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跳蚤效应
        你想跳多高,就会跳多高。
  点评:目标决定人生。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你拿掉盖子,你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它们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周围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拿不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柯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而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当别人告诉她这个事实后,从寒冷中慢慢复苏的她很沮丧,她告诉记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柯德威克×××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记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
  对于柯德威克这样的游泳好手来说,尚且需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对一般的人来说就尤其如此。同样,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也要为自己设定一个可以追逐的目标。摩托罗拉公司就是因追逐目标而成功的典型。
  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深孚众望的奖项--美国国家品质奖。它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赢得此奖的企业,必须是能生产全国最高品质产品的企业。
  为赢得该项奖项,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年就开始了竞争。它派了一个侦察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表现优异的制造机构进行考察。目的不仅是看他们怎么做,也要看他们如何精益求精。所有摩托罗拉的员工都面临着挑战,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一批以时计酬的工人,负责指出错误并有奖赏。结果是产品错误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公司又设定了新的目标:所生产的电话的合格率达到99
 
第2节:吉格勒定理
        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提出者: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
  点评:气魄大方可成大,起点高才能至高。
  不少人认为天才或成功是先天注定的。但是,世上被称为天才的人,肯定比实际上成就天才事业的人要多得多。为什么?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雄心勃勃、排除万难、迈向成功的动力,不敢为自己制定一个高远的奋斗目标。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个认定的高远目标,他将一事无成。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1969年,从小就喜欢吃汉堡的迪布·汤姆斯在美国俄亥俄州成立了一家汉堡餐厅,并用女儿的名字为店起了名--温迪快餐店。在当时,美国的连锁快餐公司已比比皆是,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大店已是大名鼎鼎。与他们比起来,温迪快餐店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弟弟而已。
  迪布·汤姆斯毫不因为自己的小弟弟身份而气馁。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高目标,那就是赶上快餐业老大麦当劳!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快餐业竞争日趋激烈。麦当劳为保住自己老大的地位,花费了不少的心机,这让迪布·汤姆斯很难有机所趁。一开始,迪布·汤姆斯走的是隙缝路线,麦当劳把自己的顾客定位于青少年,温迪就把顾客定位在20岁以上的青壮年群体。为了吸引顾客,迪布·汤姆斯在汉堡肉馅的重量上做足了文章。在每个汉堡上,他都将其牛肉增加了零点几盎司。这一不起眼的举动为温迪赢得了不小的成功,并成为了日后与麦当劳叫板的有力武器。温迪一直以麦当劳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激励中快速发展着自己。终于,一个与麦当劳抗衡的机会来了。
  1983年,美国农业部组织了一项调查,发现麦当劳号称有4盎司汉堡包的肉馅,重量从来就没超过3盎司!这时,温迪快餐店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了19亿美元。迪布·汤姆斯认为牛肉事件是一个问鼎快餐业霸主地位的机会,于是对麦当劳大加打击。他请来了著名影星克拉拉·佩乐为自己拍摄了一则后来享誉全球的广告:
  广告说的是一个认真好斗、喜欢挑剔的老太太,正在对着桌上放着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汉堡包喜笑颜开。当她打开汉堡时,她惊奇地发现牛肉只有指甲片那么大!她先是疑惑、惊奇,继而开始大喊:“牛肉在哪里?”不用说,这则广告是针对麦当劳的。美国民众对麦当劳本来就有了许多不满,这则广告适时而出,马上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共鸣。一时间,“牛肉在哪里?”这句话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在广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迪布·汤姆斯的温迪快餐店的支持率也得到了飙升,营业额一下子上升了18%。
  凭借针对麦当劳的不懈努力,温迪的营业额年年上升,1990年达到了37亿美元,发展了3200多家连锁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上升到了15%。直逼麦当劳坐上了美国快餐业的第三把交椅。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建立者齐瓦勃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尽管如此,齐瓦勃却雄心勃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发展的机遇。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大事。
  18岁那年,齐瓦勃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齐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
  一天晚上,同伴们都在闲聊,惟独齐瓦勃躲在角落里看书。这恰巧被到工地检查工作的公司经理看到了,问道:“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不是吗?”有些人讽刺挖苦齐瓦勃,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一步步向上升到了总工程师、总经理,最后被卡内基任命为了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最后,齐瓦勃终于自己建立了大型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并创下了非凡业绩。凭着自己对成功的长久梦想和实践,齐瓦勃完成了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飞跃。
  开始时心中就怀有一个高的目标,意味着从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以及自己现在在哪里。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至少可以肯定,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确的。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会让你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一种理性的判断法则和工作习惯。如果一开始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有了一个高的奋斗目标,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多姿多彩,尽享人生乐趣。
 
