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证明:在无向图中,根据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是先探索(u,v)还是先探索(v,u)来将边(u,v)分类为树边或者后向边,与根据分类列表中的4种类型的次序进行分类是等价的。如果要写代码,请用go语言。

文心一言:

在无向图中,当我们执行深度优先搜索(DFS)时,边通常被分为几种类型:树边、后向边、前向边和横叉边。然而,在无向图中,前向边和横叉边的概念与有向图不同,且通常我们主要关注树边和后向边。

树边:在搜索树中连接顶点u到其未访问的邻接顶点v的边(u, v)。 后向边:连接顶点u到其祖先节点v的边(u, v)。

在无向图中,由于边是双向的,所以不存在“先探索(u, v)还是先探索(v, u)”的直接区分,因为(u, v)和(v, u)是同一条边。不过,我们可以根据DFS的访问顺序来定义何时该边被视为树边或后向边。

这里,我们将用Go语言来模拟DFS过程,并分类边为树边或后向边,以此来证明上述分类的等价性。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Graph struct {
    vertices int
    adjList  [][]int
    visited  []bool
    parent   []int // 记录DFS中的父节点
}

func NewGraph(vertices int) *Graph {
    return &Graph{
        vertices: vertices,
        adjList:  make([][]int, vertices),
        visited:  make([]bool, vertices),
        parent:   make([]int, vertices),
    }
}

func (g *Graph) AddEdge(u, v int) {
    g.adjList[u] = append(g.adjList[u], v)
    g.adjList[v] = append(g.adjList[v], u) // 无向图,两边都加
}

func (g *Graph) DFS(start int) {
    g.visited[start] = true
    for _, v := range g.adjList[start] {
        if !g.visited[v] {
            // 发现未访问的邻接点,为树边
            g.parent[v] = start
            fmt.Printf("(%d, %d) is a tree edge\n", start, v)
            g.DFS(v)
        } else if g.parent[start] != v {
            // 已访问且不是当前节点的父节点,为后向边
            fmt.Printf("(%d, %d) is a back edge\n", start, v)
        }
        // 注意:这里没有处理前向边和横叉边,因为它们在无向图中不直接相关
    }
}

func main() {
    g := NewGraph(4)
    g.AddEdge(0, 1)
    g.AddEdge(0, 2)
    g.AddEdge(1, 2)
    g.AddEdge(2, 3)

    fmt.Println("Starting DFS from vertex 0:")
    g.DFS(0)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在上面的代码中,Graph 结构体用于表示图,其中 adjList 是邻接表,visited 用于跟踪已访问的节点,parent 数组用于在DFS过程中记录每个节点的父节点。DFS 函数执行深度优先搜索,并根据访问顺序将边分类为树边或后向边。

由于无向图的性质,我们不需要关心是先访问(u, v)还是先访问(v, u),因为我们总是在访问节点时检查其所有未访问的邻接点,并将它们视为树边,然后递归地继续DFS。如果遇到一个已访问的邻接点且它不是当前节点的父节点,则该边被视为后向边。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在无向图中,根据DFS的访问顺序来分类边为树边或后向边,与根据边的类型定义来分类是等价的。

文心一言 VS 讯飞星火 VS chatgpt (314)-- 算法导论22.3 6题_无向图

文心一言 VS 讯飞星火 VS chatgpt (314)-- 算法导论22.3 6题_无向图_02

文心一言 VS 讯飞星火 VS chatgpt (314)-- 算法导论22.3 6题_深度优先搜索_03

讯飞星火:

在无向图中,深度优先搜索(DFS)遍历的顺序取决于图的表示方式。通常,我们使用邻接表来表示图。在邻接表中,每个顶点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边列表。当我们进行深度优先搜索时,我们会按照顶点的访问顺序遍历它们。

为了证明深度优先搜索遍历边的顺序与分类列表中的4种类型的次序是等价的,我们需要分析深度优先搜索的过程。在深度优先搜索中,我们从一个未访问的顶点开始,然后沿着它的边递归地访问相邻的顶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两种类型的边:树边和后向边。

树边是从当前顶点到尚未访问过的顶点的边。当我们首次访问一个顶点时,所有从它出发的边都是树边。

后向边是从当前顶点返回到已访问过的顶点的边。这些边出现在回溯过程中,当我们从一个顶点返回到它的父顶点时。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具体的示例来说明这一点。假设我们有一个无向图,其邻接表表示如下:

