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处入手

——小议流程制度规范改进时各种宏观微观,定位执行间的扯淡之处

 

    看待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是非常正常的事儿。温瑞安在《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中,在苏梦枕刚结识白愁飞和王小石时,就写过一段经典的桥段:

    苏梦枕问:×××金风细雨楼,想先从何处入手?

    白愁飞回答:从核心和高处——搞清核心资源,弄熟规章制度,方便策划定略。

    王小石回答:从外围入手,在民间外围,调训干员,多做一些扎根的工作。

    然后,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白愁飞很快的调度资源提拔心腹谋朝篡位直至想飞之心永远不死。王小石广交朋友,被迫害的转战天下,全靠江湖兄弟两肋插刀。

    这就是不同的入手之处,正所谓:思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在公司拟推出新的流程、制度、规范时,或者针对目前的规范制度流程进行优化改革时,项目负责人就很容易产生困惑——老虎吃刺猬,从何处入手?

    如果大家是为了做事情,集思广益,求同存异,众志成城是非常好的。可惜,理念和观念上的差异,在很多方案策略计划的过程中,总是会变成多方排斥异己的借口和手段,或打击或推卸或扯淡。

    要做一件事情,责任人拉出一份计划,无论你怎么打算,从哪个维度写,都可能会遇到恶意的***,试图把自己的责任甩出去,甚至抵制导致计划无法执行。夸张点就是网上的段子:“你和他讲法律 他跟你讲国情;你和他讲国情 他跟你讲政策;你和他讲政策 他跟你讲民生;你和他讲民生 他跟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 他跟你讲法律”。那么从管理的角度就是这样:你给他讲执行,他跟你讲战略;你给他讲战略,他跟你讲执行;你给他讲高度,他跟你讲落地;你给他讲务实,他跟你讲理念。

    在各种新制度、规范的推广过程中,可能作为负责人,会遇到种种的刁难,下面分别从正反各方尝试模拟一下场景:

    举例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质量总监拿出一套质量管理体系,准备推广:

    执行的角度,推卸的说法:这套体系非常好,看起来很美妙。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我们可能会遇到XX、XX、XX方面的问题。业界的先进经验不一定符合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所以还是再充分考虑一下。

    战略的角度,推卸的说法:质量管理需要改变目前的工作模式,伤害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如果老板不带头表态做示范,就肯定推动不利,所以先别谈怎么做,怎么执行,先把老板搞定,把尚方宝剑拿到手。 

    举例2:培训体系建立

    培训主管拿出一套培训架构和流程,准备推广:

    执行的角度开始推诿:流程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现在遇到的是实际问题,比如XX、XX、XX。你的流程能解决这些问题么?如果不能解决,这不就是挂在墙上的东西,没有办法落地执行。

    战略的角度开始推诿:每年花了这么多钱在培训上,到底培训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实际效果?有没有数据和统计?我们的培训目的是什么?提高技能?培养核心骨干?如果这些事情不先定义好,盲目的去做培训,只能是乱花钱而已。

 

    想做事情就会找到方法,不想做就会找到借口。

    无论是什么计划方案,如果是本着否定否决的出发点,肯定会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然后由点及面,彻底的否决这个方案。如果是本着做事的出发点,才有可能大家集思广益,逐步的丰满和完善这套计划。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极少有项目能做到先彻底调研规划好,制定详细的计划,再严格执行。更多的项目实施,都是边计划边执行边总结边优化,也就是典型的PDCA。所以如果本着务实做事的态度,可能一开始对很多概念的理解会有疑问,没关系,先尝试做起来,然后阶段性的总结优化就好——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各个环节的良好沟通。

 ————————————————————————————————————————

    遇到不同纬度的质疑,如何面对?

    如果你是一个项目负责人,当你提交的项目计划被其他人各种挑剔的时候,建议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保持开放的心态。

    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善意恶意是推诿扯淡还是较真钻牛角尖,既然提出了问题,就是对方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给出的疏漏之处,所以当成专家给的问题,先接受,然后看自己的这套流程规范,体系理论,操作指导等等,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明确对方的目的。

    可能你的方案会波及到其他领域和人事,那么对方到底是正向的质疑,还是负面的质疑,需要区分清楚。面向正向的质疑,你解释清楚或完善方案之后,对方可能就会接受。面对负向的质疑,你解释清楚或完善方案之后,对方还会孜孜不倦的提出很多明显跑题的事儿,或者一味胡搅蛮缠你根本解释不清楚……

    第三:重点突破。

    找到有决定权的人,重点说服。

    第四:做好重来几次的准备。

    凡是涉及到此类项目的建立或优化,一次性通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整理好各方各种建议,有针对性的把自己的计划进行完善和修改,很多时候,评审讨论的过程,就是多方慢慢的讨价还价,针对某件事情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所以做到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要急希望于速战速决。

    第五:睁开眼看看自己的公司。

    如果明显有人在各种事情上都是提出一堆的抱怨,而毫无有效的建议行动的话,这种人毫无疑问是尸位素餐者,那么就抓紧时间重新审视一下这家公司。是不是风气就是这样的,还是有非常好的方法政策能让每个岗位上的人输出自己的价值。从而再决定自己的项目是否运作,或者干脆换加公司。

————————————————————————————————————————————

    项目定下来了,从哪里入手,如何判断?

    如果你是审批一个项目或方案的人,那么基于常规,如何判断是从战略高端入手,还是从细节开始实施呢?

