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应届毕业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寻职比拼的时候了,明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现在就可以找实习工作了,而工作不顺心或合同到期的往届人员也到了另外寻职跳槽的时候,于是职场最火热的一幕就这样暴发了。

  今天我想对应届毕业生说两句,因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相对而言找工作要难一些。

  作为应届毕业生,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要知道你拿到的毕业文凭仅仅是一个证明书,证明你有过那么一段学习的经历,但不能证明你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你只是从一个学校毕业,升级到了另一个学校而已,而这个学校却是永远也没有毕业日期的学校。所以,你从学校出来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一个更进一步学习的课题而已,还不能把它看成是你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所以,找第一份工作时不能攀比,不能定位太高,一切随缘,先把自己融入社会再说,这一阶段也就是你跨入社会大学的适应阶段。

  其次是努力把自己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作一个检验,看看到底这些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有多大的用处,如果非常有用,说明你找对了工作的路子,那就把这份工作好好做下去,如果用处不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你掌握新知识的机会来了。不要去刻意的追求专业对口,因为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形成的,你不可能去改变社会,所以,你只能去适应社会,记住,踏入社会只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开始。

  再就是要珍惜每一次的经历,无论你的第一份工作成绩收获如何,甚至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对于你来讲,失败的经历大于工作成绩的收获,因为你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学习的继续,所以你只需要有经历,经历就是最大的收获,而不能用你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收入作为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每一次经历+第二次经历+无数次经历=成熟和成功,这是一个真理性的算式,你不得不面对的算式和无法改变的算式,成功没有捷径,只能是从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

  有的毕业生刻意追求大城市和大公司,就象谈恋爱一样去刻意追求一个不爱你的人,找错了对象,属于定位错误,最终会毁了自己。要知道,世界上的幸运儿是不多了,绝大多数的人是要通过一段曲折的甚至是艰辛的路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同时要有持之一恒的奋斗毅力和勇于负责的勇气,不能怨天忧人,那种成天骂别人、骂父母、骂同事、骂上司、骂老板甚至骂GCD、骂国家、骂政府、骂体制的人是最愚蠢人,因为在你天天骂人的时候,别人已经通过努力超越了你,把你远远的丢在了后面,于是你骂了一辈子却一事无成。不能把失败和挫折推到别人身上,要知道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那种失败了怪别人,成功了属自己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有出息的。

  最近毕业生招聘的专场,开始在全国“铺开”。

  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天浙江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天我是以多重身份,参与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研究者,我要深入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公司的高级主管,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压抑。这是我从事企业管理的第5年,而5年来,中国的毕业生整整翻了5倍,06年将超过360万。进场的时间还没到,售票点外已经排起了多条百米“人带”。这时,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经这样在茫茫人龙中,带着满怀的期待排队,每天只能排到3、5个队伍中,去投3、5份简历,而后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心里等待……而现在,人龙的规模远远超越我作为毕业生的那个时候。现在是更多的人可以读大学了,但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种景象,该是用壮观来形容,还是用悲壮来形容,无法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做了一些统计,也思考了一些细节。

  大学生自提的薪酬水平大致如下:

  研究生:全部都是说“4000元以上”。

  本科生:2000-3500元。

  大专生:基本都是提2000以下。

  其中,技术类的(如WEB开发),相对偏高,在3000-3500之间。

  这些数据,除了研究生略有下降,其它比去年偏高。一方面也许现在是刚刚开始,大家把握不到竞争线的准绳,另一方面,我希望是因为就业市场在转暖(但是看不到这种迹象)。

  而其中,有不少细节值得一提。

  一般情况下,我接过简历的时候,不会问也不会看应聘者是来自那个学校(我从不以学校论学生)。但是当他们回答薪酬要求的时候,却的确体现了一种差别。今天主要都是来自浙江学校的学生,本科线上,暨南大学、华师大、华工、华农提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在2500元以上;而普通一点的院校,则提2500元以下;专科线上,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所谓“非正规院校”,比如什么技工类学校、民办学校。他们提的要求,全部都是在1200元以下——问了一轮之后,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猜他们是来自那个学校,然后对照简历,我发现几乎达到“问价格则知学校”的地步。敢情是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宏观指导”?有几个技工类的大专生,都是说800元,我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同学,他们说“是”。“为什么你提这个数字呢?”,他们说:“因为我们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大概就是800元”。这种对学生“批量生产,统一价格”的指导方针,令我为他们感到悲哀。老师的这一句“指导”,足以全面摧残他们3年来的系统教育和信心,也足以毁灭这个学校。不可否认,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确是按照这个价格去招聘的(特别是销售)。但是,学生不是纯粹的产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以做这种统一的指导呢?为什么不会有个别人更加有自信的提出1000、1500?我今天感受到的“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别,最大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学生自信心的差别。我偶尔被邀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一句话:“你优秀,是因为你认为自己优秀。”学生的自我意想,自我心理定位,会永远的影响他一生。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发给这个认为自己的学生值800块的老师400块的工资,但是我不是给他4张纸币,我会换成400个1元的硬币,然后一个个往他脑袋上砸,直到他清醒过来,或者被硬币埋葬。因为他摧残了一批学生。