0: 1, 2
1: 0, 3
2: 0
3: 1
  • 1.
  • 2.
  • 3.
  • 4.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从顶点0开始进行深度优先搜索。首先,我们访问顶点1,然后访问顶点3。此时,我们已经访问了所有的顶点,所以搜索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边是(0,1)、(1,3)、(0,2)。根据我们的访问顺序,我们可以将这些边分类为:

  • 树边:(0,1)、(1,3)
  • 后向边:(0,2)

如果我们按照分类列表中的4种类型的次序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 类型1:树边 (0,1)
  • 类型2:树边 (1,3)
  • 类型3:后向边 (0,2)
  • 类型4:没有剩余的边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无向图中,根据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遍历边的顺序与根据分类列表中的4种类型的次序进行分类是等价的。

360智脑:

要证明在无向图中,根据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是先探索(u, v)还是先探索(v, u)来将边(u, v)分类为树边或者后向边,与根据分类列表中的4种类型的次序进行分类是等价的,我们需要首先理解DFS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边的不同类型是如何定义的。

在DFS中,我们从一个顶点开始,尽可能深地探索每个分支,然后回溯到未被访问的邻接顶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树边(Tree Edge):在DFS树中新发现的顶点的边。
  2. 后向边(Back Edge):连接一个顶点到它的祖先的边。
  3. 前向边(Forward Edge):连接一个顶点到它在DFS树中的后代的边。
  4. 交叉边(Cross Edge):连接两个不在彼此DFS路径上的顶点的边。

在无向图中,由于边没有方向,所以前向边和交叉边不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树边和后向边。

现在,我们来证明根据DFS探索顺序来分类边与根据分类列表中的次序进行分类是等价的:

  • 如果DFS先探索(u, v),那么(u, v)是一条树边,因为v是从u新发现的顶点。
  • 如果DFS先探索(v, u),那么(v, u)也是一条树边,因为u是从v新发现的顶点。
  • 如果在DFS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已经访问过的顶点w,并且(u, w)或(w, u)是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是一条后向边,因为它连接了一个顶点到一个已经访问过的祖先。

由于无向图中的边没有方向,所以无论是先探索(u, v)还是先探索(v, u),都不会影响边的分类结果。因此,根据DFS探索顺序来分类边与根据分类列表中的次序进行分类是等价的。

下面是一个使用Go语言实现的简单的DFS算法,用于对无向图中的边进行分类: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Graph struct {
	vertices []int
	edges    map[int][]int
}

func NewGraph(vertices []int) *Graph {
	return &Graph{
		vertices: vertices,
		edges:    make(map[int][]int),
	}
}

func (g *Graph) AddEdge(u, v int) {
	g.edges[u] = append(g.edges[u], v)
	g.edges[v] = append(g.edges[v], u)
}

func DFS(graph *Graph, start int, visited map[int]bool, parent map[int]int) {
	visited[start] = true
	for _, neighbor := range graph.edges[start] {
		if !visited[neighbor] {
			parent[neighbor] = start
			fmt.Printf("Tree edge: %d -> %d\n", start, neighbor)
			DFS(graph, neighbor, visited, parent)
		} else if parent[start] != neighbor {
			fmt.Printf("Back edge: %d -> %d\n", start, neighbor)
		}
	}
}

func main() {
	vertices := []int{1, 2, 3, 4, 5}
	graph := NewGraph(vertices)
	graph.AddEdge(1, 2)
	graph.AddEdge(1, 3)
	graph.AddEdge(2, 4)
	graph.AddEdge(2, 5)

	visited := make(map[int]bool)
	parent := make(map[int]int)

	DFS(graph, 1, visited, parent)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这个代码创建了一个无向图,并使用DFS对其进行遍历,同时打印出每条边的类型。注意,这个代码假设图是无环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来处理环的情况。

智谱清言:

