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TCP服务器开发完整指南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TCP是确保可靠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协议。本文将指导你如何使用C++创建一个TCP服务器,涵盖socket API的使用和TCP服务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服务器初始化到数据交换,我们将逐一介绍实现TCP服务器所必需的核心步骤,并探讨并发处理策略,如多线程和异步I/O模型。 TCP.zip_C++ TCP服务_TCP服务器_tcp  服务器_tcp server_服务器程序

1. TCP协议概述

在构建可靠的网络通信应用时,TCP(传输控制协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它在发送数据前,会先建立连接,确保数据包准确无误地送达目的地。

1.1 TCP的核心特性

TCP提供了一种全双工的服务,即数据可以双向传输,同时保证数据传输的顺序性和可靠性。它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应答机制确保数据包的顺序正确,还利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技术防止网络过载或拥塞。

1.2 TCP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为了建立连接,TCP采用了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机制,确保双方均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能力。而关闭连接时,则需要四次挥手(Four-way Handshake)过程,确保双方都能结束通信。

1.3 TCP协议的应用场景

由于其可靠性和面向连接的特性,TCP常用于需要确保数据完整性的场景,如文件传输、邮件发送和远程登录。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使其成为Web浏览和即时通讯的基础。

2. C++网络编程基础

C++网络编程是构建复杂网络应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操作系统底层的知识,以及网络协议栈的实现细节。本章将带您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理解C++中网络编程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操作。

2.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

2.1.1 网络协议与网络通信模型

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的基础,它定义了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众多的网络协议中,TCP/IP协议是目前互联网使用最为广泛的协议族。TCP/IP协议实际上是一个协议栈,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协议。在应用层,有HTTP、FTP等协议;在网络层,有IP协议;在传输层,有TCP和UDP协议。每一个协议都负责处理网络通信的不同方面。

网络通信模型描述了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传递的,其中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模型,它将通信过程分为7个层次,而TCP/IP模型则将通信过程简化为4个层次。在网络编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传输层和应用层。

2.1.2 C++网络编程环境搭建

在C++中进行网络编程,通常需要使用socket库,它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编程接口。在Unix/Linux系统上,这通常意味着需要使用POSIX socket API,而在Windows上,会使用Winsock API。

为了搭建C++网络编程环境,首先需要一个支持C++的开发环境,如GCC或Visual Studio。接着,要确保操作系统已经安装了相关的库和头文件。在Unix/Linux上,这些通常已经预装;在Windows上,需要安装Windows SDK。

安装开发环境和必要的库文件之后,还需要配置项目文件,确保编译器能找到所有需要的头文件和库。然后,就可以开始编写代码,创建第一个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2.2 C++中socket编程接口简介

2.2.1 socket接口的使用方法

Socket接口是进行网络通信的基础API。在C++中,创建一个socket,可以通过调用socket()函数完成。这个函数需要指定地址族(例如AF_INET对应IPv4),socket类型(SOCK_STREAM对应TCP,SOCK_DGRAM对应UDP),以及协议(一般为0,让系统自动选择)。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fd < 0) {
    // 错误处理代码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TCP类型的socket。创建socket之后,通常需要进行配置,如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设置socket选项等,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连接、监听、发送和接收操作。

2.2.2 常见socket函数的深入解析

socket API中,除了socket()函数外,还有其他一些关键函数,如bind()、listen()、accept()、connect()、send()、recv()等。这些函数分别对应网络通信中的不同操作。

例如,bind()函数用于绑定socket到一个IP地址和端口上: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12345);
inet_pton(AF_INET, "***.*.*.*", &server_addr.sin_addr);

if (bind(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0) {
    // 错误处理代码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bind()函数将socket绑定到本地的 . . . 地址和端口12345上。inet_pton()用于将字符串形式的IP地址转换为网络字节序的二进制形式。

