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发PCB电路相关30  随时更新~~  

一、二十个经典电路

 初级层次是熟练记住这二十个电路,清楚这二十个电路的作用。只要是电子爱好者,只要是学习自动化、电子等电控类专业的人士都应该且能够记住这二十个基本模拟电路。

    中级层次是能分析这二十个电路中的关键元器件的作用,每个元器件出现故障时电路的功能受到什么影响,测量时参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对故障元器件的处理方法;定性分析电路信号的流向,相位变化;定性分析信号波形的变化过程;定性了解电路输入输出阻抗的大小,信号与阻抗的关系。有了这些电路知识,您极有可能成长为电子产品和工业控制设备的出色的维修维护技师,也可能正在走向电源设计的途中。

    高级层次是能定量计算这二十个电路的输入输出阻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值、电路中信号电流或电压与电路参数的关系、电路中信号的幅度与频率关系特性、相位与频率关系特性、电路中元器件参数的选择等。达到高级层次后,只要您愿意,受人尊敬的高薪职业——电源研发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硬件工程师。

桥式整流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

  • 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 伏安特性曲线
  • 理想开关模型和恒压降模型
  • 桥式整流电流流向过程
  • 输入输出波形
  • 计算:Vo, Io,二极管反向电压

电源滤波器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02

  • 电源滤波的过程分析
  • 波形形成过程
  • 计算:滤波电容的容量和耐压值选择

信号滤波器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03

  • 信号滤波器的作用:与电源滤波器的区别和相同点
  • LC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阻抗计算,幅频关系和相频关系曲线
  • 画出通频带曲线。计算谐振频率

微分和积分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04

  • 电路的作用,与滤波器的区别和相同点
  • 微分和积分电路电压变化过程分析,画出电压变化波形图
  • 计算:时间常数,电压变化方程,电阻和电容参数的选择

共射极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05

  • 三极管的结构、三极管各极电流关系、特性曲线、放大条件
  • 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相位关系、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图
  •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分压偏置式共射极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06

  • 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相位关系、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图
  • 电流串联负反馈过程的分析,负反馈对电路参数的影响
  •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 受控源等效电路分析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跟随器)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07

  • 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相位关系、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图。电路的输入和输出阻抗特点
  • 电流串联负反馈过程的分析,负反馈对电路参数的影响
  •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电路反馈框图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08

  • 反馈的概念,正负反馈及其判断方法、并联反馈和串联反馈及其判断方法、电流反馈和电压反馈及其判断方法
  • 带负反馈电路的放大增益
  • 负反馈对电路的放大增益、通频带、增益的稳定性、失真、输入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二极管稳压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09

  •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曲线
  • 稳压二极管应用注意事项
  • 稳压过程分析

串联稳压电源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10

  • 串联稳压电源的组成框图
  • 每个元器件的作用
  • 稳压过程分析
  • 输出电压计算

差分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11

  • 电路各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路的特点
  • 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何放大差模信号而抑制共模信号
  • 电路的单端输入和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和双端输出工作方式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12

  • 场效应管的分类,特点,结构,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
  • 场效应放大电路的特点
  • 场效应放大电路的应用场合

选频(带通)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13

  • 每个元器件的作用
  • 选频放大电路的特点
  • 电路的作用
  • 特征频率的计算
  • 选频元件参数的选择

运算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14

  •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概念
  • 运放的输入端虚拟短路
  • 运放的输入端的虚拟断路
  • 反相输入方式的运放电路的主要用途
  • 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信号的相位关系是
  • 同相输入方式下的增益表达式分别是
  • 输入阻抗分别是

差分输入运算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15

  • 差分输入运算放大电路的的特点
  • 用途

电压比较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16

  • 电压比较器的作用
  • 工作过程
  • 比较器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图
  • 如何构成迟滞比较器

RC振荡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17

  • 振荡电路的组成
  • 振荡电路的作用
  • 振荡电路起振的相位条件
  • 振荡电路起振和平衡幅度条件
  • RC电路阻抗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 相位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 RC振荡电路的相位条件分析
  • 振荡频率

LC振荡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18

  • 振荡相位条件分析
  • 直流等效电路图和交流等效电路图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19

  • 石英晶体的特点
  • 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
  • 石英晶体的特性曲线
  • 石英体振动器的特点

功率放大电路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20

  • 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工作过程
  • 交越失真
  • 复合三极管的复合规则
  • 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 自举过程分析
  • 甲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 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二、高频电源电路的噪声抑制分析

介绍一下电源电路的高频噪声抑制,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两种传统噪声频率范围,AM和FM范围.

