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营销大师"媒婆的神秘面纱

   
        很久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在陕西渭河两岸的人很少来往。后来,渭北的一个小伙子去渭南办事,相中了那里的一个姑娘。一个老婆婆知道了小伙子的心思后,便从中说合,使得小伙子得以和心爱的姑娘结为夫妻。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两个人说起自己的这段姻缘时,都很感激那位老婆婆,但这时老婆婆已经去世了。
 
        为了感怀老婆婆的恩情,夫妻俩用米粉为老婆婆塑了一个真身供奉起来。但是他们又怕别人笑话,白天就把这尊塑像藏在柜子里,只在夜里拿出来供奉。时间一长,这尊用米粉塑的像便发霉了,于是他们夫妻两个便将之称为“霉婆”。这件事传开后,渭河两岸的有情人便都开始请“霉婆”这样的好心老太太为他们牵线搭桥。后来,因为人们觉得“霉”字不雅,又与“媒”字同音,便将“霉婆”改为了“媒婆”。
 
        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媒婆”还有一些别的称呼,比如媒人、伐柯、冰人、月老、红娘、保山等。不管是什么称呼,也不管是什么来历,作为媒婆,她们都做着相同的事情:说合姻缘,点配鸳鸯。
 
        媒婆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的婚姻制度所决定的。中国自古就有“无媒不成婚”之说,孟子更是将“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之作为封建社会男女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自由恋爱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并且成为男女之间走向婚姻的重要形式,但媒婆却不但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升级换代,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各种各样的婚介公司以及大大小小的婚恋交友网站,便是当代的“新式媒婆”。
 
        归根结底,媒婆其实就是将姑娘们顺利地嫁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或者让小伙子们成功地迎娶自己心仪的姑娘。换言之,媒婆运筹帷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巧舌如簧也好,实事求是也罢,只要将双方的关系做通,拜了天地入了洞房就是功德圆满了。有人曾将媒婆说媒叫作“卖人的艺术”,可谓贴切得很。
 
        营销也是如此。不管是推销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做营销都要与人打交道,也都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通了,彼此都“相中”了,才能最终成为一家子。营销的本质也在于此。从这一点看,营销其实也是个“媒婆”的工作,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相通的。
 
        由此可知,“媒婆”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其独特的营销功力。
 
        比如, 无与伦比的表达沟通能力。媒婆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她们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在媒婆看来,天下没有不般配的姑娘或小伙子,关键看你会不会说。于是乎,扬长避短、避实就虚、欲擒故纵,等等,媒婆的口才一旦发挥起来,是很少有人能抵得住的。营销工作也是如此,要想与客户达成交易,就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沟通技巧。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营销就是沟通,沟通就是营销。
 
         非同寻常的察言观色能力。不管是打探男女双方的真实意图,还是把握“相亲”场面的气氛、节奏,媒婆都表现出了他们非同寻常的察言观色能力。无论是对肢体、表情细微变化的及时捕捉,还是对弦外之音的准确解读,媒婆都做得从容不迫,好似行云流水般流畅。而营销者要想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客户的心理变化,掌握主动权,自然也要通过察言观色来实现。
 
         百折不挠的抗挫能力。媒婆在给人说媒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挑剔的男男女女,要想满足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有时候花费好一番功夫促成的姻缘出现问题时,自然也会怪到媒婆头上。但是,媒婆并不会因为这些挫折就轻易放弃,她们都有一套“抗挫”的修炼心法,帮助她们坚持下去。在营销工作中,挫折失败更是家常便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营销工作者,自然也必须具有媒婆这样百折不挠的抗挫能力。
 
        ……
 
        说媒是一门艺术,“媒婆”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背景,力求门当户对,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扬长避短,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优点,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
 
        营销也是一门艺术,营销者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企业、产品以及同行业的相关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客户的心理和市场变化。这样,才能将产品的“卖点”与客户的需求对接起来,最终达成合作。
 
        本书即通过对“媒婆”职业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挖掘出其背后的制胜秘诀,旁敲侧引地建立与营销行业的有效嫁接,将“媒婆”的天分“移植”到营销层面,从而将“媒婆”的职业精华整合给营销的从业人士。深刻地解读出这个历史悠久而又红火如初的中介角色的成功渊源,深入浅出,专业而富有趣味性,是欲走向高处的从业人员必修课。

 

       ——林健锋2012年最新作品《向媒婆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