之后,可以调用listen()函数开始监听指定端口的连接请求:

if (listen(sockfd, 128) < 0) {
    // 错误处理代码
}

这里,listen()函数中的第二个参数指定了请求队列的大小,即系统允许的最大等待连接数。

通过这些基础的socket函数,开发者可以构建出稳定的TCP服务器和客户端,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函数的使用,以及如何在C++中优化和实现它们。

3. TCP服务器的核心组成部分

3.1 服务器初始化

3.1.1 创建socket

在TCP服务器的设计中,初始化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后续的连接管理、数据传输等操作奠定了基础。初始化的第一步通常是创建一个socket,socket作为网络通信的基石,在TCP/IP模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创建socket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代码实现。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 创建socket
int server_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erver_fd < 0) {
    perror("socket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在这段代码中, socket 函数负责创建一个新的socket文件描述符。其中,参数 AF_INET 表示使用IPv4地址族; SOCK_STREAM 指明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第三个参数为0表示使用默认协议。

3.1.2 配置socket选项

创建socket之后,通常需要对其进行配置以满足特定的需求。配置socket选项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调整行为。

// 设置socket选项,允许socket重用地址和端口
int opt = 1;
if (setsockopt(server_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opt, sizeof(opt)) < 0) {
    perror("setsockopt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在这段代码中,通过调用 setsockopt 函数,我们设置了 SO_REUSEADDR 选项,这个选项允许服务器在端口被占用后立即重启并绑定相同的端口。在某些情况下,如服务重启或快速故障转移时,这一选项是很有用的。

在初始化阶段,服务器准备好了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为后续的监听、接受连接等操作打下了基础。初始化是确保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关键,合理的配置能够提高服务器的可靠性和性能。

3.2 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

3.2.1 IP地址和端口的作用

一旦socket创建并配置好,TCP服务器需要将自己的网络服务绑定到一个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上。这是为了让客户端能够准确地找到并连接到服务器。

// 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12345);

if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0) {
    perror("bi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代码中定义了一个 sockaddr_in 结构体变量 server_addr ,指定了网络地址族为IPv4 ( AF_INET ),将IP地址设置为 INADDR_ANY (监听所有网络接口),端口号为12345,并将其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 htons )。然后使用 bind 函数将socket与地址绑定。

3.2.2 绑定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处理

在绑定IP地址和端口时,可能会遇到多种错误情况,例如指定的端口被其他进程占用,或者绑定的IP地址不是本机上的有效地址等。错误处理对于确保服务器稳定运行非常关键。

if (errno == EADDRINUSE) {
    fprintf(stderr, "Port is already in use.\n");
} else {
    perror("bi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在上面的代码片段中,通过检查 errno 变量,我们可以识别错误类型并输出相应的错误信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它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问题。

3.3 监听连接请求

3.3.1 listen函数的使用和原理

一旦服务器绑定了IP地址和端口,它就可以开始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了。服务器通过调用 listen 函数进入监听状态。

// 监听连接请求
if (listen(server_fd, SOMAXCONN) < 0) {
    perror("liste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listen 函数使得服务器socket进入被动监听模式。 SOMAXCONN 参数指定内核为此socket排队的最大连接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listen 让服务器进入监听模式,但它本身并不接收连接。接收连接的任务由 accept 函数完成。

3.3.2 如何处理请求队列溢出的情况

当服务器收到大量的连接请求时,可能会遇到请求队列溢出的问题。为了处理这种情况,服务器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队列长度。

#define MAX_PENDING_CONNECTIONS 10

// 将SOMAXCONN替换为具体的队列长度
if (listen(server_fd, MAX_PENDING_CONNECTIONS) < 0) {
    perror("liste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在此示例中, MAX_PENDING_CONNECTIONS 定义了队列的最大容量。如果队列满了,服务器将不再接受新的连接请求,直到队列中有空间为止。这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服务器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

