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网站事件流,介绍关于JavaScript 的事件流

e75cbb38008f22c470c19605d0ca3e43.png免费学习推荐:js视频教程

关于 JavaScript 的事件流前言

正文

甚麼是事件?

甚麼是事件流?

事件冒泡 vs 事件捕獲

DOM事件分級

DOM0 事件

DOM2 事件

結語

前言

再看這篇前,建議各位可以先去看看 關於 JavaScript 事件循環,當然對於已經了解的人們就不用啦!這篇要討論的是 js 的事件流。

正文

都知道, 當我們在網頁上做進行某些類型的操作,例如點擊,滑動等等,都會觸發一些相應的事件。也知道,整個網頁的構成其實會被瀏覽器解析成一棵 DOM 樹。而當一個節點產生一個事件時,該事件會在該節點與根結點之間按一定順序傳播,而這個傳播路徑上經過的所有結點都會接收到該事件,這一整個過程就稱為DOM事件流。

甚麼是事件?

js 與 html 之間的交互其實就是通過「事件」實現的。舉凡用戶對網頁的點擊,選定,滑動等等,在 js 的世界中全部都是事件。

而對於事件,當事件發生就要有響應,在 js 中,所謂的響應就是監聽器。就像觀察者模式一樣,事件就是我們的 subject,而當事件發生時,就要通知對應該事件(subject)的所有監聽器(listener)去執行相對的響應。

甚麼是事件流?

事件流描述的就是從頁面中接收事件的順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IE 的事件冒泡

Netscape 的事件捕獲

事件冒泡 vs 事件捕獲

IE 提出的事件流模型是事件冒泡的,就是從下到上,從目標觸發的元素逐級向上傳播,一直到 document 對象。

faebcb513077e470e3b6c22f7795e588.png

Netscape 提出的事件流模型則是事件捕獲的,與事件冒泡相反,是從上到下的,即從 document 對象逐級向下傳播到目標對象。

f74e3efe131f8299443d59cab490e8d8.png

以上是 DOM0 標準下的事件流機制。後來 ECMAScript 在 DOM2 中對事件流做了進一步的規範。在 DOM2 中,一個事件所包含的事件流分為以下 3 個階段:事件捕獲階段(capture)

目標階段(target)

事件冒泡階段(bubble)

5abf71a50a54406d37b2e6542caadf5b.png

DOM事件分級

DOM節點有了事件發生,當然就需要做相應的處裡,而 DOM 事件又分為 4 個等級,如下:

760dd61b7d797a0af4fc565bacf517b8.png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 DOM0/DOM2,所以下面著重介紹。

DOM0 事件

DOM0 級事件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第一種是內聯模型,就是直接將函數名作為 html 標籤中事件屬性的屬性值。如下:// js code// eventDOM.jsfunction btnClick() {

console.log('Hello World')}

eventDOM demo

但是內聯模型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它違反了 W3C 對內容(html)和行為(js)分離的要求。所以有了第二種,就是腳本模型(動態綁定模型)。具體作法是通過 js 腳本選定特定 DOM 節點,然後對該節點添加事件屬性以及屬性值。如下:// js code// eventDOM.jsle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let bt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World')}btn.onclick = btnClick

eventDOM demo

點擊會出現 Hello World,沒問題。但腳本模型一樣有缺點,基於上面的 html 代碼,添加一點 js,如下:// js code// eventDOM.jsle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let bt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World')}let btnClick2 =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World again')}btn.onclick = btnClick

btn.onclick = btnClick2

我們發現,現在點擊只會出現 Hello World again。所以腳本模型只允許一個節點添加一次同類型事件,後面的會覆蓋前面的。

最後讓我們再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eventDOM demo

btn3

btn2

btn1

// js code// eventDOM.jslet btn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1')let btn2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2')let btn3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3')btn1.o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1')}btn2.o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2')}btn3.o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3')}

2945457d665216bb3afb21ea1e5b4e76.png

當我們點擊 btn3 時,輸出如下:

637afbd2a600820e69f468085546cc1b.png

符合預期,但如果我們點擊 btn1 的話呢?輸出如下:

0f5c62a5acc411caed3e372fa97ba8f1.png

這就有點奇怪了,明明我們為 btn1 只添加了一個監聽器阿,為什麼連同 btn2,btn3 的一起加上去了的感覺?原因就是因為,雖然 DOM0 有 IE 提出的事件冒泡以及 Netscape 提出的事件捕獲兩種模型,但其實 DOM0 只支持事件冒泡。所以,點擊 btn1 的事件流如下:

