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教育c语言课程,诚恳呼吁多给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机会

好不容易成为一名教育学博士,不敢说付出了多少,只能说自己是幸运的,同时还算经历过、看过一些事,也反思过、想过一些问题。就业后,自己接连写出一些回顾自己学习历程的文字(见文末链接),诚然有与人分享的意义,但是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在这些推送中,我也得以梳理和更深地反思了自己的一些成败得失。也给了自己放下包袱,再次轻装上阵的机会。时下,人们似乎都在关注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我相信,未来会是美好的,而关注未来的一种方式,或许就是多与未来的构建者——当下的年轻人——做一些对话。

应该说,我在读研、读博前后,曾请教过、受惠于很多人、很多方面,不能一一列举。同时,我也没有间断过与想读博的研究生同学交流(尤其是我读博之后至今)。其中一大部分是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归拢起来,其实特别想说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诚恳地呼吁能多给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机会;第二个是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如何才能更好地获得这些机会。(本文题目字数有限,只体现了第一个方面。)需要补充的是,出国攻读的事我没有经验,以下都针对在国内的攻读。

a4c26d1e5885305701be709a3d33442f.png

一、多给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攻读教育学博士的理由

学术这件事,当然体现着不同学派与学者的个性与倾向,尤其是到博士培养层次了,所以更加没有理由听别人(尤其是我这样一个小年轻)指手画脚。我只从自己的所见所感谈一些浅见。

我指的“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指的是当下各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等)三年制学术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生和专业型的“学科教学”类的硕士研究生。

多给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攻读教育学博士的理由有哪些呢?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当下学科教育类硕士生已占整体教育学硕士招生的大部分比重

学科教育类的硕士招生人数每年应该已经远超过了整个教育学类硕士数量的半数。姑且不论每人的读博意向,单从概率角度而言,学科教育类研究生中具有学术潜力的人数应该是很不少的。这个“矿藏”需要开发。再往大了说,在学科教育类研究生中招收博士生,或许也是我国教育学术事业在当前发展的责任与机遇。

(二)各学科教育领域本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招生机会极少

众所周知,在全国也有一些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招生机会,例如专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等。但是比之一般教育学领域每年的博士招生机会,则是非常少的,无论是绝对数量上还是比例上。(当然这有不同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每年各学科教育类硕士生数量的巨大,更显得“僧多粥少”。

(三)招收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攻读一般领域教育学博士可能的优势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还限定于国内的教育学领域,可供学科教育类研究生选择的方向就是一般教育学一级科学下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史等二级学科。

当然,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与本科即为教育学出身的研究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恰由此,学科教育出身的学生能带来更加多元的知识背景和结构,或许能从某些方面有助于他的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学术的发展。

招收一些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读博,或许能够将一般领域教育学的学术营养带进各个学科教育研究的领域中去。我感觉各个学科教育领域其实都非常缺乏一般教育学意义的思考,而这些是挺重要的。我联想到,当年顾明远先生和林崇德先生都招了一批学科教育背景的博士,从而将诸多的学术观点、风格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成就。这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四)招收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攻读一般领域教育学博士的就业优势

如果招收学科教育研究生攻读一般领域的教育学博士,(在能够按期毕业的前提下)他们应该会在就业上有更多的机会和选项。据我有限的观察,目前各高校招聘学科教育方向博士的岗位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并且不乏一些比较好的高校,因为总体上每年毕业各学科教育方向的博士都很少。我还认为,经历过比较扎实的一般教育学博士学术训练,这些学生毕业时候或许也可以在就业时实现学科教育方向与一般教育学方向“两条腿走路”。

(五)多给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一些体谅

既然呼吁机会,就不应再廉价地找理由。但是不得不说,一般而言,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哪怕再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学科教育出身的研究生首先要在本科阶段把自己本学科的“学科”学好,硕士阶段还要将本学科的“学科教育”搞得足够明白……这些工作无疑都要占用与花费时间和精力,或许还会面临“跨学科”时特殊的困难。

据我了解,基础文理学科本科期间的学习强度就极大。且不说物理学烧脑,近代物理实验复杂,文史学科要读的书不把床都堆满都不算毕业……并且我个人体会,要把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育搞得足够明白,要花的功夫、要解决的难题也一点不少,可能更多。所以,与本科即学习教育学出身的学生相比,我感到真的要多给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一些体谅和进入教育学的帮助。

总而言之,如果能为学科教育类的考生在攻读博士上开更多的口子,那真是他们的幸运。

二、学科教育类研究生如何更好地获取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机会

以下说给有意向攻读国内教育学博士的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我想,呼吁机会并不代表要片面地降低招收博士的学术标准。要获得攻读相关博士的机会,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打铁还得自身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到攻读教育学博士意味着贡献而非索取

一些人会因为在自己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中遇到了难题,或自己有巨大的困惑,希望通过读教育学博士来获得解决与解脱。按照我个人的认识来说,这种读博的动机是片面的。当然,教育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导师、学友的指导和帮助并非不能提供任何营养,但是这些好处并不能在根本上成为招收一名博士生的基本理由。