3.4 接受客户端连接

3.4.1 accept函数的工作机制

一旦有客户端尝试连接服务器,服务器便可以通过 accept 函数接受连接请求。

// 接受客户端连接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socklen_t client_addr_len = sizeof(client_addr);
int client_fd = accept(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addr_len);
if (client_fd < 0) {
    perror("accept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accept 函数阻塞直到一个新的连接到来。它返回一个新的socket文件描述符,该描述符专用于与该客户端通信。这个新的socket是与原始监听socket不同的,它提供了与客户端进行双向通信的通道。

3.4.2 连接接受的效率问题探讨

虽然 accept 函数的行为通常与操作系统的网络栈性能相关,但在设计高效服务器时,需要考虑如何优化 accept 的效率。

// 优化示例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socklen_t client_addr_len = sizeof(client_addr);
int client_fd = accept4(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addr_len, SOCK_NONBLOCK | SOCK_CLOEXEC);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使用 accept4 函数(如果可用),我们指定了 SOCK_NONBLOCK SOCK_CLOEXEC 标志。这意味着新的socket将不会阻塞I/O操作,并且在执行 exec 系列函数时会自动关闭。这可以减少错误情况下的资源泄露风险,从而提高效率。

3.5 数据接收与发送

3.5.1 I/O操作的基本方式

在服务器与客户端建立连接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数据的接收和发送。TCP服务器通常使用阻塞I/O,即 read write 函数进行数据传输。

#define BUFFER_SIZE 1024

char buffer[BUFFER_SIZE];
int bytes_read = read(client_fd, buffer, BUFFER_SIZE);
if (bytes_read < 0) {
    perror("read failed");
    close(client_fd);
    exit(EXIT_FAILURE);
}

// 发送数据给客户端
if (write(client_fd, buffer, bytes_read) < 0) {
    perror("write failed");
    close(client_fd);
    exit(EXIT_FAILURE);
}

在这段代码中,服务器通过 read 函数从客户端接收数据,并存储在缓冲区中。之后,服务器可能会处理这些数据(例如解析命令、执行请求等),最后通过 write 函数将结果发送回客户端。虽然这种I/O方式简单,但在高并发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服务器性能问题。

3.5.2 建立稳定的数据传输流程

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数据传输流程,服务器必须确保它能够有效地处理错误情况,并且能够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中保持同步。

graph LR
    A[开始连接] --> B[等待请求]
    B --> C[接受连接]
    C --> D[接收数据]
    D --> E{数据是否接收完毕}
    E -- 是 --> F[处理数据]
    E -- 否 --> D
    F --> G[发送响应]
    G --> H[等待下一个请求]

在这个流程图中,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请求-响应周期。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错误处理部分。例如,如果在接收或发送数据时发生错误,服务器应该适当地处理这种情况,并且可以记录错误信息、通知客户端或清理资源。

3.6 连接关闭操作

3.6.1 关闭连接的时机选择

当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完成之后,就需要关闭连接。关闭连接的时机对于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 关闭客户端连接
close(client_fd);

关闭连接的时机一般由应用逻辑决定,例如,在HTTP协议中,通常客户端发送完请求后,服务器处理完毕就会关闭连接。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长连接的应用场景,服务器可能会选择延迟关闭连接以复用socket,从而提高效率。

3.6.2 善后处理与资源回收

在连接关闭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善后处理来确保资源得到正确的回收。

// 关闭监听socket
close(server_fd);

善后处理不仅包括关闭socket,还应包括清理与该socket相关的其他资源,比如数据结构、线程等。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资源泄露,确保服务器的长期稳定运行。

在本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TCP服务器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初始化到监听、接受连接、数据传输,以及最终的连接关闭。每一步都对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深入分析,开发者可以更好地优化自己的网络服务,从而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4. 使用socket API创建TCP服务器

4.1 socket API在TCP服务器中的应用

在构建TCP服务器时,socket API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一系列函数,用于网络通信的各个阶段,包括连接的建立、数据的传输以及连接的关闭。本节将详细探讨socket API的调用顺序、逻辑关系以及在编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和处理方法。

