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仲夏,五月端午,雨水充沛,石榴花红,艾草熏香,植物繁茂,辟邪除瘟,龙舟竞渡。
    今年的端午很特殊,是新中国第一次法定节日,意义重大。它象征着中国进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期。节前,粽子、五毒饼、艾叶、菖蒲、香囊、五色线等出现在市场中。
    而大韩民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使中国每年都过着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端午是中国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起源于先秦时代。后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人对夏至节气的认知。“端”指的是每个月的前五天,“午”在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代表五月。按照八卦理论,午代表的离是火的含义。太阳威力到午的方位登峰造极,午月午日午时,表示这个时刻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盛。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记载古代端午节用兰草水沐浴的风土习俗。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京城端午节,从初一到初五,家家把小女孩打扮的很漂亮,全都头插鲜红的石榴花。因此,把端午又叫做女儿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当时端午节还有妇女回娘家的习俗,这也是端午称为“女儿节”的原因。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人们对屈原、伍子胥、勾践、曹娥、钟馗等先贤的崇拜祭祀都是端午节的内涵之一。在中国,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众说纷纭,但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还是“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在汨罗江畔的楚国大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投入汨罗江自尽。沿岸百姓纷纷竞舟抢救,并抛洒粽子等食物防止江里鱼虾伤毁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到江边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纪念情怀。屈原在战国晚期的278年五月五日逝世后,使端午节又增加了纪念他的内容。端午节的许多风俗都在屈原诞生前四五百年就存在了,汉朝末年才加入纪念屈原的传统。北宋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表达了屈原复兴楚国的志向激励后人,如巍然屹立的群峰,被沅湘碧水映照,千古流芳!
    中国龙舟文化更早,始由汨罗江原始社会稻作文化的“农田拖船”演变而来,距今至少也有七八千年历史了。在中国南方,端午节最初的意望是送走瘟疫,百姓们将糯米用荷叶包成粽子或用竹筒盛满糯米,作为送瘟疫的贡品。南方多水,为了争先恐后地送走瘟疫,以后才有了竞赛龙舟。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之风在唐代极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云:“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唐代王建《宫词》中写道:“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
    而北京人把端午和关公联系在一起,则是从清朝开始的。清朝的后金满族统治者认为,自宋明以来中国忠义爱国思想的代表人物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是完全反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所以进行了民间祭拜压制。而推立关公是汉族忠义思想的代表就不会造成国家自身的民族伤害,国家政府要宣扬忠义的思想,自然会把对关公的崇拜推向高峰。于是,民间就把端午节延续到关公生日那天。
    吃粽子讲究吃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古代端午节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瘟、驱邪避灾的吉祥节日流传下来。在端午节活动中,五彩丝缠粽子、粽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挂钟馗画像,摆避邪符印,都是各地方的民俗。祖国中医认为,端午节艾蒿、雄黄等植物及香囊中的香料对人体都有益处。艾蒿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
    江陵端午祭是太白山脉以东的朝鲜半岛上的江陵及附近地区的节日。节日主要通过在大关岭举行一种萨满教的仪式,祭拜山神以及男国师和女国师,仪式中有传统音乐和Odokddegi民歌、官奴假面舞、口占诗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南江集市是朝鲜最大的户外集市,在这里有各式当地特产和手工艺品的买卖、比赛、游戏和马戏表演,这些已经构成了节日的另一道风景。将祭孔仪式、萨满教仪式和佛教仪式融为一体,是端午祭的特点之一。通过仪式祭献神灵,以保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安宁,江陵端午祭包括端午祭扇、酿造圣酒、画官奴假面、包粽子吃粽子、用艾利斯河水洗头等仪式活动。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烟火游戏,端午放灯,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
    韩国、朝鲜,原本都属于统一的朝鲜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分裂为南部的韩国和北部的朝鲜国。
朝鲜王国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清时代。曾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端午节自然也在引进之列。不过,韩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发明创造。如妇女玩“荡秋千”的游戏,男子则热衷于角力摔跤。
    时至今日,韩国江陵地区还仍旧保持着完整盛大的“端午祭”活动,2005年10月韩国率先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对向世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日本端午节是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的贵族阶级首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后来,这个节日传入民间。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已经普遍存在于日本民间生活之中。传统的日本浴池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进水池中。这些都与中国端午节习俗基本一致。日本冲绳也有端午竞渡习俗,称为“哈利”。长崎的“爬龙”活动就是竞渡。这些习俗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端午节有独特之处,挂鲤鱼旗,摆武士人偶。在日本,端午节是男孩子的节日,三月三却是女儿节。
    韩国学者郑在书认为,中国的神话很难说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神话。中国神话形成时有无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中国大陆。因此中国神话实际上可以说是融汇亚洲各种神话的“东方神话”。从时间来看,汉代时的中国人整理出以黄帝为中心的神话,并自称为“黄帝的子孙”,但到了近代以后又添加了炎帝,推崇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炎黄子孙”。