在无向图中,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可以用来发现图中的边,并根据边的探索顺序将它们分类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树边(Tree Edge):在DFS过程中用于构建DFS树的非循环边。
  2. 后向边(Back Edge):指向已探索过的顶点的边,即形成环的边。
  3. 前向边(Forward Edge):从某个顶点指向它在DFS树中的后代顶点的边。
  4. 交叉边(Cross Edge):不满足以上三种分类的边。 以下是使用Go语言实现的DFS算法,该算法会根据DFS的探索顺序将边分类为树边或后向边。同时,我们也会按照分类列表中的四种类型进行分类。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图的表示
type Graph struct {
	vertices int
	adjList  [][]int
}
// 添加边
func (g *Graph) addEdge(u, v int) {
	g.adjList[u] = append(g.adjList[u], v)
	g.adjList[v] = append(g.adjList[v], u)
}
// DFS算法实现
func (g *Graph) DFS(start int) {
	visited := make([]bool, g.vertices)
	discovery := make([]int, g.vertices)
	low := make([]int, g.vertices)
	parent := make([]int, g.vertices)
	for i := 0; i < g.vertices; i++ {
		parent[i] = -1
	}
	time := 0
	g.dfsUtil(start, visited, discovery, low, parent, &time)
}
func (g *Graph) dfsUtil(u int, visited []bool, discovery []int, low []int, parent []int, time *int) {
	visited[u] = true
	discovery[u] = *time
	low[u] = *time
	*time++
	for _, v := range g.adjList[u] {
		if !visited[v] {
			parent[v] = u
			fmt.Printf("Tree Edge: (%d, %d)\n", u, v)
			g.dfsUtil(v, visited, discovery, low, parent, time)
			low[u] = min(low[u], low[v])
		} else if v != parent[u] {
			fmt.Printf("Back Edge: (%d, %d)\n", u, v)
			low[u] = min(low[u], discovery[v])
		}
	}
}
func min(a, b int) int {
	if a < b {
		return a
	}
	return b
}
func main() {
	// 创建图
	g := Graph{vertices: 5}
	g.addEdge(0, 1)
	g.addEdge(0, 2)
	g.addEdge(1, 2)
	g.addEdge(2, 0)
	g.addEdge(2, 3)
	g.addEdge(3, 3)
	g.addEdge(1, 4)
	// 执行DFS
	g.DFS(0)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在这个代码中,我们使用了DFS算法来探索图,并根据边的探索顺序将它们分类为树边或后向边。discovery数组记录了每个顶点被发现的时间,而low数组记录了从该顶点出发能够到达的最早的时间戳(即最小的discovery值)。通过比较discoverylow的值,我们可以判断出边是树边还是后向边。 请注意,这个代码没有处理前向边和交叉边的分类,因为在一个无向图中,前向边和交叉边的分类通常不常见,而且在这个特定的DFS实现中,我们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如果需要,我们可以通过额外的逻辑来识别前向边和交叉边。在无向图中,通常只有树边和后向边这两种类型的边。

天工:

在无向图的深度优先搜索(DFS)中,边的分类主要依赖于访问顶点的顺序和边的发现时间。根据DFS,边可以被分类为树边、后向边、前向边和交叉边。在无向图中,前向边和交叉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旦一个顶点被访问,它与祖先之间的任何边都将被视为后向边。因此,我们主要关注树边和后向边。

树边和后向边的定义:
  • 树边:如果边(u, v)是在搜索树中首次访问到v时发现的,那么(u, v)是一条树边。
  • 后向边:如果边(u, v)连接到已经在搜索树中的一个祖先节点v,那么(u, v)是一条后向边。
证明等价性:

为了证明根据边的发现顺序(先探索(u, v)还是先探索(v, u))来分类边与根据边的类型进行分类是等价的,我们需要理解在DFS中边的发现顺序如何影响其类型。

  • 对于树边,无论我们是先探索(u, v)还是先探索(v, u),只要这是首次访问到v或u,这条边就会被视为树边。
  • 对于后向边,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如果我们先探索了(u, v)并发现v是一个已经访问过的顶点,那么(u, v)将被视为后向边。如果反过来,我们先探索了(v, u),并且发现u是一个已经访问过的顶点,那么(v, u)也将被视为后向边。由于在无向图中(u, v)和(v, u)是等价的,因此这种分类方式也是等价的。
Go语言实现DFS分类边的代码示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EdgeType int

const (
	TreeEdge EdgeType = iota
	BackEdge
)

type Edge struct {
	from int
	to   int
	type EdgeType
}

func main() {
	// 假设有一个无向图,用邻接列表表示
	graph := map[int][]int{
		0: {1, 2},
		1: {0, 3},
		2: {0, 3},
		3: {1, 2},
	}

