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望与新生,是人类常演不衰的脚本。
  • 命运的冷酷与狰狞,总是披着“偶然”的外衣,挟不测风云,在旦夕之间,给不幸的人带来一连串噩梦般绵延不绝的意外打击。所有真正的不幸,都无疑是一道分水岭,永劫铸成,将过去与现在冰冷而铁定地分开: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
  • 〈〈隐形的翅膀〉〉就是一部讲述命运,感人至深的青年励志影片。
  • 这部青春片,正是以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拉开了主人公让观众“触目惊心”的成长之痛的开篇:花季少女志华,就在考上高中的喜庆气氛中,她和同学们去放风筝,蜻蜓风筝挂在了变压器上,志华用木棍去够风筝,忽然,电火花一闪,“啪”的一声,志华被高压电击打,倒落地上。通过医院的抢救,志华保住了性命,但是却失去了双臂。祸不单行,而目睹悲剧发生的母亲,却因禁受不住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
  • 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并没有过多进行铺排,直接采用霹雳手法,将人物和剧情推向悬崖绝地: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折翼的青春,是匍匐还是飞翔?
  • 西哲说:人生是由哽咽、哭泣及微笑所组成的一段过程,而其中最大的部分是哽咽。当志华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床头摆放着的香蕉水果,下意识地去“够”,在她重重地摔倒的一刹那,观众的心也被揪紧了——这仅仅是人生变得跌跌撞撞的开始。
  • 从来都是双手创造人生,可对于失去双臂的女主人公志华来说,生活自理能力一下子“归零”,饮食起居,一切的一切,都成了难题。她痛苦地走进泡子里,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及时发现她轻生的父母把她从绝境中拉回来,亲情难舍,生命无价,折翼的青春也有梦想的美丽:“上天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必然打开一扇窗。”在电影中,这句在无数残疾人中广泛受到认同的台词,无疑是一句点睛之笔。父母捞起了志华水淋淋的身体,也从苦海中捞起了她那颗凄惨惨的心。
  • 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残疾的本身是一种局限,是人心魂深处不甘沉沦的抗争精神,激发起身体里的无限潜能。手的功能没有了,脚的代偿功能就发挥到了极致。为了重返校园,志华夜以继日地用脚练习写字。刚开始写出的字,犹如鬼画符,难以辨认,经过长年累月地刻苦训练,直至最后用脚写出字,学会了吃饭、洗脸、漱口、穿衣,能够基本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赢回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畏天知命”的宿命一面,但也有“知人者知(智),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古训精粹。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感动得我忍不住下泪:志华坐在草地上,经过刻苦训练,她的腿部柔韧性功夫已臻绝佳,她用一只脚“抓”起一只又大又圆的红苹果,娴熟地送至嘴边,大口大口地咬起来。这是战胜自我之后,来自生活本身的奖赏。电影是情感传递的媒介,过目不忘的细节表现,来自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本身。导演含蓄而自然地运用画面语言,完成了艺术的高妙通感转换,清脆香甜的滋味,也甜进观众的心里。
  • 在当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已逐渐成为这个“躲避崇高”之后留下信仰真空的时代宗教,而它所显露出来的后患与弊端,已经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年轻一代在坐享锦衣玉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生存意志和内心世界却没有相应得到成长,一旦有不遂人意的挫折降临,他们宁肯选择自杀也不愿勇敢地独自面对命运的淬炼。生命只是活着。工作只是赚钱。成功只是行乐。机遇只是行情。空虚、荒芜、无意义感、价值消解、道德沦丧、对生命的轻视……种种不良心理痼疾,正如当年的“非典”一样扩散和蔓延。
  • 残疾人是一面镜子,人们看到的是人类自身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作为一部电影,不同导演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但对残疾人题材的关注,这本身就反映了艺术家的仁者情怀和人道胸襟。
  • 活着本身是艰难的,在一个生存意志变得越来越孱弱脆薄的年代里,拍摄这样一部高扬人的意志旗帜的电影,仅仅因为它的及时,作为观众,我们也愿向它表达内心真诚的致敬!