AM 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正在发送的信息调制(改变)传输的信号或载波的幅度,而频率保持不变。FM技术就完全不同,后者通过改变波的频率对信息(声音)进行编码,并且幅度保持不变。AM的发射器和接收器更简单,所以也容易受到噪音影响,FM则反之。

AM和FM频率范围,我们这里以收音机为例说明,AM 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535 至1705 千赫兹,而 FM 收音机的频率范围更高,为 88 至 108 兆赫兹。对于 AM 广播,每 10 kHz 就有一个电台,每 200 kHz 就有一个 FM 电台。

再在电源电路中,共模扼流线圈可有效降低电源线上产生的噪声。传统车载设备中,电源线噪声抑制的主要对象是AM和FM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并使用较大的元件来抑制低频噪声。然而,随着车载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还需要防止高于 AM 和 FM 范围的频率的噪声

通过共模扼流线圈抑制产生的噪声 使用如下所示的测量系统,测量了EUT从充当天线的电源线产生的噪声量,并验证了共模扼流线圈可以降低多少噪声。测量系统是 基于汽车零部件噪声国际标准 CISPR 25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21

图1测量EUT噪声量并验证共模扼流线圈的改善作用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22

图2 不同频率对应不同天线类型

另外一种测量方式是BCI测试中共模扼流线圈的噪声抑制测试, BCI 测试是验证对外部噪声的抵抗力的测试。 如果外部噪声进入 EUT,EUT 可能会发生故障。如果抗噪声能力低,即使频率较低的噪声也会导致故障。测量系统测量是通过国际 ISO 11452-4 汽车零部件噪声测试标准中规定的 BCI 测试替代方法进行的。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23

图3 外部噪声抗扰力测试

过去的AM/FM频率噪声抑制方法,足以抑制车载设备的噪声,但车载设备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得还需要消除数百MHz频率的高频噪声。 高频的共模扼流圈优于电源线上使用的传统共模扼流圈,因为其高频噪声抑制性能以及能够降低数百 MHz 频率的噪声。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24

图4 共模扼流圈被PCB寄生电容bypass

共模扼流线圈可以有效消除电源线的噪声。然而,正确的电路板设计对于实现这一结果至关重要。 如果电路板的内层有接地层或电源层,则接地层和电源层与电路板顶层的图案之间会产生寄生电容。当接地/电源层平坦且均匀时,通过图案传播的噪声通过寄生电容穿过接地/电源层。通过共模扼流线圈后,通过寄生电容返回到图案,从而绕过共模扼流线圈。这种现象降低了共模扼流线圈的功效。 这种情况下,噪声可以在PCB上绕过共模扼流圈。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25

图5 寄生电容对共模扼流圈的降级作用

由图中可以看出,共模扼流圈的两端的并联寄生电容越大,则对100M以上的高频噪声衰减作用会变弱,大大降低了共模扼流圈器件的作用。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26

图6 PCB改善寄生电容对共模扼流圈的影响

上图中一目了然,可以通过所示移除元件正下方的接地/电源层以阻止接地/电极层旁路路径来解决此类问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主要介绍高频电路中共模扼流圈的评估方式,作用,及在电路中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三、电源滤波器及其设计技巧

这里介源滤波器的作用、原理、要求和步骤,以及一些设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27

高频纹波会直接穿过线性稳压器。纹波来自开关电源、数字电路和无线电干扰。在频率高于 10 kHz 时,大多数线性稳压器开始失效。分布在芯片之间的小旁路电容在约1MHz时开始有效。由电感和电容组成的低通滤波电路,可以去除10kHz到1MHz之间的纹波。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28