4.1.1 socket API调用顺序和逻辑关系

创建一个TCP服务器的第一步是调用 socket() 函数,用于创建一个新的socket对象。接下来,使用 bind() 函数将该socket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绑定。成功绑定后,服务器将调用 listen() 函数来监听连接请求。一旦有客户端发起连接,服务器将使用 accept() 函数接受该连接。

在数据传输阶段,服务器使用 send() recv() 函数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后,当通信结束时,调用 close() 函数来关闭连接。这一系列API的调用顺序和逻辑关系构成了TCP服务器的基础。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int server_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创建socket
    // ...其他初始化代码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绑定IP和端口

    listen(server_fd, 10); // 开始监听连接请求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socklen_t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int client_fd = accept(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len); // 接受连接

    // 数据交换
    char buffer[1024];
    recv(client_fd, buffer, sizeof(buffer), 0); // 接收数据
    send(client_fd, buffer, strlen(buffer), 0); // 发送数据

    close(client_fd); // 关闭连接
    close(server_fd); // 关闭socket
    return 0;
}

4.1.2 API调用过程中的异常捕获与处理

在使用socket API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系统级的错误,例如网络中断、地址绑定失败等。在编写服务器代码时,应当对这些潜在的异常进行捕获和处理,以保证服务器的健壮性。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cerrno>

// 在bind()调用后检查错误
int result =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if (result < 0) {
    std::cerr << "bind failed, error: " << strerror(errno) << std::endl;
    // 处理错误情况,可能包括打印错误日志、重试等
}

// 在accept()调用后检查错误
int client_fd = accept(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len);
if (client_fd < 0) {
    std::cerr << "accept failed, error: " << strerror(errno) << std::endl;
    // 处理错误情况,例如等待一段时间后重试或者关闭服务器
}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 errno 来获取系统定义的错误码,并通过 strerror() 函数将错误码转换为易于理解的错误信息。正确的错误处理机制不仅能够提供错误诊断信息,还能够在异常情况下保证程序的稳定运行。

4.2 服务器代码示例与分析

4.2.1 编写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如何使用socket API来创建TCP服务器,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示例代码。该服务器能够接收客户端的连接,并将接收到的消息原样返回给客户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int server_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创建socket

    // 填充服务器地址信息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9090);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绑定IP和端口

    listen(server_fd, 10); // 开始监听连接请求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socklen_t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int client_fd = accept(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len); // 接受连接

    char buffer[1024];
    ssize_t recved = recv(client_fd, buffer, sizeof(buffer), 0); // 接收数据

    if (recved > 0) {
        send(client_fd, buffer, recved, 0); // 发送数据
    }

    close(client_fd); // 关闭连接
    close(server_fd); // 关闭socket
    return 0;
}

4.2.2 代码结构优化与性能考量

上面的简单TCP服务器代码虽然实现了基本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性能瓶颈。为了优化性能,可以考虑使用多线程或异步I/O模型来处理并发连接。同时,为了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可以将代码分解为多个函数,每个函数专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 以下伪代码展示了如何将功能分解成函数

// 创建socket和初始化
void init_server_socket(int& server_fd);

// 绑定地址和监听
void setup_server_address(int server_fd, int& port);

// 接受客户端连接
int accept_client_connection(int server_fd);

// 处理单个客户端连接
void handle_client_connection(int client_fd);

// 主函数
int main() {
    int server_fd = -1;
    init_server_socket(server_fd);
    setup_server_address(server_fd);
    while (true) {
        int client_fd = accept_client_connection(server_fd);
        if (client_fd >= 0) {
            handle_client_connection(client_fd);
        }
    }
    close(server_fd);
    return 0;
}

在代码中,使用循环来接受多个连接,并且每个连接都在单独的函数中处理。这为后续的扩展提供了灵活性,例如,可以轻松地加入线程池或者事件循环来提升服务器处理并发连接的能力。针对性能的优化通常会涉及到更深入的系统编程知识和对网络I/O模型的理解。在处理大量并发连接时,选择合适的并发模型是提升服务器性能的关键。

在第五章,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并发连接处理,包括多线程模型和异步I/O模型如epoll和IOCP的实现和选择。

