊了。
什么东西不是控制性质的东西?
- Request ID
- 只是给每个 RPC 调用一个 ID,而没有实际意义
- 这就是个数字/字符串,反正你也不会用其作为逻辑判断
- 一般也就是日志的时候需要记录一下
- 而 logger 本身不是 Request 范畴,所以 logger 不应该在 Context 里
- 非 Request 范畴的 logger 应该只是利用 Context 信息来修饰日志
- User ID (如果仅仅是作为日志用)
- Incoming Request ID
什么显然是控制性质的东西?
- 数据库连接
- 显然会非常严重的影响逻辑
- 因此这应该在函数参数里,明确表示出来
- 认证服务(Authentication)
- 显然不同的认证服务导致的逻辑不同
- 也应该放到函数参数里,明确表示出来
例子
调试性质的 Context.Value - net/http/httptrace
https://medium.com/@cep21/go-1-7-httptrace-and-context-debug-patterns-608ae887224a
package main
func trace(req *http.Request, c *http.Client) {
trace := &httptrace.ClientTrace{
GotConn: func(connInfo httptrace.GotConnInfo) {
fmt.Println("Got Conn")
},
ConnectStart: func(network, addr string) {
fmt.Println("Dial Start")
},
ConnectDone: func(network, addr string, err error) {
fmt.Println("Dial done")
},
}
req = req.WithContext(httptrace.WithClientTrace(req.Context(), trace))
c.Do(req)
}
net/http 是怎么使用 httptrace 的?
- 如果有 trace 存在的话,就执行 trace 回调函数
- 这只是告知性质,而不是控制性质
- http 不会因为存在 trace 与否就有不同的执行逻辑
- 这里只是告知 API 的用户,帮助用户记录日志或者调试
- 因此这里的 trace 是存在于 Context 里的
package http
func (req *Request) write(w io.Writer, usingProxy bool, extraHeaders Header, waitForContinue func() bool) (err error) {
// ...
trace := httptrace.ContextClientTrace(req.Context())
// ...
if trace != nil && trace.WroteHeaders != nil {
trace.WroteHeaders()
}
}
回避依赖注入 - github.com/golang/oauth2
- 这里比较诡异,使用 ctx.Value 来定位依赖
- 不推荐这样做
- 这里这样做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测试需求
package main
import "github.com/golang/oauth2"
func oauth() {
c := &http.Client{Transport: &mockTransport{}}
ctx := context.WithValue(context.Background(), oauth2.HTTPClient, c)
conf := &oauth2.Config{ /* ... */ }
conf.Exchange(ctx, "code")
}
人们滥用 Context.Value 的原因
- 中间件的抽象
- 很深的函数调用栈
- 混乱的设计
- context.Value 并没有让你的 API 更简洁,那是假象,相反,它让你的 API 定义更加模糊。**
总结 Context.Value
- 对于调试非常方便
- 将必须的信息放入 Context.Value 中,会让接口定义更加不透明
- 如果可以尽量明确定义在接口
- 尽量不要用 Context.Value
总结 Context
- 所有的长的、阻塞的操作都需要 Context
- errgroup 是构架于 Context 之上很好的抽象
- 当 Request 的结束的时候,Cancel Context
- Context.Value 应该被用于告知性质的事物,而不是控制性质的事物
- 约束 Context.Value 的键空间
- Context 以及 Context.Value 应该是不可变的(immutable),并且应该是线程安全
- Context 应该随 Request 消亡而消亡
Q&A
数据库的访问也用 Context 么? 之前说过长时间、可阻塞的操作都用 Context,数据库操作也是如此。不过对于超时 Cancel 操作来说,一般不会对写操作进行 cancel;但是对于读操作,一般会有 Cancel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