一个好的电源滤波器可以由一个电感和一个阻尼电容组成。这被称为LC滤波器。也有可能使用更多或更少的元件设计其他类型的滤波器。设计过程是首先是电感选型,然后围绕它设计滤波器。如果不能设计出一个可接受的滤波器,就要找出电感的问题所在,选择一个更好的电感,然后重试。

在上图的简单设计中,假设电源稳压器是在板外,通过连接器输入一个稳定的电压。当有一个本地稳压器时,设计更简单,有时可以减少电源滤波器。

电源滤波器在稳压器后面,所以它需要有一个低的直流电压降。电感的数据表有一个直流电阻的值。电压降大约是这个电阻乘以电流的20%多。额外的20%是为了考虑到在高温下电感的铜线电阻的增加

 电感选型 

滤波器所需的电感值不太难计算。它应该比与电源串联的所有其他电感大约大十倍。如果电源中没有其他的电感或铁氧体珠,这个电感是由于电缆和印刷电路板走线造成的。计算这个电感的不太准确的近似方法是取电源传输的最大长度,然后乘以每毫米1nH。电源平面的电感要低得多,对于这个计算,可以忽略电源平面路径的长度。

在这个例子中,我想使用一根 300mm 的电缆为 PCB 供电,PCB的尺寸是大约100mm X 100mm。一个宽裕的总长度是500mm,这意味着我的电源分配电感大约是500nH。为了让电源滤波器的电感比这个大十倍左右,我选择了一个10uH +/- 30%的电感。额外的电感是为了考虑-30%的公差。除了初始的公差之外,电感值随着电流的增加而下降。这个电感,当流过它的电流是 2.4安培时,电感值会下降 35%。

我选择了Bourns SRU1028系列的电感。它有低高度,自屏蔽,而且容易获得。我通过在Digi-Key上搜索一个低成本、至少2安培电流等级的10uH电感来找到它。

下图是此型号的电感模型: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29

上图的电感模型使用了四个元件。电感L和数据表上的L相同。串联电阻RESR和数据表上的RDC相同。RQ和CSRF的值是根据数据表上的fSRF,Q和Q测试频率计算出来的。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30

这些额外的元件使得电感具有上图所示的阻抗特性。实线曲线是阻抗的分贝幅值,虚线曲线是阻抗的相位角(phase angle)。在1kHz以下,电感表现为一个小电阻RDC。在1kHz以上,它表现为一个电感,直到接近自谐振频率(SRF)。在SRF附近的一小段频率范围内,电感表现为一个大阻值电阻,其值为RQ。在SRF以上,电感表现为一个电容CSRF。

从这里开始,使用电路仿真润建可以节省时间。免费的模拟器LTspic使用下图的仿真原理图创建了上图的电感阻抗图。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31

电源 V1 是 1V 交流电源。阻抗可以用-1/(i(V1))这个表达式来绘制。

 电容选型 

将上面的电感模型原理图图转换为低通滤波器非常容易,只需在原理图中添加一个电容即可。我选择了Kemet电容,型号是 T491A106010A,这是一个10uF极化钽电容,最大等效串联电阻为3.8Ω,额定电压为10V。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32

这个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是V(VOUT)/V(VIN),但由于在仿真中V(VIN) = 1,所以我们直接看V(VOUT)的输出曲线是一样的。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33

高Q值、低ESR的陶瓷电容已经在许多应用中取代了钽电容。接下来,我尝试了使用低ESR的陶瓷电容进行模拟,而不是使用钽电容。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34

15.9kHz的峰值是LB和CB的共振。共振就好像我们唱歌时,当我们唱到某个特定的音高时,声音会变得更响亮。在这里,LB和CB就像是一个共鸣箱子,当它们受到15.9kHz的声音波动时,就会共振并发出更强的声音。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35

这个频率下的电源纹波会增加而不是减少。由于这种共振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在测试中很容易忽略这种共振的影响。LB和CB的值有较大的公差,而且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漂移。为了解决这个共振问题,可以增加一个串联电阻。一个好的阻尼电阻值的初步估计是: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36

