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是什么电荷,分子中电荷变化种种 - 量子化学 - 小木虫 - 学术 科研 互动社区...

分子中电荷变化种种

noavatar.png

作者 zhou2009

来源: 小木虫 4100

82

+关注

分子中电荷变化种种

Zhou2009

一、说在前面:

对大量的应用者来说,学了、算了、用了量化,日益繁杂、玄而又玄的量化计算,从宏观来看在作什么呢?

其实,量化计算,是在作当一些原子组成化学体系(分子)时,对于一个给定的原子核空间排布,如何安排电子使这个体系能量最低。

DFT自然是这样,它开宗明义就是电子密度的泛函,在算电子密度,认为化学体系的所有性质都与体系的电子密度分布有关,也即通过化学体系的电子密度可以计算该体系的一切性质。DFT的初始电子密度来自体系的初始电子波函数,最终体系能量最低的结果表达也仍然可以回到电子波函数。总之是在安排电子。

RHF虽然在反复自洽计算化学体系的电子波函数并求得能量,但这波函数可以通过Ψ*Ψ=ρ成为电子密度,产生电子在原子核空间密度分布,选定、确定能量最低时对应的波函数。也是在安排电子。

Ψ*Ψ=ρ天才地沟通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Ψ是波,ρ是粒子。

对于化学体系,Ψ是实函数,即Ψ^2=ρ。在gaussian或multiwfn算Ψ的cube时,一个格点一个离散的Ψ值,将Ψ平方,就得到ρ的值了,所有的Ψ平方,就得到ρ的cube了。

通过Ψ,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组成分子时电子作为波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波的相位起主要作用。波发生作用之后形成的ρ,是在原子核空间排布的电子密度分布,也是DFT所说的电子密度。

ρ是几率密度,它是某格点处单位体积中电子出现的量,它乘以某格点处的一个微体积元dv,就是在这个微体积元中找到电子的几率ρdv。将空间各个微元的几率加和∫ρdv,就是电子数,或说电荷数,它归一或归N。

在cube中ρ的值已经离散化了,如果只将空间的某一个圈定的空域的几率加和起来,就是这一圈定的空域的电荷量。Sobereva说将在Multiwfn的3.0版可以对这种圈定的空域作电荷量的计算,即盆积分(basin integral)。

上面重温这些基本概念,是想强调电子密度ρ乃至波函数Ψ,都是对于一个给定空间排布的原子核如何安排电子。可见Ψ不是为了使体系能量最低而选取的抽象数学函数,而是在严格、精细地安排电子,而且用电子密度ρ表达能量最低时电子在空间的分布,以此来接近真实地反映、描述客观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分析分子中电荷变化种种细节,对圈定的空域作电荷量计算才是有意义的。

电子密度ρ以及由它算出的电荷,其细节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当然由于采用方法的水平、基组的大小,ρ及电荷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确水平是有差别的。正是因为ρ及电荷计算的合理、精确,才能得到合理、精确的能量和Ψ!

以耦合簇为代表的多种量子化学方法,精确地考虑、计算了电子相关,不仅采用大型的基组,尽可能宽广地、精细地提供由原子到分子电子密度变化所需要的基函数空间(足够的极化和足够的弥散),而且更进一步开放了所有的轨道能级,使变化的电子可以在更高的轨道以小分数占据,给电子密度变化以更高的能级空间,以充分表达形成分子过程中引起的体系电子密度变化。

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把这种电子密度ρ(以及电荷)分布的具体数值作为一种物理量测定出来,量化计算的输出结果中,电子密度ρ(以及电荷)与Ψ(MO)一样,仍是一个真实可信可用的原生态、最基本数据。

现在电荷数据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人们进一步从电荷布居加工计算电荷的方法不当引起的。本来ρ是一个给定原子核空间排布的电子分布,硬是按经验习惯把它们划归各个原子就出问题了,如经典的Mulliken atomic charges,以前曾发帖讨论过它的种种失误。

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任何由原子到分子的化学变化、乃至准化学变化,都必定会引起体系的电子密度ρ和波函数Ψ的变化。反过来说,没有脱离ρ和Ψ的化学变化、准化学变化,ρ和Ψ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准化学变化的全部!