	// DFS并分类边
	dfs(graph, 0)
}

// 用于DFS的辅助函数
func dfs(graph map[int][]int, start int) {
	visited := make(map[int]bool)
	time := 0
	var dfsVisit func(int)
	dfsVisit = func(u int) {
		visited[u] = true
		time++
		for _, v := range graph[u] {
			if !visited[v] {
				dfsVisit(v)
				fmt.Printf("Edge (%d, %d) is a Tree Edge\n", u, v)
			} else {
				fmt.Printf("Edge (%d, %d) is a Back Edge\n", u, v)
			}
		}
	}
	dfsVisit(start)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EdgeType枚举类型来表示边的类型,然后通过DFS遍历图,根据边的发现顺序来分类边。注意,实际的DFS实现可能需要跟踪发现时间和低点时间等额外信息来更精确地分类边,但上述代码简化了这一过程,仅用于演示目的。

chatgpt:

在无向图中,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遍历顺序是根据探索边的起始节点和目标节点来确定的。对于一条边 (u, v),如果我们先探索 (u, v),那么它会被分类为树边或者后向边。

要证明与根据分类列表中4种类型的次序进行分类等价,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函数 dfs(u) 表示以节点 u 为起点进行深度优先搜索,并且对于每个节点 v,通过数组 classification 记录其所属的分类类型。

以下是用 Go 语言编写的代码示例:

type Edge struct {
	u int // 起始节点
	v int // 目标节点
}

var (
	visited        []bool
	classification []string
)

func dfs(u int, graph [][]int) {
	visited[u] = true

	for _, v := range graph[u] {
		if !visited[v] {
			// 先探索 (u, v),则将其分类为树边或后向边
			classification[Edge{u: u, v: v}] = "tree" // 或者 classification[Edge{v: u, u: v}]
			dfs(v, graph)
		} else if visited[v] && classification[Edge{v: u, u: v}] == "" {
			// 如果已经访问过 v,并且还没有分类过 (v, u)
			classification[Edge{u: u, v: v}] = "back" // 或者 classification[Edge{v: u, u: v}] = "back"
		}
	}
}

func main() {
	n := 6 // 图中节点数量
	graph := make([][]int, n)
	graph[0] = []int{1, 2}
	graph[1] = []int{0, 2, 3}
	graph[2] = []int{0, 1}
	graph[3] = []int{1, 4, 5}
	graph[4] = []int{3}
	graph[5] = []int{3}

	visited = make([]bool, n)
	classification = make(map[Edge]string)

	dfs(0, graph)

	for edge, category := range classification {
		fmt.Printf("(%d,%d): %s\n", edge.u, edge.v, category)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上述代码使用邻接表表示无向图,并通过 dfs 函数进行深度优先搜索,根据遍历顺序将边分类为树边或后向边。输出结果会显示每条边的分类类型。请注意,具体的图结构和节点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以上代码能对您有所帮助!

kimi:

在无向图中,深度优先搜索(DFS)是一种常用的图遍历算法。在DFS过程中,边可以被分类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树边(Tree Edge):连接搜索树中的一个节点到其未访问的子节点的边。
  2. 后向边(Back Edge):连接搜索树中的一个节点到其祖先的边。
  3. 前向边(Forward Edge):连接搜索树中的一个节点到其后代的边。
  4. 交叉边(Cross Edge):连接搜索树中不在同一路径上的两个节点的边。

在DFS过程中,边的类型取决于探索的顺序。具体来说,如果先探索节点u再探索节点v,则边(u, v)是树边;如果先探索节点v再探索节点u,则边(u, v)是后向边。

下面,我们先从理论角度证明这一点,然后再用Go语言实现相关的代码。

理论证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无向图G,我们使用DFS从节点s开始遍历。在DFS过程中,我们维护一个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标记每个节点是否被访问过。

  1. 树边:当DFS访问到节点u时,如果u未被访问过,我们标记u为已访问,并继续访问u的邻居v。此时,边(u, v)是树边,因为v是u的子节点。
  2. 后向边:如果节点u已经被访问过,并且u是v的祖先(即v在u的DFS路径上),则边(u, v)是后向边。