    中国最近将黄帝的最大敌人蚩尤也算进祖上大神行列,推出了能将亚洲各民族都算进中国人范畴的新的神话体系。从这些方面来看,广泛吸收周边文化的中国神话中很可能蕴含韩国失去的古神话原型。郑在书在《寻找失去的神话——中国神话中的韩国神话》文章中,围绕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探索了被中国神话“溶化”的韩国神话。郑在书认为,《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中国众神均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为韩国提供了找寻已失去的韩国神话的又一个根据。
    中国人面对韩国抢注端午节,不无自嘲玩笑说,大概是屈原跳江以后,非常不幸的漂流到了韩国的汉江里面,所以,屈原真很“屈冤”。
    中国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民风民俗,比如中国的茶文化……但被世界承认的却不多,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好几十年了,物质文明正在逐步实现,精神文明却在流失。端午节竟被韩国莫名其妙的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期间还冒出了中国韩国共同申请文化遗产的闹剧。
    宣称豆浆是韩国人创造的韩企是世界领先的豆浆企业,在以美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均有出口,那个获得法国巴黎饕餮广告节青睐的以《大长今》剧情拍摄的广告还一度风靡网络。豆浆目前在韩国和日本极为盛行,包括原豆浆、豆浆布丁、豆浆火锅锅底、豆浆蛋糕、豆浆饼干等,韩国将豆浆定为“国饮”向世界推广普及。长此以后,真把很多欧美游客搞的认为豆浆的确源自韩国了。
    中国人还没有自觉,近些年中国古老传统饮品确实在国外广受欢迎,鲜豆浆起源于中国,相传是1900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浆,利气下水,制诸风热,解诸毒”,“豆浆性平味甘”。在韩国人眼中,“豆浆”不只是个营养价值高受韩国国民和外国游客喜爱的饮品,还是个投入低附加值高且能高额回报的产业。
    数百年来,韩国家庭就引入豆浆制作的料理,韩国自称是豆浆的发源地,韩国所发明的豆浆长期饮用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骨质疏松、抗氧化、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胆固醇、老年痴呆等,这一发明是韩国骄傲宣称是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韩国对中国文化的争夺占取还包括中医、甲骨文、印刷术、孔子、西施,这几年凡是中国有文化价值的东西他们都想占有。另外韩国在新版万元新钞上还印刷了中国古代的浑天仪。
    韩国的历史书上还把中国从东北的三省到东南沿海地区,从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甚至还包括海南岛全画成了韩国古代的疆域。
    使韩国文化争占成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当中医被韩国称为“韩医”时,中国国内却有一部分崇拜西方欧美“科学”的人鼓吹去中医化的邪风。韩国人认为韩医是神话中的医圣流传下来的。而这个“医圣”其实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据近年来韩国学者的“考证”,神农氏本是高丽人,甚至后世的李时珍一样也是高丽人。我本人也姓李,李姓在中国大唐是皇帝的姓氏,是那时中国赐封附属国西夏高丽和琉球的。这就是韩国人把韩医、针灸、《本草纲目》都当作自己的文化遗产了的原因。
    当韩国《大长今》和日本《大奥》在内地播出时,中国国产的影剧却泛滥青春偶像类,恶搞类的东西充斥银屏,看不到类似的国家民族励志剧。真是浑然不知被人卖还在替人数钱!
   《大长今》剧中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和尊重,都是我们中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吗?反观国产剧则稀见,如今青年人难得有对其父母长辈师长有真正俯深鞠躬和礼貌问候的!净让小孩子学些所谓的西方欧美“自由平等”文明,但我们首先应继承中华文明的内容才对!
    当我们中国大人孩子全都陶醉在圣诞节等很多洋节里时,应好好想想如何认真的去继承保护传统节日端午节。当中国孩子迷恋可乐雪碧等西洋垃圾饮料时,豆浆却在韩国日本如此流行,终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播乏力!
    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难以接受,而还有一些“乐观人士”认为,文化历史是夺不走的,不必大惊小怪。韩国抢注端午节,所拿出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影响远比中国的多的多,虽然端午节是流传过去的,但韩国却一直保存着它的每一丝微小细节和文化,
    中国历来就有个问题,当原创发明在时自己人互相***,被外人夺走后才知道后悔惋惜...
    面对韩国人咄咄逼人抢夺占取中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中国人更应自我反省,中国自己的古代传统文化已发生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元神’,才不会让韩国人和日本人真正拿走那些本来属于自己的荣誉。
    文化争议证明中韩历史联系密切,中韩在历史、文化上发生如此多的争议,恰恰表明了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而这正可以成为今天两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理由。
    端午节从中国战国时×××始,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包含着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忠孝观念。
   《是谁在臆造中韩文化之争》一文批评了中国国内媒体不负责任地报道一些所谓“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要进行风水申遗”、“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事情,指责国内“某些人士”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说无知者无畏,还认为如果我们的某些媒体和某些人士根本不看外电,不关心人家在说什么,也许这部“妖魔化”韩国的闹剧还会继续愈演愈烈。文中还指出国内媒体不负责任的行为层出不穷,有意煽风点火,制造中韩之间的民间对立。不过,好在两国的有识之士皆针对此事发表了不少理性的言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需要保护,但是,特别指出当前的“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往往缺乏开放的心胸,既不能正视与反思当前我国文化保护不力的现实,又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以嫉妒之阴暗心态视之。这就如同没落贵族见不得新一代暴发户一样。不过,如此善妒,实在是有辱我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古老体统。
    此番论调乍看似乎合情合理,但细究却很可笑,毕竟保护本民族文化也没有什么,不值得批评,如果方法不对,还可以改进,总之不要提倡一味强调西方现代化而彻底割裂本国传统文化就是了!让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并存并不矛盾!

附:中韩文化之争事件
2007年11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在首尔新闻中心发表《韩国神话对中国神话所造成影响》的论文。
2007年8月韩国历史小说《蚩尤天皇》将中华民族始祖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2007年6月韩国人认为豆浆是他们发明的,韩剧《大长今》将豆浆称之为“韩国国饮”。
2007年3月韩国历史剧《朱蒙》,丑化中国汉朝,美化韩国。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学者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
2006年10月《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
2005年10月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李斫岩根据中国端午节相关民俗历史资料文献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