5. 并发连接处理

在构建高性能的TCP服务器时,一个核心的挑战是有效地处理并发连接。服务器必须能够同时与多个客户端进行交互,而不会因为处理一个新的连接而阻塞或降低对现有连接的响应速度。本章将深入探讨在C++中处理并发连接的几种常用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

5.1 多线程模型

多线程模型是一种直观的并发处理方式,它在TCP服务器中广泛应用于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

5.1.1 多线程在TCP服务器中的作用与实现

线程是操作系统能够进行运算调度的最小单位,它被包含在进程之中,是进程中的实际运作单位。在TCP服务器中,每当接受到一个新的客户端连接时,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专门处理该连接的I/O操作,从而实现并发处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线程创建示例代码:

#include <pthread.h>

void* handle_client(void* arg) {
    // 该线程的业务逻辑代码
    return nullptr;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_id;
    // 创建线程,执行handle_client函数
    pthread_create(&thread_id, nullptr, handle_client, nullptr);
    // 等待线程结束
    pthread_join(thread_id, nullptr);
}

5.1.2 线程同步机制及应用

当多个线程共享数据或资源时,需要进行线程同步,以避免竞态条件或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常见的同步机制包括互斥锁(mutexes)、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s)、读写锁(read-write locks)等。

下面是一个使用互斥锁进行线程同步的示例代码:

#include <pthread.h>

pthread_mutex_t lock;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pthread_mutex_lock(&lock);
    // 临界区代码,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进入
    pthread_mutex_unlock(&lock);
    return nullptr;
}

int main() {
    pthread_mutex_init(&lock, nullptr);
    // 启动线程
    pthread_t threads[5];
    for (int i = 0; i < 5; ++i) {
        pthread_create(&threads[i], nullptr, thread_function, nullptr);
    }
    // 等待线程结束
    for (int i = 0; i < 5; ++i) {
        pthread_join(threads[i], nullptr);
    }
    pthread_mutex_destroy(&lock);
}

5.2 异步I/O模型(如epoll和IOCP)

异步I/O模型提供了另一种处理并发连接的方法,它允许服务器在等待I/O操作完成时继续处理其他任务,而不是阻塞等待。

5.2.1 异步I/O模型的优势分析

异步I/O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显著提高服务器的吞吐量,特别是在处理大量并发连接时。这种方法减少了线程数量,降低了上下文切换的成本,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5.2.2 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

选择合适的异步I/O模型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操作系统的支持。例如,在Linux上,可以使用epoll模型来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而在Windows上,则可以使用IOCP(I/O Completion Ports)。

下面是一个使用epoll进行异步I/O处理的简化示例代码:

#include <sys/epoll.h>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int main() {
    int epfd = epoll_create(10);
    // 添加文件描述符到epoll实例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listening_socket, ...);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10];
    // 等待事件发生
    int nfds = epoll_wait(epfd, events, 10, -1);
    // 处理事件
}

5.3 并发模型的选择与实践

在实际项目中,服务器开发者需要根据业务需求、服务器负载、性能要求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并发模型。

5.3.1 不同并发模型对比分析

多线程模型简单易懂,但是会增加内存消耗和上下文切换的成本。异步I/O模型则在资源利用方面表现更佳,但可能会在编程模型上引入更高的复杂性。

5.3.2 实际项目中模型的适用场景和选择

对于I/O密集型应用,推荐使用异步I/O模型以提高性能。而对于CPU密集型应用,则多线程模型可能更为合适,因为这种情况下I/O操作不会成为瓶颈。

结论: 在选择并发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应用的特点,并进行必要的性能测试,以确定最适合当前项目需求的并发处理方式。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TCP是确保可靠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协议。本文将指导你如何使用C++创建一个TCP服务器,涵盖socket API的使用和TCP服务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服务器初始化到数据交换,我们将逐一介绍实现TCP服务器所必需的核心步骤,并探讨并发处理策略,如多线程和异步I/O模型。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