使用电路仿真软件来找到第一个共振点,并调整电阻值来找到最佳的阻尼值。陶瓷电容和电阻是比钽电容更可重复的设计。这是因为钽电容的ESR可能有很大的取值范围。

 负载网络建模 

到目前为止,这个例子没有负载阻抗或负载电流。要看看这个滤波器在电路板上的效果,模拟需要包括印刷电路板走线电感和旁路电容。在高于100MHz的频率下,传输线效应进一步复杂化了模型。下一个电路例子有一个简化的模型,代表了PC 板电源中常见的负载。你可以查看你自己的电路,用每毫米1nH的粗略电感近似来估计走线电感。更准确的模型可以用一个功率完整性(PI)CAD工具来制作。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37

这些替代走线的电感在电力分配网络中表现为额外的谐振(resonances )。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38

当负载表现为电感和电容时,仿真波形会多出一些额外的谐振(resonances)。尽管有这些谐振,这个滤波器的性能仍然很好。滤波器的整体形状得以保留,因为电感比小负载电感的总和要大得多,而阻尼电容比旁路电容的总和要大得多。

这个电路板和真实的电路仍然有一些区别。由于传输线效应,真实世界的电路在100MHz以上的频率下会有不同的响应。另外,其他小电和电感也变得重要,特别是在500MHz以上的频率下。

如果没有电源滤波电路,或者使用一个大的没有阻尼的电容,会导致像这样的谐振: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39

负载电流 

当我们使用电源给负载供电时时,有些负载会频繁地需要不同电流,而这种电流会导致电源电压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使用一种叫做旁路电容的东西。旁路电容可以储存电荷,当设备需要电流时,它可以提供瞬间的电流。脉动负载的一个例子是处理器进入和退出低功耗睡眠模式。

但是,有时候旁路电容会和电源网络中的电感产生共振。这就好像我们唱歌时,声音会在房间里反射出来,导致声音变得更响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电源输入处加入一个过滤器来减弱这种共振。就好像我们在唱歌时,如果我们把房间的门窗关上,声音就不会反射出来,变得更加柔和。

旁路电容还可以与电源分配网络中的电感共振。在电源输入滤波器处阻尼共振并不能保证所有由负载电流引起的共振也会被阻尼,但通常会有所帮助。为了演示潜在问题,这里是未阻尼(R3 = 0.01欧姆)版本的滤波器,其中一个负载点有一个交流电流源。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40

VLOAD处的阻抗为v(VLOAD)/i(I1)。由于I1中的交流电流设定为1,所以阻抗就是v(VLOAD):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41

上面的无阻尼共振频率为1.87兆赫。这是一个脉冲负载会引起问题的一个频率。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42

我用上面示意图中显示的脉冲电流源模拟了脉冲负载。这个例子显示了幅值为20mA、周期为535ns的脉冲。当脉冲电流源的周期与共振频率的倒数相等时,电压摆动最大。

在这个例子中,纹波电压的正弦波形是电力分配中未阻尼、高Q值共振的典型特征。未阻尼共振作为一个滤波器,将电流脉冲转化为正弦电压波形。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43

如果在仿真结束时电压仍在增长,请增加仿真时间以找到最大值。更尖锐(更高的Q因子)的共振需要更长时间来稳定下来。

在睡眠模式电流脉冲的例子中,软件的改变会导致脉冲的频率发生变化。由于共振引起的大幅度电压波动只有在睡眠周期与共振频率相一致时才会发生。在开发过程中,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神秘的错误,看起来是软件相关的,但实际上是由硬件引起的。在生产过程中,元件的变化会使共振频率发生偏移,导致生产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和元件漂移会使共振频率发生偏移,导致产品失效。

下一个仿真波形显示了阻尼版本,电阻R3设置为3.8欧姆。交流分析显示,最大的两个高Q共振已经被阻尼: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44

这种三角波形是脉冲负载的典型特征。它是由局部旁路电容的充放电周期造成的。这种三角波的幅度可以通过增大旁路电容来减小。如果纹波波形看起来更像一个方波,那么它是由旁路网络的电阻引起的,可以通过使用低ESR的旁路电容或更宽的走线来减小。开启时的长而缓慢的脉冲是由100KHz处阻尼的低频共振引起的。短暂的尖峰是10ns电流源边缘的穿透,可以通过降低旁路电容路径的电感来减小。大约4MHz处剩余的共振需要进一步模拟。