第3节:洛克定律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A·洛克
  点评: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要想成功,就得制定一个奋斗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是不切实际地越高越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别人无法模仿的一些优势。只有好好地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去制订适合自己的高目标和实施目标的步骤,你才可能取得成功。对每个人来说,在实施目标时,只有当每个步骤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才是最有效的。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打篮球的经历,也都知道与踢足球相比,打篮球投进一个球比踢足球进一个球要容易很多。你想过其中的原因没有?其实,这与篮球架的高度有关。我想,要是把篮球架做两层楼那样高,你进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过来,要是篮球架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倒是容易了,但你还会去玩它吗?正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它告诉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所以,洛克定律又可称做“篮球架”原理。
  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总的高目标,但一定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更重要的实施目标的步骤。千万别想着一步登天,多为自己制定几个篮球架子,然后一个个地去克服和战胜它,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站在了成功之巅。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普洛夫在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热诚而且慢慢来。”他解释说“慢慢来”有两层含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人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跳一跳,够得着”,就是最好的目标。在佛教经典《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很是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得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打起了退堂鼓。导师见众人这样,便暗施法术,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说:“大家看,前面不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劲头,振奋精神,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导师的苦心诱导下,众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珍宝,满载而归。
  作为管理者,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自己的员工“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引导集体不断前进。曾有人说过一个关于他朋友的成功的“化城”故事。他这个朋友在山东省莒南县再生资源公司当经理,他刚上任时,接手的是一个乱摊子,企业连年亏损,员工士气低落。上任伊始,这位朋友就来了个“小步快跑”:给每一个分支机构定一个力所能及的月度目标,然后在全公司开展“月月赛”。每到月末,他都亲自给优胜单位授奖旗,同时下达下个月的任务。这样一来,全体员工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努力完成当月任务上来了,没有人再去谈论公司的困境,也没人抱怨自己的任务太重。半年下来,全公司竟然扭亏为盈。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在市内小有名气的先进企业了。由此可见,在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给员工定出一个“篮球架”那么高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鲁冠球创立万向集团时,想法很简单:改变一辈子当农民的命运,要当工人。二十年后,万向的企业目标改成了“奋斗十年加个零”(即企业利润增长10倍);柳传志创办联想时只有两个目的。用他自己的话,“一个是能养活自己,另一个是在当时的中科院没有事干,找个能干事的地方”。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目标已不可能凝聚一批人,于是联想提出了新的做大做强的目标。无论是万向还是联想,它们都在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做大做强了。
  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是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我们都要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而能长久保持你苦干热情的最好方法,就是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要是这些都完成了,那么成功还会远吗?!
  韦特莱法则
  成功者所从事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做的。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D·韦特莱
  点评:先有超人之想,后有惊人之举。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在真正面对现实时,许多人却又表现得无所适从。慢慢地,他们会觉得成功是非常人才能办到的事,自己是没什么指望了。因为有很多人都这样想,就注定了成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能达到!其实,所谓成功者,其与其他人的惟一区别就在于,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他去做了,而且全身心地去做。所以,成大事其实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勇气。
  美国内战结束后,法国记者马维尔去采访林肯。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义。
  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此,父亲才得以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给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第4节:贝尔效应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汉语。据说3年后的1917年,他在广州旅行采访,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对话的。
  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他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你的勇气,这正是一般人所缺乏的!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卖米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
  15岁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不久,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想,我要是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我卖的米。他这样做了,结果这一做法深受顾客欢迎。
  在当时,其他的米店都不提供×××,王永庆卖的米多则是因为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当时各米店老板不愿意或是不屑于去做的,但王永庆做了,并取得了成功。同样是卖米,结果会如此不同,关键在于王永庆拿出了一种改变服务观念的勇气,并且将之付诸实施!事情似乎很小,做起来好像也轻而易举,但却只有成功者才做得出来!