我个人认为,只有当一名研究生知道自己能够为教育学学术贡献一些(自己能带来的)什么东西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候选人。也就是说,自己的困惑、难题要自己解决,被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自己能带来的贡献之一。(当然还要看问题本身对学科而言的价值。)难道不是吗?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博士都意味着为这个领域新知识的生产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博士毕业的基本标准。

(二)充分理解目标方向和导师的教育学术

教育学科有太多的特殊性,或许跟绝大多数文理学科都不相同。所以,学科教育类研究生对自己想要攻读的教育学方向和导师的学术研究,理应有专门、充分的学习、理解,产生足够的认同。(至少要追求不输给该方向或导师自己的学生。)当然,这种学习也应该是有独立见解和批判性的。然而必须强调,充分理解和足够认同应该在先。这或许也是选择导师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过更多时候,母校的选择需要在自己的兴趣、自身的基础、客观的可能、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取得一个平衡点。

要获取目标方向和导师的认可,必须首先足够了解和认同其中的学术内涵——这应该是个比较朴素的道理。

(三)充分明确自身能为目标领域的教育学术带来什么

如前所述,读博意味着贡献而非索取。引申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作为一个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能为一般领域的教育学术贡献些什么呢?自己和他人有条件期待学科教育类研究生带来什么贡献呢?

我认为首要的答案应该是:学科教育类研究生应带来“自己本学科教育学术的知识以及学术体系”这一贡献。也就是说,学科教育类研究生要把自己本专业的学术学的足够好。舍此,他们与教育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甚至本学科的硕士相比,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究竟何在呢?再往细了说,对自己硕士方向和导师的学术,也应该充分学好——这也是为了发展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学科教育类研究生要明确的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明晰了这个,才能回答某个教育学方向或导师“有什么理由招我”的问题。

(四)尽快完成一次学术身份的丰富

意向攻读教育学博士的学科教育类研究生,需要在从事相应学习和学术的时候,着意完成从“学科人”到“教育人”的学术身份转换。据我的观察和体验,这一转换并不那么容易。这不止于知识体系、方法体系,需要仔细揣摩。其实,“转换”并不准确。我想到,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都是多重的。例如一个人就需要同时扮演好父亲、儿子、丈夫、上司、下属、同僚等不同角色。学术上的身份也是同理,不必强硬地要求学科教育类研究生放弃自己“学科人”的身份,而是需要增添“教育人”的新的身份认同。

就我自己而言,本科在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攻读物理学(师范类)本科,硕士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读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下的科学教育方向。不同的学院、环境、师生群体都会带来不同的学科文化与学科认同。

我比较幸运的是,考博前后的一些学习经历帮助我进行了“教育人”身份的塑造与认同……以下仅举一个例子:

2013年,我的导师邢红军教授为帮助我顺利考取他的第一名博士,给我介绍了教育学院一年级的朱洪翠博士。在她知无不言的指导下,我得以收获很多。她还建议我,去旁听一下首师大教育学院于博一第一学期为所有博士生开设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于是我就照做了。

这门课为首师大教育学院劳凯声先生主持,延请校内外著名教授讲授自己的学术知识和学术方法。课程每周一次,授课者每次一人。首师大、北师大、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等单位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术大咖应学院之邀前来开讲。讲课采取讲座形式,每次公开海报,对所有学生开放。

考博前那次我是中途加入的,只旁听了半个学期,读博后,又完整地听完一次。记得在每周固定一天的上午,学院所有一年级博士生围坐在圆桌周围,沐浴着上午的阳光,聆听一场场学术盛宴,真觉得很享受。这门课也是博士生互相得以增进结识和相互了解的平台。同时也会与前来旁听者产生交往和互动的机会……

总而言之,结识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不同学科背景的师友,是促进学术身份转换和丰富的极好办法。所以,我考取后,也都建议我想攻读教育学博士的师弟师妹每周前去旁听。我也曾在这门课上遇见过其他有意攻博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无论结果如何,这种体验对大家都极好。

(五)树立教育者的教育责任和教育情怀

这一点或许和前面几点是连着的。教育这件事归根结底需要智识和情感的付出,需要将真善美作为鹄的。这要求做教育的人有足够高远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具有智慧,矢志不渝……所以,自认为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缺失的,还是尽快“进德修业”为好。若办不到,则我个人并不建议加入教育学博士攻读的行列。

(六)加倍努力并加速进步

以上说了这么多,如何实现呢?对于学科教育类的研究生来说,要实现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梦想,唯有加倍努力,加速进步。也就是说,努力少了不行,进步慢了可能也不行。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的切身感受。

记得我刚读博不久,有人曾问:攻读教育学博士是怎样的体验?我当即想了想说,体验是:

理智的愉悦,创造的乐趣,实践的成就,事业的神圣。

如今,以此送给有志于攻读教育学博士的学科教育类研究生同仁,祝愿心想事成,为我们的教育学术不断做出精彩的贡献。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