这里说的由原子到分子的化学变化,指所有形式的化学成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配位键、氢键,乃至范德华作用等),准化学变化指原子的电子云球发生碰撞而变形,此后或发生化学变化、或弹开恢复为独立的自由原子。

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对惰性气体双原子准分子作量子化学计算、作出电子密度差Δρ之后,认为从Δρ的变化看到了ρ的精细变化信息、看到了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具体图景。Ρ和Ψ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准化学变化的全部,此外没有什么变化是一种范德华作用、是一种化学作用。

我在前帖“关于电子密度差种种”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3043547)中曾就各种类型的电子密度差Δρ作了一个罗列,不同的Δρ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应用。

然而,我们还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一下这Δρ之中密度净变化的种种情形,以便深入研究Δρ变化的各种特点。

从作Δρ的经验来看,Δρ的电子密度净变化,可以举以前算过的例子罗列如下:

其一,电荷由四周向成键原子之间收缩转移。

其二,电荷从某处转移到另一处。

其三,电子由一个原子向另一个原子的空轨道处配位。

其四,氢键。

一个复杂的分子总是兼有这样一些最基本、基元的情形。

有时,将电子密度差之净变化,通俗说成是电荷净变化了。

通常凭直觉,对分子中电荷从A原子转移到B原子,会想当然地认为A原子既然失去了电荷,它的电子密度ρ必定会变小,其实,从Δρ揭示的情况看,并不是这样简单!

本帖将通过Δρ的展示,分析分子中ρ的变化细节,并分析这样变化的原因。

本帖用Gaussian09计算,用Multiwfn 2.5进行数据处理,用Gaussview 5作图。当电荷和能量数值不标出单位时是a.u.。

二、电荷由四周向成键原子之间收缩转移

这种情况,以H2为例作电子密度差Δρ最适合,它是H2分子与两个自由H原子电子密度差。因为这里只形成了共价键,而没有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

在分子中形成共价键、有共价键成分的所有情形,都可以看到这种基元图形。

计算用几种方法和基组都算了,如HF/6-311++G**与CCSD/aug-cc-pVTZ density,二者在电子密度差Δρ的图形上基本一致,图1来自后者。

将在Multiwfn得到的Δρ的cub文件进入Gaussview作图时,不能选择做等值面图,因为这样看见的只是一个负值的外壳,内部变化看不见。而要选择做截面等值线。

7e07685507e4003ee29a9496d44af0e5.png

图 1

d3bb511cc2a7da942837d01a4670ef64.png

图 2

图1等值线的起始值取±0.0004。紫色为正,是电子密度增加区域,增加电荷量记为+0.25038;青兰色为负,是电子密度减少区域,减少电荷量记为-0.25027。

图1这样一个图形告诉我们什么呢?如何解读这个图形呢?

第一,电荷由四周向成键原子之间收缩转移了。

由于中间部位的电子受两个原子核共同吸引,这里的电子密度显著增加了,而周边密度,特别是健轴方向的两边更加显著地减少了,电荷中移了。这是共价键、有共价成分键的共同特征,在分子中具有普遍意义。

当然这种健轴上的密度增加,也是两个H的球形的电子云融合成一个椭圆球,需要填平二球之间的电子云不吻合、比较稀缺的部分,成为统一的椭圆球整体形成的。

第二,值得深入观察的是,既然电子往中间浓集了,电荷中移了,健的外围必定电子要显著减少,图1正展现了这样的情景。但是它又不像图2那样表现为纯粹的二H电子减少电子往中间聚集。图2是用HF/STO-3G计算的,等值线的起始值也取±0.0004。

比较图1、图2,虽然都体现了电荷中移,但是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图1,H处于电子浓集增加区,图2,H处于电子稀散减少区。

图2表明,由于电子往健中间浓集中移,而基组STO-3G只是一个单纯的1S轨道,它只能反映H上的电子纯粹的净减少。

而图1表明,电子往健中间浓集中移引起H处电子减少,使得H处剩余电子因电子减少而受到核的吸引力有所增强,H处剩余电子会收缩,电子密度反而增加,所以H处于电子浓集增加区,与健中间的电子增加融为一体。

