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建网络时,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不同。

有线网络,用户只需要使用跳线将电脑连接到信息插座即可访问网络;

无线网络由于没有线缆的限制,遵循同一标准(802.11a/b/g/n)的无线设备使用的是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设备怎么知道自己位于哪个网络中呢?我们经常这样使用笔记本电脑:在家里要使用家庭无线网络,在公司要使用公司的无线网络,那么笔记本电脑是如何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无线网络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线网络规定了一个最小元件: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 – BSS,有些地方翻译为基本服务集合或基本服务单元)。

基本服务集(BSS)由一组相互通信的无线设备组成。

802.11无线网络定义了两种模式:独立(independent)模式和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模式。独立模式的缩写为IBSS大写字母I表示independent

http://simon.blog.51cto.com/80/97504中有详细解释ad hoc的意思。

1、独立(independent)模式 - IBSS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独立模式(independent BSS - IBSS)中,电脑之间的通信是直接进行的,不再需要其他设备。最小的独立模式只需要两台电脑就可以了。

独立模式(IBSS)通常用于临时性的短期网络或小型网络,如临时会议、几个人临时传输一些数据、小型办公室中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而部署的无线网络……,所以独立模式(IBSS)又称为临时或特殊(ad hoc)网络。

独立模式(IBS)的缺点是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受限于无线网卡的功率(一般情况下无线网卡的功率较小,即信号的传输距离较短,影响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2、基础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

基础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虽然这个单词第一个字母也是i,但不能简写成IBSS了,否则会与独立模式相混淆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独立模式(independent BSS - IBSS)中,电脑之间的通信是直接进行的,不再需要其他设备。最小的独立模式只需要两台电脑就可以了。

独立模式(IBSS)通常用于临时性的短期网络或小型网络,如临时会议、几个人临时传输一些数据、小型办公室中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而部署的无线网络……,所以独立模式(IBSS)又称为临时或特殊(ad hoc)网络。

独立模式(IBS)的缺点是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受限于无线网卡的功率(一般情况下无线网卡的功率较小,即信号的传输距离较短,影响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2、基础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

基础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虽然这个单词第一个字母也是i,但不能简写成IBSS了,否则会与独立模式相混淆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基础结构模式使用了无线访问点(AP)。电脑之间的通信都要经过无线访问点,例如,上图中A要向B发送数据,A先将数据发送给无线访问点,无线访问点再将数据转发给B

比较一下独立模式(IBSS)与基础结构模式中电脑之间的通信,我们可以发现基础结构模式中电脑之间的通信比较烦琐,但这种传输方式有两个好处:

1)由于使用了无线AP,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变大,而且进行通信的电脑不再需要知道附近有哪些电脑(还是上面的例子,在独立模式中,A必须知道有BB也必须知道有A),AB之间才能相互通信;在基础结构模式中,A只需要知道无线APB也只需要知道无线APAB之间就能通信),简化了操作

2)无线访问点能够检测到进入节能状态的电脑,并为进入节能状态的电脑缓存数据。例如,笔记本电脑在使用电池时,平时可以将无线网卡关闭,只有当需要从无线访问点接收和向无线AP发送数据时才打开无线网卡

基础结构模式中,可以有多个无线访问点,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范围。

在基础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中,电脑必须与无线AP且只能与一个无线AP关联起来才能获取网络服务。

             基础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是最常见的无线网络。

有线网络由于受到接入层设备端口、线缆、信息插座的限制,使用跳线将电脑连接到信息插座,就能访问网络中的资源。

由于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没有线缆的限制,而且使用同一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使用的频段也是相同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多个无线网络怎样互相区分呢?(比如位于不同楼层几个公司建立的自己的无线网络如何区分开呢?)

所以802.11标准规定:为了标识同一区域中的基本服务集(BSS)(不论是独立基本服务集(IBSS)还是基础结构基本服务集),每个基本服务集都被分配了一个基本服务集标识(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cation – BSSID)。BSSID是一个48位二进制数,用于区分不同的基本服务集。

对于独立基本服务集(IBSS)来说,当电脑初始化后没有扫描到可以加入的网络时,电脑独自生成一个BSSID46位随机二进制数,并将Universal/Local位设置为1Individual/Group位设置为0,以避免与正式分配的MAC地址重复)并等待其他电脑的加入,这样当此区域中后续的电脑初始化后就能找到由此BSSID标识的独立基本服务集(IBSS),并加入。

对于基础结构基本服务集(infrastructure)来说,BSSID是无线访问点(AP)中无线网卡的MAC地址。

扩展服务集

基本服务集(BSS)能够覆盖小型办公室和家庭,即覆盖的范围有限。为了创建更大覆盖范围和复杂的无线网络,使用分布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将基本服务集连接起来(如同使用主干将几个小型有线局域网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大型网络),这种互联网络(呵呵,看清楚了,不是互联网)称为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 – ESS)。

 

组成扩展服务集(ESS)的基本服务集(BSS)(1)可以重叠,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漫游;也可以是分离的。

出现了一个问题:

扩展服务集(ESS)中位于不同基本服务集(BSS)中的电脑要进行通信(如上图中的AB),它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位于一个网络中呢?

此时需要另一个标识符了 服务集标识符(Service Set Identifier - SSID)。

服务集标识符(SSID)又称为网络名,SSID是一个可由网络管理员配置的0-32个字符的字符串。

网络管理员在每个基础结构服务集的无线访问点(AP)上配置此网络的名称(SSID)。

当多个基础结构服务集通过分布系统连接成扩展服务集(ESS)时,每个基础结构服务集的SSID必须是相同的,所以也可以说此SSID是此扩展服务集(ESS)的SSID

要点:(1SSID是一个字符串,这样便于网络管理员进行配置和用户识别(类似于IP地址和域名);(2)对于一个扩展服务集(ESS)来说,每个成员基础结构服务集与扩展服务集(ESS)的SSID是相同的,但每个成员基础结构服务集的BSSID是不同的;(3)在设计扩展服务集(ESS)时,考虑好ESSSSID,然后在配置时将ESS中的每个基础结构服务集的SSID指定为此SSID

我在IEEE 802.11标准文档中没有发现关于IBSSIDESSID的名称,有谁知道这两个名称是怎么来的,请不吝指教,先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