 总结 

通过使用正确设计的、带阻尼的低通滤波器来避免电源分配共振。

  • 电源滤波器的作用是去除电源上的高频纹波,这些纹波可能来自开关电源、数字电路或无线干扰。高频纹波会影响线性稳压器的效果,导致电路不稳定或失效。
  • 电源滤波器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的LC滤波器,形成一个低通滤波器,只让低频信号通过,而阻止高频信号。LC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阻尼系数取决于电感和电容的值,以及串联或并联的阻尼电阻。
  • 电源滤波器的要求是要有足够大的电感值和电容值,以覆盖10kHz到1MHz之间的频率范围,同时要有足够小的直流压降和阻尼电阻,以减少功耗和热量。另外,还要考虑元件的公差、温度漂移、寄生参数等因素,以保证滤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电源滤波器的设计步骤是先根据电路的需求和条件,估算出所需的电感值和电容值,然后选择合适的元件,并用电路模拟器进行验证和优化。如果发现设计不合理或不满足要求,就要重新选择元件或调整参数,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一上电就烧黑了!高电流PCB设计考虑

记得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的一个电路着火了。它从电阻开始噗的一声冒烟并迅速传播到附近的电容。幸运的是,破坏很小,大部分元件都可以挽救。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发生了短路?

其实很简单,我没有考虑PCB上的高电流。我记得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某研究所为船舶用高压共轨电喷系统开发电控单元和喷嘴驱动系统。着火部位位于继电器开关的MOS管驱动电路。幸亏当时我是在面包板上搭建驱动模块,其中选用的一个电阻功率不够。我需要一个1到2瓦的大个电阻,结果当时手头没有,就随便拿了个常用的四分之一瓦同样阻值电阻试试。结果一上电就噗的一声烧黑掉了!吓死人啊亲娘的,非常感谢当时的领导,和蔼可亲地说:“没关系,你们电子专业可以大胆尝试,允许犯错,不断改进。不像我们是机械和内燃机专业,多人大系统,犯错成本高,改动不方便。”这种鼓励是跨行业领导的魅力,闪闪发光!

言归正传。随着电子产品继续小型化,随着更多功能被装入更小的设备,这些系统的散热需求也随之增加。在高电流下工作的PCB尤其如此。特别是负载重的电源系统,例如电动汽车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需要集成在PCB上的电源管理系统。以及大电流的驱动电路,都需要着重考虑散热。设计师需要实施创意策略来管理大电流PCB中产生的热量。

承载大电流的电路中功耗损失所产生的热量应梳离发热器件以对抗温升。大家都可能熟悉电脑处理器上使用的风扇和散热片。这些措施都可以从电路板转移热量,并与流通的空气交换热量。但在某些PCB器件中,尤其是小尺寸器件,可能无法安装风扇或散热片。这就需要考虑其它的散热途径。

嵌入式~PCB专辑30_旁路电容_45

采用更厚的铜用于大电流

铜走线和过孔的电阻会导致基于PCB的器件发生显着的功率损耗和发热,特别是当它们承载大电流时。具有较大横截面积的电气连接具有较低的电阻,这减少了热量损失的量。

大多数PCB使用的铜量相当于约1盎司每平方英尺。当不方便使用风扇或散热片的时候,可以采取增加铜厚的方式。一个高电流的PCB应该使用至少两倍的铜量。工作电流超过10安培的电路应该高达3或4盎司每平方英尺。

PCB板的铜厚都是用oz来计算,1oz意思是1平方英尺的面积上平均铜箔的重量在28.35g,oz是单位ounce的缩写,音译为“盎司”,它是英制计量单位,作为重量单位时也称为英两。它是用单位面积的重量来表示铜箔的平均厚度。用公式来表示即,1OZ=28.35g/ FT2。

重量单位:1oz=28.35g(克) 1盎司=16打兰(dram) 16盎司=1磅(pound)