  • 生活对每个裹挟其中的生存者都提供不同方式的考验,残疾人所面临的往往是双重的人生隘口:内心无日无休的痛苦煎熬与外界发展机会的疏离与无缘。
  • 当文化简化为娱乐,当电影简化为大片,《隐形的翅膀》这部影片,直接牵涉出一个国内从未有人开掘的领域——残疾人与方兴未艾的残疾人体育事业。这片未经开垦的×××地,让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自强精神,有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背景,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参加游泳训练,这本身就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带来了传奇色彩。
  • 影片中,市残联派吕教练来学校挑选运动员,因为担心妈妈再次掉到泡子里,志华报名学习游泳。她当初或许并未明确地意识到,参加残疾人体育竞技比赛,正是命运在她致残关上一道门之后悄然开启的那扇窗。
  • 这是一支特殊队伍。这是一支经过命运惨烈打击之后依然不屈不挠抗争的群体。这是一支以残缺身体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明星阵容”。这是一支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悄然崛起的“铁军”。《隐形的翅膀》参加演出的约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游泳运动员。其中有2000年悉尼残奥会、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共夺5枚游泳金牌、打破3项世界记录的何军权;有在新西兰残运会、“远南”残运会、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共获得6枚金牌的游泳冠军江福英       这种“反串”式的集体亮相,同样给影片增添了“群星闪耀”的烘托效果,同时,也为影片所着力弘扬的“自强精神”提供了广泛的诠释:“精神寓于运动”。
  • 已进入倒计时的2008年奥运会之后,是同样令环球残疾人翘首以待的残奥会。残奥会是继奥运会之后国际体坛的第二顶尖赛事,但是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往往不够。“精神寓于运动”是新残奥会格言,它传达出一种清晰有力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残奥会正在提供这样一个舞台,也是一种倡导——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在五环旗的感召下共享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共享社会文明成果。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延续到生活当中,做生活的强者,这本身也是在为社会的进步增添力量。”
  • 影片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个独特视角,来展开推进剧情的发展。志华在参加游泳集训的同时,又要学好功课,准备参加高考,这让她不得不付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透支。转眼高中毕业了。志华参加了高考。志华的考分过了线,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因为她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她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
  • 她妈妈的病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妈妈别再犯病,她想通过游泳取得好成绩来安慰妈妈。就在她刻苦备战全国“残运会”的时候,她妈妈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严重发作,一下子走失,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 安葬了妈妈,志华更加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她参加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的情节,将整个影片的剧情推向震撼人心的华彩乐章。高潮是影片情绪的重心,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导演用特写手法,长镜头追踪展现志华在碧波中像鱼一样畅游前行的比赛角逐过程。经过奋力拼搏,她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参赛残奥会的资格。
  • 毋庸讳言,残缺本身是反美的,但散发人性光芒的残缺,人们不觉其丑,反觉其美;运动的要义是协调,但超越生理障碍的运动,展示的是另类的和谐,在奇特和陌生的观感中,加深了我们对运动的理解。这是该剧不同于早期反映残疾人题材影片的独特贡献。所有将人类的认知向前跨越哪怕一小步的艺术作品,都应为其树立其永久的纪念丰碑。
  • 前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
  • 现任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证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
  • 在全国8296万残疾人当中,有很多人像影片中的志华一样,走出残疾的阴影,摆脱命运的安排,冲破局限,挑战自我,通过残疾人体育竞技这个与国际化接轨的舞台,在实现自身梦想和价值的同时,让世人看到,残疾人不是不能,如果有机会,他们能做任何事。他们证明了人的伟大和生命力的顽强,这种精神不仅属于残疾人,更属于所有人。
  • 《隐形的翅膀》不是专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做宣传的应景之作,但在全民办奥运的今天,它以溢出故事讲述的艺术功能,定然会起到宣传教化的社会功能效果。无疑,这是对以“超越、融合、共享”为主旨的北京残奥会献上的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 《隐形的翅膀》是导演冯振志创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该剧本由导演及其夫人赵慧利共同编写。恰恰是这对夫妇珠联璧合的故事片×××作,在当今充斥着厚黑学、性与暴力、古装武打与装神弄鬼的电影市场,用一种纪实与隐喻彼此重叠交叉的清新流畅的电影语言,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惊喜和启悟。
  • 象征与隐喻,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一直被摄影和戏剧所借鉴和采用。诚然,电影有其自身的方法和再现逻辑,它是依赖视觉性的,但如果它仅仅是视觉性的,哪怕让观众享受铺排豪奢的视觉盛宴,也与电影的理想初衷相背离。
  • “风筝”这一意象,构成该部影片的一个核心元素。“风筝”一词本身就自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联想语汇:天空、翱翔、风、梦想、控制、仰望、放飞,少年心事、云彩      同时,它也是推进讲述的一条暗线。风筝是女主角志华致残的祸因,又是一家人赖以谋生的经济来源,在影片的结尾,志华被录取为省体育大学的大学生,是女主角表达自己终于梦圆的高潮。“风筝”的选取,并非简单地将之当作道具来处理,它是导演寻求剧情表达的一个凝聚的“点”。
  •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塞北坝上草原选为拍摄外景,堪称别具匠心的高明选择。塞北贫瘠苦寒,与整个故事基调的严峻与悲情相暗合。坝上天高地阔,与影片所宣扬的“永不绝望的人生,同样拥有宽广的世界”励志理念相接榫。相比于人潮涌动、各种关系复杂的城市,地广人稀的坝上草原,更容易集中笔墨对出场人物进行有色彩地刻画。草原上没有路,或者说,脚下的路被草所遮没,这正好诠释了影片“苦海无边脚作舟”的主题意味。荣枯轮回,生生不息,卑贱莫若草,顽强莫若草,“草根阶层”和弱势群体的社会象征含义合二为一。
  • 电影是一种泛艺术之说,不涉褒贬,只能算是一个中性判断。它能利用、吸收、吞食几乎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刻,舞蹈,音乐,建筑。泛艺术,也可理解为是综合艺术的别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张韶涵与周杰伦,是华人世界在年轻人中最具人气和号召力的歌手,影片直接以张韶涵的成名歌曲《隐形翅膀》作片名,穿插周杰伦的《蜗牛》歌曲,妙手联姻,天作之合。“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歌曲与影片在艺术上的互文修辞,让两者相得益彰,互有升华。
  • 坦率地说,这部电影的粗糙和匆忙之处,也是很明显的,有的甚至还构成了整部影片的败笔。比如,志华的父亲在影片中引用一位当年流行诗人的话语,不仅降低了整部影片的文学高度,也增添了本可不必的说教习气。又比如,志华去探望生病的同学,如果导演让角色用脸而不是用脚去试触同学发烧的额头,更能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真诚和互助心态的回归。
  • 电影是比其他艺术更容易留下遗憾的艺术门类。作为一名观众和评论者,我更感激《隐形的翅膀》这部影片所为我们奉献的可贵之处,而不是瑕不掩瑜的欠缺之处,我认为,这是一个评论者所应恪守的最起码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