8ab4ede21cdd0825961b54df1b4068b0.png

也就是事件流也經過了 btn2,btn3,所以才會觸發他們的事件處理。但是顯然,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DOM2 事件

進一步規範後,有了 DOM2級的事件處理程序。其中定義了兩個方法:addEventListener() 添加事件監聽器

removeEventListener() 移除事件監聽器

這兩個函數均有三個參數如下表:參數類型描述eventString監聽的事件名稱,比如’click’。注意這邊都不需要"on"

callbackfunction觸發事件所要執行的回調函數

useCaptureBoolean(default:false)事件是否在捕獲階段進行處理

DOM2 中就可以對同一個節點綁定兩個以上的同類型事件監聽器了,看看下面例子:

eventDOM demo

// js code// eventDOM.jsle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function hello() {

console.log("Hello World")}function helloAgain() {

console.log("Hello World again")}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hello, false)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helloAgain, false)

輸出如下:

a7c3792afc32c75c2e5e6e43807b73eb.png

解決了 DOM0 只能綁定一個同類型事件監聽器的缺點啦!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綁定同樣的監聽器兩次以上,仍然只會觸發一次。

再回到上面三個 p 的那個例子進行改寫如下:

eventDOM demo

btn3

btn2

btn1

// js code// eventDOM.jslet btn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1')let btn2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2')let btn3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3')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nsole.log('1')}, tru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nsole.log('2')}, tru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nsole.log('3')}, true)

注意,這邊我們把 addEventListener 的第三個參數設為 true,也就是事件會在捕獲階段觸發。點擊 btn1 輸出如下:

d2d3c671040ca81ad4ab274acf1eed56.png

看到順序與 DOM0 的順序反過來了。首先最外層(btn3)的節點先被觸發了,而因為第三個參數被設為 true,事件會在捕獲階段就被處理,所以輸出才會是 3,2,1。如果都是 false,就會是 1,2,3。

可見 DOM2 的事件處理機制有了更彈性的操作空間。我們也可以在不同階段綁定事件監聽器,看看下面例子:// js code// eventDOM.js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capture')}, true)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bubble')}, fals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capture')}, tru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bubble')}, fals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capture')}, tru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bubble')}, false)

點擊 btn1 輸出如下:

ffe9fa48b3ee6cd83252a7884518ef7b.png

改變一下順序,如下:// js code// eventDOM.js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bubble')}, false)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capture')}, tru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bubble')}, fals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capture')}, tru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bubble')}, fals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capture')}, true)

點擊 btn1 輸出如下:

6053cc515fa38006461914cd9d9277d4.png

注意 btn1 的輸出。雖然捕獲階段先發生了,但是因為 btn1 本身就是目標節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總結出規律:在目標元素上不區分冒泡還是捕獲,是根據腳本中的順序來執行。

有時候,我們希望對於某節點,不要再經過冒泡階段了,DOM2 也提供了相應函數,stopPropagation。// js code// eventDOM.js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capture')}, true)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bubble')}, fals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e) {

e.stopPropagation()

console.log('btn2 capture')}, tru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bubble')}, fals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capture')}, tru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bubble')}, false)

點擊 btn1 輸出如下:

8fc6dee3fed3cd36c10ea8634cd61c7b.png

可以看到,因為我們在 btn2 的捕獲階段就阻止了 btn2 的冒泡階段,所以 btn2 在捕獲後就不再繼續執行下去,確保不會冒泡,事件流如下:

a15ffed415c41307e20f22c78a9950d1.png

加強一下前面提到的知識點,如果是在 btn1 阻止冒泡,會變成怎樣呢?// js code// eventDOM.js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e) {

e.stopPropagation()

console.log('btn1 capture')}, true)btn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1 bubble')}, fals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capture')}, true)btn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2 bubble')}, fals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capture')}, true)btn3.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btn3 bubble')}, false)

點擊 btn1 輸出如下:

836d328545b28a6578a0f0613cea348c.png

雖然我們對 btn1 阻止了冒泡,但是為什麼還是輸出了 btn bubble呢?原因就是前面提到了,目標節點不區分 捕獲/冒泡 階段,但是後面也就不會繼續冒泡了,算是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可以稍微留意下。

結語

本篇大致介紹了 js 的事件流的各種模型以及階段上的工作任務,個人認為應該還算詳細。雖然個人感覺好像對編程本身沒有太明顯的幫助,但是還是算是 js 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學習下也沒甚麼不好。若內容有誤,還歡迎指點!相关免费学习推荐:javascript(视频)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