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国家鼓励企业调结构、转型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是先进制造。先进制造,单是机器设备等硬件先进是不行的,更需要企业打造软实力,向管理要效益。一个业务,如果“我来管管看”,那会怎样? 说说业务中的怪现象,谈谈业务中难问题,看看哪些因素受到人的影响? 延展整理在先进制造研究中的点点滴滴,从一线出发,一线视角,由点及面,通过谈具体现象,分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言行,探讨改善建议方案,分享企业运营、业务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形成一个“我来管管看”系列文章以馈读者。 本文为“我来管管看”--先进制造研究系列专题文章之一,文中提到的类似问题,您在企业是否也遇到?您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样的呢?

博主推荐延展咨询资深顾问何宇卓文章

在装备制造型企业,每年、每季度、每月都会统计所有生产项目的报产产值。那么,产品报产是否就意味着该产品已实际完成生产了呢?事实上,大多数情况是一件产品虽已报产,但对应的产品并没有实际完工。驱动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产值的平衡。装备制造业行业也有销售旺季与销售淡季之分,生产订单也因此时多时少。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很多企业不希望生产报表数据忽高忽低,于是常常人为调整产品的完成时间。虽然产品投产时会把产品的要求完工时间纳入生产计划编制的考虑因素,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很难完全按计划完成生产。为了控制每季度、每月的报产产值不至于过高或过低,往往会把将要完工或者本身计划完工实际无法完工的产品进行报产处理,以达到平衡报表的作用。

第二,工人的愿望。国内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一线工人工资都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或称‘考核工资’、‘奖金’)”的方式核算,比如主力工种,如焊工、钳工等。其中“基本工资”部分是固定的,而“绩效工资”往往和每个月报产的产品产值有关。如果一个月内有多台不同时期投产的产品同时完工,那么这个月就会拿到一笔丰厚的绩效工资,甚至可能超过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于是还要被动缴纳一笔数额不小的个税。而下个月的报产产值可能就变得很低,导致下个月获得的绩效工资可能趋近于零,那么最终的月收入变得很低,甚至只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显然,对于工人来说,如果平均分摊两个月的工资,就可以避免因收入过高而缴纳大笔的个人所得税,同时生活开销也可以安排得更有条理。于是,平衡工人每月可能获得的收入,也是驱动企业生产部门调整产品报产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生产的实际需求。到底怎样才算生产完工?是产品的生产环节全部结束,还是产品的质量检验已经合格?又或者产品已经出厂发往客户现场?每个企业对于完工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有时也会按照实际需求适当调整。例如,某企业通常把检验合格的产品作为完工的产品,但当碰到生产周期紧张、人员紧缺,检验环节都有可能被压缩或跳过的情况下,那么,完成所有生产环节的产品就是可以报产的产品。这种情况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或者非标制造企业时常发生。另外,还有因为客户要求不同造成完工条件不一致的情况,比如A客户要求将产品发到现场,合同上也约定以产品实际到达现场的日期为最终交期,而B客户提出来工厂提货,合同约定以提货日期为最终交期,显然两者同样约定了完工日期,但完工约束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会影响产品报产的定义与具体时间。

产品报产不一定就意味着实际产品已经完工,因为报产产值已经变成了一种平衡手段,需要满足企业方方面面的需求,总体上与实际生产状况大致统一,但又不乏人为操作的痕迹,可以作为评价企业生产管理现状的一个参考值。

文章来源:http://www.extans.com/view_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