图1所用的大基组,足以用来反映H的外围电子减少、向健中间聚集,而剩余电子又向核收缩、浓集这样的完整信息。

这在分子中具有普遍意义,即当一个原子因各种原因失去部分电子时,剩余电子所受到的吸引力会增强,从而使得剩余电子向核收缩、电子密度提高。

第三,在H2分子中,虽然二H之间没有电荷转移,但电子却向健中间聚集发生了中移,二H处电荷总共减少了0.250,每个H减少的电荷为0.125。电荷中移使H原子仍然失去部分电子,电子对核屏蔽减弱,使得电负性升高,能级降低。

我们通常一谈到原子、分子片之间成键,自然而然地就将新成键的能级,往下画一个比成键双方能级低得多的能级,而不是二者的平均。这就是电子中移,导致双方失去部分电子,能级降低的结果。

现在,我们不仅从计算得到了能级下降的数据,而且通过Δρ图真切地看到了电子中移、电子缺失,使原子成键后形成的能级大大下降的实体形象、具体的物理机制。

本来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图1这样展示的电子云空间分布变化的详细图景,但是经典的Mulliken atomic charges,即净电荷,却将中间电荷平分给二H,使H的净电荷为0,太粗简了,反而抹去了丰富的信息。

第四,MO图和ρ图,是用来描写MO和ρ客观存在的具体形象的,它可以说是MO和ρ存在的某种近乎真实的写照。粗略地说它俩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Δρ呢?图1呢?

我们打个比方:兄比弟大3岁,这个3岁之差,就像是Δρ,它是一个差值,它当然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兄、弟都是真实存在着实体,但是并没有什么“3岁”这个实体、对应物存在,也即并没有Δρ的实体、对应物真实地在那里存在,Δρ只是一种两种客观存在实体的差值、科学抽象,图形也只是这科学抽象的形象展示而已,不能认为它就是实体的形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见以前的帖子:《关于电子密度差Δρ》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653436

三、分子中电荷从某处转移到另一处的情形:

这种情况,可以HF分子为例作电子密度差Δρ。这里在形成了共价键的基础上,同时有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

采用HF/6-311++G**计算的结果。各MO一目了然。

对于这个分子,没有采用HF分子与自由H、F原子作电子密度差。因为HF分子成σ键的轨道只是分子的第3个MO,其它都只是没有参加成键的F的内层和孤对电子轨道。

66cdd74661d6924d2d291e915dd0601d.png

图 3

于是只用HF的MO3轨道的电子密度,减去自由F原子的那个单电子轨道(也是MO3)电子密度和自由H原子轨道电子密度,作电子密度差Δρ图,见图3。等值线的起始值取±0.0004。增加电荷量记为+0.5722;减少电荷量记为-0.5680。

对于成键来说,基组是为了均恒不同原子能级或电负性的差距、弥合AO的波形的不吻合,以便融合成平滑、完整、均恒、统一的MO,应对键间电子向键轴的聚集、收缩。

基组不只是计算需要的一组数学表达式,当它们分配了系数、也即安排了电子,它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广义杂化的空间。AO或MO,是具有能级值或说是电负性的,它是电子的载体、存在空间。

从图3看,在H和F之间也有明显的电子中移,这与H2分子的情形完全一样,它同样会造成H和F的电子因中移而有所缺失,这从中移的电子增值两边同样有月形的减少可以看出来。只要成键,这种电子中移而使成键双方缺失电子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形成剩余电子向核收缩,电子密度提高,能级降低。

从图3还可以看到,H缺失了大量的电子,导致剩余电子收缩、电负性升高;F增加了大量的电子,导致电负性降低,直至二者电负性相等、均恒。从图3的Δρ,对各部分不同性质的电荷进行分布加和,推算H向F的电荷转移量为0.3644。

有趣的是,通常说sp杂化,想当然地认为会用增大的一瓣去成键以增大重叠能力。但在HF中,MO3的基组中s、p却是反位相地杂化,即F以缩小的一瓣去成键,而用增大的一瓣去装转移过来的过多电子,这转移电子妥善安排在离键远的外面集结,以减少电子之间的排斥。电子排斥使得电子尽可能安排得彼此远离一些,这也是分子电子结构的普遍规律。

