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内核驱动稍后加载,Linux内核驱动加载顺序 system.map

【问题】

背光驱动初始化先于LCD驱动初始化,导致LCD驱动初始化时出现闪屏的现象。

【解决过程】

1 mach-xxx.c中platform devices列表如下

/* platform devices */

static struct platform_device *athena_evt_platform_devices[] __initdata = {

//&xxx_led_device,

&xxx_rtc_device,

&xxx_uart0_device,

&xxx_uart1_device,

&xxx_uart2_device,

&xxx_uart3_device,

&xxx_nand_device,

&xxx_i2c_device,

&xxx_lcd_device,

&xxxpwm_backlight_device,

...

};

LCD(xxx_lcd_device)设备先于PWM(xxxpwm_backlight_device)设备。

可见驱动的初始化顺序并不是和这个表定义的顺序始终保持一致的。(记得PM操作 - resume/suspend的顺序

是和这个表的顺序保持一致的)

2 怀疑和编译顺序有关

Z:\kernel\drivers\video\Makefile:背光驱动(backlight/)的编译限于LCD驱动(xxxfb.o)的编译

obj-$(CONFIG_VT)             += console/

obj-$(CONFIG_LOGO)                     += logo/

obj-y                                  += backlight/ display/

...

obj-$(CONFIG_FB_xxx)                   += xxxfb.o ak_logo.o

obj-$(CONFIG_FB_AK88)                  += ak88-fb/

这样编译生成的System.map中的顺序为:

906 c001f540 t __initcall_pwm_backlight_init6

907 c001f544 t __initcall_display_class_init6

908 c001f548 t __initcall_xxxfb_init6

Makefile更改为:

obj-$(CONFIG_VT)             += console/

obj-$(CONFIG_LOGO)                     += logo/

obj-y                                  += display/

...

obj-$(CONFIG_FB_xxx)                   += xxxfb.o ak_logo.o

obj-$(CONFIG_FB_AK88)                  += ak88-fb/

obj-y                                  += backlight/

这样编译生成的System.map中的顺序为:

905 c001f53c t __initcall_display_class_init6

906 c001f540 t __initcall_xxxfb_init6

907 c001f544 t __initcall_genericbl_init6

908 c001f548 t __initcall_pwm_backlight_init6

加载运行:

xxxpwm_backlight_device的probe就会在xxx_lcd_device的probe之后执行,即LCD初始化先于PWM的初始化。

【结论】

同一级别的初始化是和编译顺序有关的,并不是和设备列表一致。

调整驱动加载顺序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级别的初始化。

例如:

subsys_initcall()

module_init()

late_initcall()

...

Linux内核为不同驱动的加载顺序对应不同的优先级,定义了一些宏:

include\linux\init.h

#define pur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0",fn,1)

#define cor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1",fn,1)

#define cor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1s",fn,1s)

#define postcor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2",fn,2)

#define postcor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2s",fn,2s)

#define arch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3",fn,3)

#define arch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3s",fn,3s)

#define subsys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4",fn,4)

#define subsys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4s",fn,4s)

#define fs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5",fn,5)

#define fs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5s",fn,5s)

#define rootfs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rootfs",fn,rootfs)

#define devic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6",fn,6)

#define devic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6s",fn,6s)

#define lat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7",fn,7)

#define lat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7s",fn,7s)

#define __initcall(fn) device_initcall(fn)

把自己的驱动的函数名用这些宏去定义之后,

就会对应不同的加载时候的优先级。

其中,我们写驱动中所用到的module_init对应的是

#define module_init(x) __initcall(x);

#define __initcall(fn) device_initcall(fn)

所以,驱动对应的加载的优先级为6

在上面的不同的优先级中,

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

同一等级的优先级的驱动,加载顺序是链接过程决定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去手动设置谁先谁后。

不同等级的驱动加载的顺序是先优先级高,后优先级低,这是可以确定的。

所以,像我们之前在驱动中用:

module_init(i2c_dev_init);

module_init(as352x_afe_init);

module_init(as352x_afe_i2c_init);

module_init(enc28j60_init);

所以,大家都是同一个优先级去初始化,

最后这些驱动加载的顺序,可以查看在根目录下,

生成的system.map:

/****************************************************************************************************************************************************************/

研究mx53开发板上sgtl5000的音频驱动时,发现有sgtl5000_i2c_driver和

imx_3stack_sgtl5000_audio_driver两个驱动,前面的驱动总是在前面执行,

但是好像二者都是用的module_init,那么是什么地方决定了它的执行顺序呢?

找到makefile内容如下:

snd-soc-core-objs := soc-core.o soc-dapm.o soc-jack.o soc-cache.o soc-utils.o

obj-$(CONFIG_SND_SOC)+= snd-soc-core.o

obj-$(CONFIG_SND_SOC)+= codecs/

obj-$(CONFIG_SND_SOC)+= fsl/

obj-$(CONFIG_SND_SOC)   += imx/

obj-$(CONFIG_SND_SOC)+= mxs/

sgtl5000_i2c_driver驱动是在codecs目录下,imx_3stack_sgtl5000_audio_driver

是在imx目录下,难道与编译顺序有关?

调整makefile中的顺序后,再编译运行,果然,二者的执行顺序变过来了。

看来如果使用同一级别的初始化,执行顺序与编译顺序有关。

System.map 用于存放内核符号表信息。符号表是所有符号和其对应地址的一个列表,随着每次内核的编译,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对应的System.map文件,当内核运行出错时,通过System.map中的符号表解析,就可以查到一个地址值对应的变量名,或反之。

System.map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它是你当前运行的内核的System.map的链接。

内核符号表是怎么创建的呢? System.map是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对于本文中的例子,编译内核时,System.map创建在/usr/src/linux-2.4/System.map。像下面这样:

nm /boot/vmlinux-2.4.7-10 > System.map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然后复制到/boot:

cp /usr/src/linux/System.map /boot/System.map-2.4.7-10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当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