  今天的面试,我给每个人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有一个人我只和他谈了3分钟,留下他的简历,他后面的同学用一种没有希望的眼神看着他,说:“这么快?”我说:“你会更快。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用两句话描述你的优点,我就招你,1分钟”。可惜他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显然他心理的“谱”,是他彩排好的自我介绍,我“打乱”了他的部署。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不错,她只用一页的简历,就表达了她的优势和特点,当我决定招她的时候,习惯的问下学期还有没有课并看简历,却看不到她的学校名字,“为什么没写学校名?”,“因为……我的学校不怎么样……”。我还是问了她的学校,然后拿起笔,在她的简历中帮她写下她的母校,然后在她眼前竖起简历:“有没写错?”“没有。”

  我今天对所有留下的简历,只是做一个动作(在认为特别适合的简历上打钩)。这是我唯一写字的简历,我不知道她明不明白,我是在告诉她什么。她的做法让我大打折扣。

  如果我是负责教育的,我有一把足够大的铁锤,我会抡起来把所有的中国学校都砸掉,因为现在不会有一个学校敢站出来说:我们学校是“教做人的”!可惜全部的学校都是“教书”的。

  当然,也有些学生非常善于销售自我,比如,有个应聘网页设计的学生,因为他做的东西都是在学校的内部网,没法把作品展现给我看,他和我说:“我把作品放到一个叫职友集的网上,你可以看”。还有一个应聘文案助理的,也是将她的文章传到自己的BLOG上。晚上我回去打开他们的主页,觉得他们放在网上的内容很充实,比如应聘文案助理的学生,上面有很多她的随笔作品,我看到她不错的写作思路和思维水平,我决定明天通知这两个人上班。他们都是来自那些被人看成“差学校”的学生,但是,他们善于利用多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优势。比如善于利用“职友集”、BLOG这种新的免费工具,的确成为他们赢得我的信任的关键。

  总结今天的感受,我认为:

  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教育水平下降,而是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天之骄子的高傲姿态消失,是好事,但取而代之的不是平衡心、平常心,而是一种自卑、浮躁和茫然。

  你可以认为我摆谱、摆资格,但是,作为毕业生,我相信你还是愿意听听一个5年人力资源总监、有过1万人次面试经历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你的如下“不满”:

  不要递给我花里胡俏的简历,给我一点简洁(不是简单)而能突出你自己的能力表达。面对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你真的以为HR会去看你那封100个人有99个差不多的求职信和装订得像书本一样的简历模板内容吗?

  不要对我说太多的自我介绍,我不敢说3、5分钟我就准确判断了你,但是30秒之内我就定格了你的第一印象;我之所以很快结束你的面试,是因为你的后面排队的人真是太多,我也曾经作为毕业生这样苦苦的等待,我只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机会,而后我会挑选请你到我办公室复试;你认为我给你的时间太少,而流露出失望眼神的那一刹那,你就丢失了再次获得复试的机会。我永远坚持:你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你的岗位机会不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的。

  不要一副“只要你招我我什么都肯做”的姿态,这样给我一种“卖身”的感觉,我请你是因为你会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不是你“求”职,而是我“请”你。这不是叫你抬高姿态,而只是希望你抬起胸膛。

  不要对我拒绝收你的简历,报以晦气的脸色或失望的情绪。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你不行,而是不适合我的公司;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不想给你根本不存在的期待(如果我收了,你会等待着我通知你);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我不想浪费你和你父母的血汗钱——尽管每一份简历只有1、2元,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属于你的1分1厘,何况你还是一个纯消费者;我是在帮你节约,让你能够将它投给属于你的机会。我从不想当我拿不了那么多简历回公司的时候,把你的希望孤伶伶的留在招聘场地里;我更不希望,当招聘会结束以后,你的简历会在冷清的场地,像其它被丢下的简历一样,雪花般漫天飞舞,任人践踏——我决不加入这样的行列,而宁可以拒收给你打击(你也必须开始懂得直面这样的打击),因为你熬了多少个夜晚做出来的那个简历,代表的就是你,上面写着你的价值,和你的尊严。我始终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狠狠的批判教育制度,但是绝对不可以否定你的价值,更不可以践踏你的尊严!

  不要不敢说出和写下你毕业的学校,无论她是如何的差,你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因为我绝对不会要这样的人:看到他父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好而不敢认他们;或者有一天离开我的公司,去到一个更大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不好意思说我是来自一个不是500强的公司。对公司来说,你的价值和价值观,决定了一切。英雄莫问出处,如果你是一个狗熊,哪怕你从天堂走出来,也还是狗熊。

  不要给我罗列一大堆你的学习成绩和从事的所谓实习(因为很多毕业生也曾经到我这里来兜一圈,参观一下,盖个章名曰“实习”),你只需要挑选一件特别的事情,要点式地说明过程和结果,让我知道你是怎样做事的。

  不要不敢用眼睛看着我,你不敢瞧我的时候我也瞧不起你。

  不要在回答“你的薪酬要求”的时候,多了那么多废话。我不想听每个人都重复着“因为我是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如果公司觉得这个要求太……我也可以……”,我的钱也许也是刚刚从人民银行印出来的,但是它们不会因为还没有被流通转手,而减损它的价值。其实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我尊重每个人都有自估劳动力价值的权利(但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但我喜欢干脆利落的同事,干脆利落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做事风格,也是一种做人态度。我会固执的认为:你说出这个数字前后带了多少个字符,就表示你做事有多拖泥带水,或者说你的自我认识和自信是多么摇摆不定。

  人生简短,价值无限,告诉人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