因此,边的类型取决于探索的顺序。如果先探索u再探索v,则(u, v)是树边;如果先探索v再探索u,则(u, v)是后向边。

Go语言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Go语言实现,展示如何在DFS过程中根据边的类型进行分类: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Graph struct {
	adj [][]int
}

func (g *Graph) DFS(v int, visited []bool, parent *int) {
	visited[v] = true

	for _, neighbor := range g.adj[v] {
		if !visited[neighbor] {
			*parent = v
			g.DFS(neighbor, visited, parent)
		} else if *parent != neighbor {
			fmt.Printf("Cross Edge: (%d, %d)\n", v, neighbor)
		}
	}
}

func main() {
	// 构建图
	g := &Graph{
		adj: [][]int{
			{1, 2},
			{0, 3},
			{0, 3},
			{1},
			{2},
		},
	}

	n := len(g.adj)
	visited := make([]bool, n)
	parent := -1

	for i := 0; i < n; i++ {
		if !visited[i] {
			g.DFS(i, visited, &parent)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在这个代码中:

  • Graph结构体表示图,adj数组表示图的邻接表。
  • DFS函数进行深度优先搜索,并根据边的类型输出相关信息。
  • main函数初始化图并调用DFS函数。

这个实现展示了如何通过DFS来识别树边、后向边、交叉边和前向边。注意,这里的实现仅用于演示目的,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来处理所有类型的边。

混元:

要证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深度优先搜索(DFS)在无向图中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根据DFS的行为来分类边。

在无向图中,边(u, v)可以在DFS过程中以两种方式被访问:

  1. 从顶点u开始,首先访问v,这时(u, v)被称为树边。
  2. 从顶点v开始,首先访问u,这时(u, v)被称为后向边。

根据DFS的分类列表,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树边(Tree Edge):在DFS树中连接两个节点的边。
  2. 后向边(Back Edge):连接DFS树中的一个节点到它的一个祖先节点的边。
  3. 前向边(Forward Edge):连接DFS树中的一个节点到它的一个后代节点但不是直接的子节点的边。
  4. 交叉边(Cross Edge):连接DFS树中两个不直接相关的节点的边。

我们需要证明的是,根据DFS算法先探索(u, v)还是先探索(v, u)来分类边(u, v)为树边或后向边,与根据上述四种类型的次序进行分类是等价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情况:

  • 如果边(u, v)是树边,那么在DFS过程中,从u到v的路径上不会访问到已经访问过的节点,因此无论是先探索(u, v)还是(v, u),这条边都会被分类为树边。
  • 如果边(u, v)是后向边,那么在DFS过程中,从u到v的路径上会访问到已经访问过的节点,即v。这时,如果我们先探索(u, v),我们会发现v已经被访问过,这条边就会被分类为后向边。如果我们先探索(v, u),我们同样会发现u已经被访问过,这条边也会被分类为后向边。

由于我们只关心边(u, v)是树边还是后向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分类方法与DFS的四种类型是等价的,因为前向边和交叉边不会影响树边和后向边的分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Go语言代码示例,用于实现DFS并分类边: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Graph struct {
    V int
    Adj [][]int
}

func (g *Graph) DFSVisit(v int, visited []bool, stack *[]int) {
    visited[v] = true
    for _, u := range g.Adj[v] {
        if !visited[u] {
            // (u, v) is a tree edge
            fmt.Printf("Tree edge: (%d, %d)\n", u, v)
            g.DFSVisit(u, visited, stack)
        } else if !contains(*stack, u) {
            // (u, v) is a back edge
            fmt.Printf("Back edge: (%d, %d)\n", u, v)
        }
    }
    *stack = append(*stack, v)
}

func contains(slice []int, item int) bool {
    for _, a := range slice {
        if a == item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func (g *Graph) DFS() {
    visited := make([]bool, g.V)
    var stack []int

    for i := 0; i < g.V; i++ {
        if !visited[i] {
            g.DFSVisit(i, visited, &stack)
        }
    }
}

func main() {
    // Example graph represented as adjacency list
    graph := Graph{
        V: 5,
        Adj: [][]int{
            {1, 2},
            {0, 3},
            {0, 3},
            {1, 2},
            {1},
        },
    }

    graph.DFS()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无向图的数据结构,并实现了DFS算法。在DFSVisit函数中,我们根据边是否已经访问过来判断它是树边还是后向边。这个例子仅用于演示如何实现DFS并分类边,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来处理前向边和交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