四、电子由一个原子向另一个原子的空轨道处配位

在以前计算过的甲基咪唑(简记为NN)与镁卟吩(简记为MN)的作用中,咪唑上N上孤对电子向Mg配位可以作为一例。采用b97d/6-31+g(d) 计算的结果。

详见《关于镁-卟吩的量化计算及图形解析》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2934808&fpage=2

这里是用MNNN与MN、NN的全电子密度作的Δρ。看自由的NN与自由的MN生成MNNN后,电子密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重点是用局部特写看咪唑上N的孤对电子向Mg配位,图4是等值面图,等值面取值0.001,图5是相应的截面等值线图,等值线起始值0.0004。

图4、图5清晰地展示了NN向Mg的方向提供了电荷,即N∶孤对电子向Mg配位。

本来,在这里N∶孤对电子指向Mg,而Mg朝向N处则是个空间,而且由于Mg与MN上的4N相连成键,Mg因电负性小,电荷偏向4N(及其后的环),Mg朝向N∶处形成一个低能级的空间,可以接受N∶的配位。

b5fc3ae3e94f6a516e235c36fa47e3c8.png

图 4

4803a1464841e9b48d53b0709029b13a.png

图 5

在MN-NN的计算中,N∶孤对电子向Mg配位,N∶要延伸到Mg朝向N的低能的空间,它除了由N∶形成一个基组来表达这种孤对电子延伸外,也给Mg分配了一个基组来实现对这孤对电子延伸的承接。现在要让N∶→Mg形成配位,要抹平这两个基组的交界,于是我们看到N∶、Mg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密度增值区,反映了这种配位键也是共价性质的。

N∶孤对电子,本来是一个P型轨道,经过大量基组的组合、杂化、校正,朝向Mg的一瓣大大发展、延伸了,电子密度也随之增加了。背向Mg的一瓣大大缩减、收缩了,电子密度也随之减少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向着N∶的Mg周边也减少了密度呢?这里本没有电荷是虚位以待的呀?还说N∶延伸过来了?可以认为,MN的大π共轭环上的4N,它们的π共轭的一端是头对头地朝向N∶的,这连成一体的π共轭实际上是有点弥漫在Mg的那个低能的空间的,是有点遮蔽着Mg的。N∶向Mg毕竟是孤对电子延伸,这会给这弥漫遮蔽过来的π共轭4N电子以排斥力,可以看到此图Mg的周边电子密度都减小了,受到强的排斥。

全电子密度的MNNN与MN、NN之差,突出地表现了配位时孤对电子发生的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微澜。而变化不大的刚性骨架电子密度被基本抵消了。

28c8434ddea6480edbefa9472a7eb403.png

图 6

35eaa499b2e5b659d8d4304bc2296298.png

图 7

五、氢键

以前计算过的二聚水(H2O)2可以为例。详见《从量子化学图形解读CH2O电子结构》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861971

对(H2O)2和两个自由H2O分别进行了计算,使用gaussian 09量子化学程序,采用HF/ 6-311++G**基组。

从二聚水的优化结构图看,是水-1的O原子lp(孤对电子)作为电子给体,水-2的HO作为电子受体,形成氢键。

这里,需要从MO谈起。计算出的二聚水有十个MO,MO9正是一个水的O原子lp延伸成为了氢键轨道。这个MO9可以作图如图6。等值面取0.02。铁红、深绿代表MO不同的相位。

可以对氢键二聚水生成前,水-1的O原子的lp即HOMO,与水-2的LUMO进行比较,因为正是这个HOMO的电子要有一点给于LUMO。

作为水-1的lp的HOMO,它的相位自然是典型的P型轨道,有正负对称的两瓣。

水-2的LUMO怎样形成一个与lp对称性相同的轨道而起作用呢?

