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动态磁盘分区管理,【学了就忘Linux文件系统管理】— 10.parted命令分区(二)...

三、建立分区

1、查看分区

命令: print [devices|free|list,all|NUMBER]:使用print命令可以查看分区表信息,包括硬盘参数,硬盘大小,扇区大小,分区表类型和分区信息。

结果如下:

1473d71e5110

可以看到sdb硬盘大小是21,5GB,文件系统是msdos(msdos文件系统是windows下的文件系统,在parted命令交互中就是表示MBR分区表)。

分区信息总共七列,分别是:

Number:分区号。

Start:分区起始位置,这里不再像fdisk用柱面表示,而是使用Byte更加直观。

End:分区结束位置。

Size:分区大小。

Type:分区类型。

File system:文件系统类型。我不是说parted不支持ext4文件系统吗?注意,我一直都是说parted不能直接把分区,直接格式化成ext4文件系统,但是它是可以识别的。

标志:Flags,就是分区的标记。

2、修改成GPT分区表

把硬盘由MBR分区表,改成GPT分区表,使用的命令如下:

mklabel,mktable LABEL-TYPE:创建新的磁盘卷标(分区表)。

1473d71e5110

(如果要由GPT分区表改成MBR分区表,命令为mklabel msdos)

修改了分区表,如果这块硬盘已经有分区了,那么原有分区和分区中的数据都会消失,而且需要重启系统才会生效。

我们在查看一下当前硬盘分区表情况

1473d71e5110

可以看到分区表已经变成GPT分区表,并且之前硬盘的分区信息已经没有了。

注意:在说一下,一定要把/etc/fstab文件中和原有分区的内容删除掉(就是修改的硬盘的分区的自动挂载),才能重启动,要不系统启动就一定会报错的。

之后quit退出parted命令交互,执行reboot命令重启计算机。

1473d71e5110

重启完计算机才能执行之后的操作。(不重启后续操作是无法完成的)

3、建立分区

因为修改过了分区表,所以/dev/sdb硬盘中的所有数据都消失了,所以我们可以重新对这块硬盘分区了。

执行parted命令,进入硬盘分区。

1473d71e5110

执行分区命令,对硬盘进行分区,命令如下:

mkpart PART-TYPE [FS-TYPE] START END :创建一个分区。

1473d71e5110

注意:建立分区时,默认文件系统就只能建立成ext2了。

查看硬盘的分区情况

1473d71e5110

已显示刚刚创建好的分区disk1。因为没有格式化,所以File system:文件系统类型是空着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

我们现在的print查看的分区,和第一次查看MBR分区表的分区时有些不一样了,少了Type这个字段,也就是分区类型的字段,多了Name分区名字段。分区类型是标识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不过这种标识只在MBR分区表中使用,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GPT分区表了,所以就不再有Type类型了。也就说折磨我们很久的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概念不再用了(其实就是突破一个硬盘只有四个分区的限制)。

4、建立文件系统(格式化)

分区分完了,我们还需要对分区进行格式化。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使用parted交互命令格式化的话,只能格式化成ext2文件系统。我们这里是要演示下parted命令的格式化方法。

parted交互命令的格式化命令为mkfs,命令如下:

mkfs NUMBER FS-TYPE:在分区上建立文件系统。

1473d71e5110

再查看硬盘的分区情况

1473d71e5110

退出

1473d71e5110

上图提示你,如果需要让分区自动挂载,需要手动修改etc/fstab文件。

如果要把硬盘格式化成ext4文件系统,需要执行mkfs命令,重新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注意不是parted交互命令中的mkfs命令,而是系统命令mkfs)!

执行[root@localhost ~] # mkfs -t ext4 /dev/sdb1

1473d71e5110

将sdb1分区格式化为ext4文件系统之后,就可以进行分区的挂载了。如下图:

1473d71e5110

如果你需要开机自动挂载,手动修改etc/fstab文件即可。

5、调整分区大小

parted命令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调整分区的大小(windows中也可以实现,不过需要转换成动态磁盘,要不就需要依赖第三方工具,如硬盘分区魔术师)。起始Linux中LVM和RAID是可以支持分区调整的,不过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动态磁盘方法。使用parted命令调整分区大小要更加简单。

注意:parted调整已经挂载使用的分区时,是不会影响分区中的数据的,也就是说数据不会丢失。但是一定要先卸载分区,再调整分区大小,否则数据是会出现问题的(有一定几率)。还有要调整大小的分区必须已经建立了文件系统(格式化),否则会报错。

卸载硬盘分区sdb1

[root@localhost ~] # umount /dev/sdb1

使用parted命令调整分区大小,执行resize命令。

resize NUMBER START END:修改分区大小。

[root@localhost ~] # parted /dev/sdb(parted 命令不能加分区号)

1473d71e5110

注意:使用parted命令调整分区大小,文件系统必须是ext2,否则命令执行不了。我们上边把sdb1分区格式化成ext4,是不行的。(这个知道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调整分区大小,用LVM调整就好。)

6、删除分区

删除分区前提,要先把分区的自动挂载在/etc/fstab文件删除,然后用umount卸载掉分区的挂载。在执行parted命令的删除分区命令。

rm NUMBER:删除分区。

1473d71e5110

还有件事要注意,parted中所有的操作都是立即生效,没有保存生效的概念。这点和fdisk交互命令明显不同,所以所做的所有操作大家要倍加小心。

那么到底使用fdisk命令进行分区,还是parted命令进行分区呢?这个完全看个人习惯,我更加习惯fdisk命令。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磁盘分区是将一个物理磁盘划分为多个逻辑分区,以便于存储和管理数据。在Linux系统中,磁盘分区可以使用多种工具进行管理,包括fdisk、cfdisk、parted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工具的使用。 1. fdisk fdisk是Linux系统中最常用的磁盘分区管理工具之一。使用fdisk可以对磁盘进行分区、删除分区、查看分区等操作。例如,要对/dev/sda进行分区操作,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fdisk /dev/sda ``` 进入fdisk交互界面后,可以使用m命令查看所有可用的命令,使用n命令创建新分区,使用d命令删除分区,使用w命令保存并退出。 2. cfdisk cfdisk是fdisk的简化版,使用其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磁盘分区管理。使用cfdisk对/dev/sda进行分区,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cfdisk /dev/sda ``` cfdisk界面中可以使用箭头键来选择不同的选项,使用Enter键进行确认。使用n命令创建新分区,使用d命令删除分区,使用w命令保存并退出。 3. parted partedLinux系统中另一个常用的磁盘分区管理工具,使用其可以对磁盘进行更加灵活的分区操作。例如,要对/dev/sda进行分区操作,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 parted /dev/sda ``` 进入parted交互界面后,可以使用p命令查看分区表,使用mkpart命令创建新分区,使用rm命令删除分区,使用quit命令保存并退出。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Linux磁盘分区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对磁盘进行分区、删除分区、查看分区等操作,以满足不同的存储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