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创作的长篇小说《德语课》,经中、德双语精通的顾士渊、吴裕康合作翻译,23日由上海文汇出版社推出中文新版。
  伦茨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尔和格拉斯齐名,他们被公认为当代德语文学三大家。《德语课》在1968年出版,这部对过去战争反思并昭示出德意志民族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小说使伦茨一举成名,成为战后德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作品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这一真实事件。小说以传统的叙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长期被作为"德意志品质"来宣扬的"忠于职守"的思想,激发人们对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思。这不仅在当代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由于其所含的哲理具全球性而享誉世界。《德语课》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并进入德国中学课堂,真正成了"德语课"读物。
  1926年3月17日出生的西格弗里德·伦茨在法西斯统治下度过童年时代,1943年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纳粹军队溃败时逃往丹麦。战后,他入海德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1951年起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汉堡。
  伦茨主要作品有小说《空中之鹰》、《与影子的决斗》、《激流中的人》、《面包和运动》、《灯船》、《满城风雨》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2种文字,获得多种奖项。
  今年是作家伦茨八十大寿,德国著名的甘思客出版集团旗下的赫夫曼·坎普出版社推出新版《德语课》,上海文汇出版社获得授权独家出版新版中文译本。
  《德语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时即非常轰动。作家余华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我记得当时这部书震撼了我,在一个孩子天真的叙述里,我的阅读却在经历着惊心动魄。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我一直没有将它归还给学校图书馆。……当时的出版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绝大多数的书都是只有一版,买到就买到了,买不到就永远没有了。……我一直将它留在身边,直到毕业时必须将所借图书归还,否则就按书价的三倍罚款。我当然选择了罚款,我说书丢了。我将它带回了浙江,后来我定居北京时,又把它带回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