  贝尔效应
  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
  提出者: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
  点评: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要是有三种不同的人生--轰轰烈烈、平平凡凡、凄凄惨惨--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轰轰烈烈!但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平平凡凡,甚至凄凄惨惨!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他们之间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当然不是的。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坚信自己会成功,而后者则不是。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成功,应该出人头地。这种自信的观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进。22岁那年,他就进入了国会;第二年,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到25岁时,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凭着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飞跃。
  英国作家夏洛蒂很小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努力。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版。终于,她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成为了公认的著名作家。
  不论环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均潜伏着改变现时环境的力量。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而这一切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会说成功哪会那么容易。可事实是,只要你相信,成功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第6节:要信之不疑才能开花结果
         担任杰克大学班主任的威廉当时也看出了杰克成功的初期征兆:“是他的双眼,他总是很自信,他痛恨失败,即使在足球比赛中也一样。”
  “自信”在日后成为了通用电气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杰克说:“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韦尔奇1981年成为GE历史上最年轻的CEO。17年来,公司的市场价值从原来的120亿美元,升到了如今的超过4000亿美元,而且一直被公认为是管理最优秀和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对事业怀有信心,相信自己,乃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当然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最基本的条件,是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积极态度。怀有信念的人是了不起的。他们遇事不畏缩,也不恐惧,就是稍感不安,最后也都能自我超越。他们健壮而充满活力,能解决任何问题,凡事全力以赴,最终成为伟大的胜利者。他们都有一个神奇的座右铭--那就是“信念”。舍恩定理
  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才能开花结果。
  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舍恩
  点评:只有信之不疑,才能开花结果。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思想不断取代旧思想的过程。创业也是如此。每一个新思想都可能为你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相信它并积极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杨志远创造的雅虎神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大约在1993年底,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研究所攻读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开始迷上了全球网络。他与和自己有共同嗜好的学友大卫·费洛建立了一个工作室,整天捣弄网络。不久,他们发现国际网络范围广泛,要找一个题目往往需耗费多时。如果能建立一套搜寻的软件,有系统和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使用网络资料时不就会很方便吗?二人一拍即合,决心要共同开发出这种搜寻工具。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二人每天只休息几小时,专心于新工具的开发设计工作。第二年,杨致远首先取得突破,开发出了一种全球资料目录软件,并为它取名“雅虎”(YAHOO!)。
  杨致远将这个目录软件放在了自己的主页上,一时间访问者络绎不绝。由于许多网友纷纷进入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工作站使用这套软件,使校方大感困扰,抱怨这项发明影响了学校电脑的正常运作。看到这项发明如此受欢迎,杨致远萌生了要寻找潜在的投资者、将发明推向市场的想法。他与费洛积极活动,为新发明寻找投资商。
  他们找到了硅谷成功的企业家、国际购物网络的创始人亚当斯。亚当斯对他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不但帮助“雅虎”出世,还将“雅虎”介绍给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由这家公司帮助“雅虎”计划上市。亚当斯说:“硅谷隔几年就会出现世界著名的企业人物,杨致远就是其中一个。”
  “雅虎”创建伊始,每周用户就多达七千万个,每日为软件增加的新目录就达两百多条。由于它的检索系统实在方便,前景被普遍看好,广告收入也相当乐观。结果,雅虎一上市就一鸣惊人,风头大出。
  后来杨致远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说:“只要有好的Idea,就不要放弃,要有恒心、毅力,这样就有可能成功,因为世界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正是因为有对“好的Idea”的确信,另一位对雅虎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人孙正义,才将雅虎从一个大学生的网站资料手册发展成为国际大型的网络公司,并使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里,牢牢占据着“第一门户”的位置。
  与杨致远一样,孙正义也对网络很痴迷。他曾自陈自己“钟情”互联网,说上网是他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他认为“互联网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明,比汽车、电话、电视的发明都要重要”;并认定网络将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它可以为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他创办的软件银行这个名字,一直与新经济联系在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与互联网企业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