    比如提高软件开发过程质量,从战略入手,由老总带头提出开发过程质量的严肃性,赏善罚恶,责令开发团队必须按照XX流程进行代码评审和提交,建立过程数据分析体系,动态呈现过程质量等等,配合各种宣传手段、采购各种服务器和软件、加强行政和绩效管理等等,势如破竹畅快淋漓的去搞。从细节入手,目前我们有哪些实际的问题?根据20/80法则,先搞定哪三个问题,就能提高很大的效率,好的,现在小范围内把这三个问题搞定,制定临时的约定、规范或流程。然后我们再去搞定哪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问题后,是不是一些解决方案有矛盾的地方,再重新梳理一次……通过一次次的PDCA,我们慢慢的把过程质量提高上来。

    听起来都不错,那么实际执行起来,应该选择哪一套呢?

    有一种简易的选择方法,仅仅供大家分享。

    1、如果方案的制定者是外脑(挖来的职业经理人、行业专家、咨询公司等等),建议从战略高度入手。

    因为可能这套业务体系,外脑已经在很多公司都推行过。对自己公司是新的需要调整的东西,对外脑来说可能就是一个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去做阑尾炎手术,可能自己非常谨慎和担心,但是对医生来说,就是每天N个小手术的一例而已——甚至可能安排菜鸟医生上手术台练手。

    而且请外脑本身的成本较高,所以务必要先把这套战略高度的流程体系、各种规范制度吸收进来,哪怕暂时公司用不到,也要先借此机会把业内的一些主流做法学习借鉴到——每一套使之有效的体系,肯定是无数的经验教训慢慢完善起来的,那么当自己的公司拓展到相关的领域时,可以及时借鉴一下成行的解决方案。

    2、如果方案的制定者是内脑(公司自己培养的土生土长的管理者、新的探索和尝试,没有行业经验时),建议从细节执行入手。

    没有办法借鉴成行的理论,或者内部管理人员第一次尝试,原来没有相关经验。那么上来就要求出具一套完整的体系,涉及到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绩效考核、流程规范、指导手册、checklist、各种准入准出检查——一是拿不出来,二是即使拿出来,也是拍脑袋的事儿,肯定无法落地。

    所以这种时候,就需要聚焦于细节,先把几个问题搞定,然后总结优化,刷新计划在搞定。

    当然,无论是从战略入手,还是从细节入手,在实际执行时,都不宜一开始铺的太大。先选择试点,然后小范围推行一段时间,形成阶段性的项目经验、总结报告,再进行评估,是及时修订、废除或者大范围推广。

   

    制度流程方法的改进,用实际的利益和效果来驱动。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下怎么向农民推广新种子的方法:

    1.一开始双方互不信任,没有合作基础。官方有一个新的作物种子要推广。

    2.肯定不能下行政命令,XX镇自XX年起,必须全部种植XX种子——这样对农民来说,不是自愿行为,如果不巧赶上自然灾害,很容易就把坏的结果归结到XX种子本身。而且每个农民对自己田地的打理也不一样,可能勤快的人真的增产了,非常懒的人没有增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怎么样,行政开路的非自愿强制,很容易导致各种反弹。

    3.所以正常的方法,要选试点。先谈一些胆子大,接受新鲜事高的人,然后签订合同,如果达不到结果,有关部门进行补贴损失,把可能的坏的结果责任说清楚,去掉创新者的后顾之忧。

    4.在试点工程中,zf派专家进行指导和过程跟控,把试点打造成亮点。

    5.拿到试点工程的成绩,和老的种子进行对比,让创新者获得较好的收入。

    6.依赖口碑,扩大试点范围。

    7.几个轮次之后,让大家都看到新种子的成果,有利益驱动,未使用新种子的农民,自然会调动主动性,播种新的种子。

    8.官方再次推广一个新的作物,又是老的规范。

    9.当官方连续成果推广多个作物后,双方有一定的诚信,官方再推广新作物,可能大家直接就播种的范围会大一些。

    选取试点,取得成绩,用利益驱动大部分群体跟上,这种方式是最平稳的方式,适用于长期管理的模式,针对企业来说,可能周期太长。

    比如上个例子中,让一个镇的农民全部自愿使用XX种子,可能需要三四年。而在公司中,很少有人能做一个政策制度,慢慢的潜移默化,在两三年之后再取得成绩,更少有老板能容忍这种事情,请个一个专家,做了一套方案,收获和验证结果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所以在公司企业,更多的是强行推广,这种方式可能是各级管理者的无奈之举。

    所以在公司企业做试点,务必要充分沟通和论证,选取主动性较高的,并且有足够代表性的团队(比如软件行业选择行政做试点,就有些发错力),明确风险并适度的免责,在一定的周期内快速的把试点工作收干净。

    同时,选取试点,小范围推广,并仔细验证结果,更是公司制度规范强行推广之前必须要做的环节。未经仔细论证,就匆匆而推行的大规模变革,这种模式更多的是管理者的自私,为了自己的职位或业绩,把整个公司陷入一种革新的危机之中。大致的风险可能有:

    一、存在失败的风险;

    二、存在团队沟通上的分歧;

    三、是可能会变成为了政绩而堆砌的虚假成绩

    四、损害团队的凝集力,部分人员变成袖手旁观你楼起楼塌的看客。

    换个角度,即是是非常牛的空降兵高管,也需要通过一两个试点项目,来换取boss的更多信任,同时也让自己充分的理解公司的各种显性隐性规则,方便自己后续大展身手。

    所以试验局,实际上并不是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项目管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敬请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叁石而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