换算方法介绍:铜箔的重量除以铜的密度和表面积即为铜箔厚度。

1平方英尺=929.0304平方厘米,铜密度=8.9kg/dm^3
设Copper厚为X,解方程:
X*929.0304平方厘米*8.9克/立方厘米=1oz=28.35克
X=0.0034287厘米=34.287um
所以1oz=34.287um。1OZ铜箔的厚度约为35um或者1.35mil。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46

上图为1oz的铜厚PCB上通过电流与导线宽度的曲线表。供参考。

使用更大量的铜就需要增加PCB上走线的宽度。为了避免占用太大空间区域,导线也可以更深地嵌入放置在电路板中。比如放置导铜条。这也有助于将热量散发到电路板本身和任何附近的散热孔中。当然,这可能需要使用较厚的电路板,此种情况适用于大电流设备。

 使用散热孔和散热垫片 

发热器件周围的空气如果没有流动就不能有效地疏通并发散热量。而使用散热孔可以将热量从电路板中的关键电子元件转移出去。散热通孔是电路板顶层和底层之间的良好导热元件。热量可以通过简单的传导转移到散热通孔,然后散热通孔可以将热量从关键电子元器件疏散开来。

散热垫片一般是安装在电路板底层的一块金属板。散热孔将热量从电路板本身的最热点传递出去后,必须到其他位置以进一步从电路板最热点发散热量。一般情况下,散热孔将热量传递到散热垫片进行大面积散热。

下图为在大电流下运行的PCB板的红外图像: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47

高功率器件的布局 

像微控制器这样的高电流电子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将这些元件安装在电路板的中心位置附近是个好主意。

如果元件安装在电路板边缘附近,则其产生的热量会累积,局部温度会非常高。但是,如果元件安装在电路板的中间部分,热量会扩散到整个电路板中,电路板的温度将会降低。

多个高功率元件应分散布局在整个电路板上,而不是集中在一个位置。如果器件的外形尺寸能够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将不同的元件分开布局到不同的PCB板。在元件布局的时候要权衡再三,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整个电路板的功能实现,一方面考虑到散热和机械匹配,另外还要考虑到可能会对您的制造预算产生的影响。

 采用更厚的板 

当元器件在极端温度下运行时,其电气连接,元件和电路板本身的寿命都会相应缩短。计算机硬件行业已经用冷却风扇减少了这个问题的风险。但是当风扇不起作用时,大部分热量直接进入电路板和周围的元器件。这时如果电路板很薄,一切都会升温到很高的温度。

较厚的电路板在整体温度被升高时将会需要更多的热能。这样较厚的电路板有助于保持电路板顶部的温度较低。如果电路板直接安装到外壳上,可以将热量传导到设备的外部。但是这种解决方案有可能会使得生产加工成本更高。所以在应用的时候需要适当权衡。

下面给大家看一下我们之前做的部分硬件中采用的不同板厚。

嵌入式~PCB专辑30_嵌入式硬件_48

上图为物联网项目中使用的Wifi模块,采用0.6mm板厚。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49

上图是用于FPGA硬件开发的JTAG-USB适配器,以及其他信号转换模块,非大电流高发热电路。采用1.0mm板厚。板上子板作为类似器件的小模块,开半孔,边缘镀金包边,整块板作为模块焊接到母板上。子板和母板都是1.0mm板厚。

嵌入式~PCB专辑30_寄生电容_50

上图是常规电源板1.6mm板厚。这个1.6mm是一般板厂的默认厚度,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默认为此1.6mm。而且加工费用1.6mm是临界点。1.6mm以内不另外加特殊板厚附加费。

嵌入式~PCB专辑30_噪声抑制_51

上图为带有Wifi模块可智能远程控制开关的电源插座。母板电源板采用2.0mm板厚。2.0mm为加厚板制造工艺。该板厚即考虑到小空间大电流高发热的情况。

要采用的最佳散热策略取决于许多因素。并非所有设计或外形因素都可以适应上述所有策略。例如,散热垫片不适用于双面印刷电路板。如果电路板上有大量元件,其中一些元件将不可避免地要被放置在电路板的边缘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