从LUMO的基组看,这时是H-O中的原子各出一个S型轨道,O是5S,H是4S,且一正一负,构成一个相位与P型轨道相同的LUMO,从而实现HOMO与LUMO的给于,实现电子lp少量转移,降低能量,形成氢键。

然而,自由水-1的lp即HOMO能级为-0.51095,而水-2的LUMO能级为0.04366,怎么能说电子流向低处呢?

要知道,虽然这个LUMO称为空轨道,但它的能级值,却是设想占有一个电子时计算出的能级值,由于它是一个反键轨道,如果真占有电子是会拉开H-O键的。

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想像:H-O作为一个σ键,能级是很低的,其上电子紧缩,它周边的静电势是高的,LUMO在真没有电子时是紧贴在σ键外围空间的,也是低的,比水-1的lp即HOMO能级还低。当HOMO流出电子能级降低,LUMO得到电子能级升高,直至达到能级均恒,融合成统一的MO。能级的高低,是驱动电子流动的动力,直到能级均恒,或说电负性均恒。

仔细观察MO9(图6),虽然这左右两边在对称性上是相符的,可是却发现在氢键上的O……H原子之间的相位却是相反的,即转移电子并不在原子之间聚集,而是在O……H原子之间有节面,即不构成共价键的性质,仅是静电引力性质的,这与历来认为氢键是静电引力相符。从另外作的一些lp电子这类转移看,如在甲醛CH2O中O的lp电子反馈到CH2上,相位也是相反的。

这说明lp电子保留着它不参与成键的“孤对”、非键电子的本性。只是转移到低处降低了能量而已。

二聚水的Δρ,应是MO9的ρ与自由水-1的lp的ρ之差。见图7。等值面取值0.006。紫色代表电荷增加的区域,果绿代表电荷减少的区域。

这个图简单明了地展示了电子的转移情况,就是水-1的lp的电子净减少了,电子跑到水-2的H—O那一边了,这里是电子净增加,原先是空的,这反映了氢键的根本内容。

这种电子转移,仍然保留着它作为p型轨道的形象,只是现在是电子,没有了波函数的相位了。

从量化计算结果来看,把氢键看作是O……H—O要比仅看作是O……H更符合客观事实。

六、考虑电子相关与否的比较

可以用HF/aug-cc-pVTZ计算一个H2的Δρ,见图8,等值线起始值0.0004。来与CCSD/aug-cc-pVTZ density作比较,它们的基组是一样的,只是后者考虑了电子相关。

比较图8和图1,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些微的差别用肉眼看不出来。

这时,可用图8的健长,用CCSD/aug-cc-pVTZ density也算一个H2的Δρ,用HF方法计算的Δρ减去CCSD计算的Δρ,看差别,见图9,等值线起始值0.0001。

e2376fe0269ef05b0567aa1984004d83.png

图 8

b14ebc0e6bc5a98e12b5b0beccc12103.png

图 9

HF算的Δρ中移了电荷约0.250,CCSD算的Δρ也中移了电荷约0.250,二者是相当的。

图9与图8对照可以看到,图9的H处于电子减少核心区,表明图9只是反映二者电荷中移的电荷变化有所不同,它展示了考虑电子相关与否的差别

在图9,HF的Δρ比CCSD的Δρ,电子更往中间浓集中移了,二者相差电荷为±0.01333。这说明,在HF的Δρ中,中间电子密度安排得偏高。

HF算的H2总能量为-1.133056, CCSD算的总能量为-1.172587(为了比较取的HF法相同键长,尚不是CCSD算的优化键长),而H2总能量实验值为-1.174。可见由于没有考虑电子相关,HF将键中间的电子密度安排得偏高,以至电子排斥偏高,使得体系总能量也偏高。

还可以用HF算H2的wfn,在Multiwfn中与CCSD算H2的wfn相减,求得二者的Δρ,相同的量都相消了,Δρ结果只是在核间排布电子的密度上有差别,这样得到的Δρ与图9没有丝毫差别!

当然,分子涉及的电子种类多起来时,有原子间电荷转移时,这种通过图形比较变得复杂,不像H2的图像这么单纯,需要细心推敲解析。

2012/12/31[Last edited by zhou2009 on 2013-4-20 at 08:01]

分享至:

更多

今日热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