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了长安城,总有些未舍之意。念一曲元人张可久的散曲,“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一声嗟叹中,总让人有离了汉唐两京的心思。

 

往南去也,向南总有一处故地让我牵肠挂肚。一提到金陵,人们总会忆起一派的香艳,而我更愿意思念更早的“金陵”。《秣陵集》中跋语有云,“山水之美,莫如钱塘;花月之娱,厥惟吴苑。两美必合兼之者,其惟秣陵”。跋语中的秣陵,即是南京城的“金陵”之古称,南京古有建康、建业、零陵之称,似乎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才将城邑称之金陵或白下,“武德七年,以延陵、句容复隶扬州,……九年,废都督,更金陵为白下”。

 

遥想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言道,“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后孙吴立国,遂以之为都。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处天然屏障之内。东晋南朝沿以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县,城区范围扩为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中心为宫城,又称台城。北面有白石垒,乃是白下之名的由来,辖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胜,守卫坚固,遂为六朝政治中心。即所谓“建康形胜,八姓所都,市井山林,俱堪证古”。《隋书·地理志》则称建康城,“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与长安洛阳的巍巍两京相比,金陵永远带着一处香艳的标签,然而香艳也得香艳的自有风骨。不带感情色彩地说,南京的艳名多半是源于其治下的景观,这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多元交融,文人墨客仕女名媛,游冶吟哦之余,自然会摇曳生姿许多。在艳声中,藏着故国剩江山的沉痛。于是,南京是一个我想去却不敢轻易去的地方。尽管近来交游过从的师友出自南京的也有不少,然而只是从他们身上感受一种沉郁之气。这种无言之伤欲说休。我虽未曾杖履金陵,但有友人相赠的《金陵文脉》纪录片影碟,也算是卧游江山了。泪眼婆娑中,望一眼旧山河。淮河之名,是源于秦始皇凿渎以泄王气的说法。《秣陵集》亦说,“《舆地志》、《丹阳记》诸书,皆言秦始皇用望气者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导淮水入江,是为秦淮之始”。如此形胜之地虽让始皇穷兵黩武乱凿一气,却还剩有秦淮四艳的艳声素心。柳河东有陈寅恪史家巨笔,名声大噪,自不必说了,剩下的一个个也不是商女,吴梅村一首《悼董小宛》的诗做得不差,“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这些艳名流传的裙钗们不亚男儿,算是真豪杰,像《桃花扇》的传主李香君胆识过人,《板桥杂记》记其梗概,“香年十三,亦侠而慧,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梦》皆能妙其音节,尤工琵琶。与雪苑侯朝宗善,阉人阮大铖,欲纳交于朝宗,香力谏止,不与通。朝宗去后,有故开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辞曰:‘妾不敢负侯公子也。’卒不往”。有着“祸水”恶名的陈圆圆更具风骨,据载,陈归吴三桂后,辗转×××,然在吴三桂进爵云南王之后,却独居别院,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念佛。吴三桂反,兵败之时,陈圆圆亦自沉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美人有节,藩王无义。吴梅村《圆圆曲》早已有所翻案,“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而吴三桂呢,只落得一首谢四新的诗,“李陵心事旧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离秦何必又忘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