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6-07/133418.htm
前言
这个教程你将学会如何使用Android Studio2.0开发Android应用,从安装到开发Hello World都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的,希望对你学习Android Studio开发有所帮助,不明白的地方或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你将学到什么
- Android Studio安装
- Android SDK配置
- 模拟器安装
- 开发属于自己的应用
- 如何调试应用
- 一些必备技巧
你需要准备什么
- 一台MAC机器
- Android版本大于等于4.0的测试设备(没有可以用模拟器)
- 已熟悉JAVA语言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走起!!!
简介
Google在2013的I/O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对外宣布Android Studio将作为Android开发的主要IDE,它是基于IntelliJ IDEA打造的一款专门开发Android的神器。对于以前一直用ADT(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的开发者谷歌建议转到Android Studio上来。官方也对外宣布了不再对ADT维护更新。Adnroid Studio支持Windows、MAC和Linux等操作系统。
系统要求
- Mac® OS X® 10.8.5或更高
- 内存 最少 2 GB ,建议4 GB RAM
- 硬盘 2G
- 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JRE) 6或更高
- Java Development Kit (JDK) 7 或更高
下载
新手建议下载安装版,比较简单一路Next就可以安装成功了。对于想要尝鲜的同学也可以去下载绿色版。绿色版分为分Canary版,Dev版,Beta版。建议使用Canary版本相对稳定一些。
官方下载(需要科学上网)
安装版:http://developer.android.com/sdk/index.html
绿色版:http://tools.android.com/recent
安装
mac机器应该已经安装了JDK,可以在终端里输入“java -version”检查Java的版本,如果版本太低可以去下载Java SE Development Kit 7。
使用安装版安装Android Studio
1、打开刚下载好的.dmg文件。
2、拖Android Studio到Application中
3、启动Android Studio,第一次会提示没有找到Android SDK:
4、按Next按钮,安装Android SDK:
好多人都卡在下载SDK这个环节,由于墙的原因导致下载巨慢无比,大家可以试试百度网盘的“离线下载”功能,基本可以实现秒下到网盘,然后再从网盘下载到本地,这样速度会快很多!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尝试用“迅雷”去下载,我这里用迅雷下载感觉速度也挺快的。
下载完成后可以参考下面的“Android SDK手动下载配置”来安装SDK。
SDK下载:https://dl.google.com/android/android-sdk_r24.4.1-macosx.zip
使用绿色版安装Android Studio
1、用解压软件将Zip包解压(我这里用的是BeeterZip)。
2、在Finder中将Android Studio剪切到Application中。
3、启动Android Studio,首先看到的是欢迎页,点Next进入下一步:
4、Android SDK安装,选择好需要下载的API,点Next开始下载SDK。
等待SDK下载完成,如果这一步需要太长时间,可以参考下面的"Android SDK手动下载配置"步骤。
Android SDK手动下载配置
1、下载
官方下载:http://dl.google.com/android/android-sdk_r24.4.1-macosx.zip(需要科学上网)
(完整打包版,下面2-5步可不用理会了)
2、将下载的zip文件解压到~/Library/Android/sdk目录下,目录结构如下图:
3、运行sdk/tools/android启动Android SDK Manager
国内Android SDK更新下载时经常会遇到Fitch fail URL 或 Nothing was installed错误。为了解决这类错误的出现并提高下载速度,可以设置http代理。按Cmd+,快捷键打开Setting界面或按下图的方法打开Setting界面。
设置:
- Http Proxy Server: mirrors.neusoft.edu.cn
- Http Proxy Port: 80
- 选中「Force https://... sources to be fetched using http://...」复选框
4、下载必不可少的4个包:
默认SDK Manager会自动帮我们选中需更新或它认为需要安装SDK,可以不用理会去除勾选。
5、接受相关许可,并开始install。
注:左边的列表中所有项目的许可都要接受,再开始install。
在下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载失败的情况,重新下载多试几次就可以了。确保下面几项都安装完成:
6、启动Android Studio配置Android SDK路径
如果提示没有找到Android SDK不用理会,点击取消按钮:
-
点击Configure->SDK Manager,打开Android SDK设置
- 点击[Edit],指定SDK的位置
- 在SDK Components Setup窗口中,点击...按钮将Android SDK Location位置设置到~/Library/Android/sdk/下面,然后一直按Next按钮结束设置。
Android Stuido基本配置
可以通过快捷键【Cmd+,】或通过【Preferences...】,打开Android Stuido配置窗口。
-
主题配置
可以设置成目前比较流行的Darcula主题,通过Appearance & Bahavior > Apperance下的UI Options选项设置。 -
字体配置
默认字体偏小个了,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合适自己的字体大小,通过Editor->Color & Fonts > Font设置。默认方案是只读的,的在修改字体大小前需要先Save As..一下再去修改字体:
-
显示代码行数
默认Android Studio不显示代码行数,这样对于一些提示XX行的错误我们定位就不方便了,在配置的查询窗口中输入line num关键字查询需要配置的项目,然后选择Appearance选项,可以看到Show line numbers选项,打钩后就可以了。
模拟器安装
Android Stuido里面的AVD Manager可以创建模拟器,使用起来也比较简单,缺点就是性能不行,现在比较流行使用Genymotion,号称史上最快的Android模拟器。下面我们就来装Genymontion。
安装Virtual Box
点击这里打开Virtual Box下载页面并点击amd64下载:
下载完成后打开dmg文件,双击VirtualBox图标,开始Virtual Box的安装,安装过程很简单基本就是一路Next的节奏。
注册用户
点击这里在页面中输入用户名、邮箱和密码后并接受相关协议后就可以注册用户了。
Genymontion下载
点击这里打开下载页面并点击Download按钮开始下载。
安装Genymontion
打开genymotion-2.6.0.dmg文件,并将Genymotion和Genymotion Shell拖到Apptions中。
安装Genymontion 插件
在Android Studio里打开属性设置,并找到Plugins后点击Browse Repositories:
在Browse Repositories窗口的搜索框中输入Genymotion在查询结果出来后点击install按钮安装插件:
装完Genymotion后Android Studio会提示重启,重启后可以在工具栏上看到Genymontion小图标。
第一次点击Genymontion小图标会打开Genymontion设置,在设置中点击...按钮指定Genymontion应用的位置(默认位置:/Applications/Genymotion.app)。
路径设置好后,再点击Genymontion小图标就会打开Genymontion Device Manager。
注:如果提示“Genymontion: Initialize Engine: failed”请检查Virtual Box是否可以正常工作。
在Genymontion Device Manager中点击New按钮新建一个模拟器。
在创建向导中需要先登录Genymontion,点击Sing in按钮登录。
登陆成功后可以看到可供选择的列表中有不同型号的模拟器,可以通过版本和设备型号找到你想创建的模拟器。然后一路Next后坐等Genymontion下载完模拟器。
下载完成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点单了,在每次使用的的时候只要将模拟器启动起来,确保模拟器状态为On。
在运行的时候Android Studio会检测到Genymotion模拟器,点OK就开始编译安装应用。
以前一直都用真机做开发的,试用了Genymontion感觉性能确实可以,就是安装模拟器的时候需要登录才能装,有的时候可能会登录失败,这是唯一一点感觉不爽的地方。模拟器安装好后就和登录没有关系了,在断网的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使用。
Genymontion模拟器的整个安装过程就介绍完成了。休息一会吧!!!
更多详情见请继续阅读下一页的精彩内容: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6-07/133418p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