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勾股定理》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勾股定理》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八年级 学科:数学
2、课时:1
3、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勾股定理知识,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勾股定理的内容,并且会运用定理,在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情况下,求出第三边。
2、能力目标:会证明勾股定理,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二节《5.2勾股定理》,是在学习了算术平方根之后的一节内容,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算术平方根之后学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意识。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由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内容及应用, 发现数学图形的美感。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己经不在于“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则是“学会怎样学习”。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只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辨别当前知识的真伪,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所以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动手实验法、小组合作交流法、逻辑推理证明法等;另外,为了体现本节知识的直观性,还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几何模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五、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查询以下内容:1.勾股定理的发展史/question/206223337.html /view/2a559692daef5ef7ba0d3cad.html
2.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static/html13821.html(这几个网址只是学生找到的资源的代表,还有其它的一些资源,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课堂教学
环节一 检查预习
1、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勾股定理是用来解决什么图形的问题的?为什么起名叫“勾股定理”?它的外国名字叫什么?
2、播放课件:(勾股史话)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曾提出, “勾三、股四、弦五”,所以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 五百年之后,在公元前500多年的西方,因为是毕达哥拉斯最先发现这个定理的,所以西方人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传说毕达哥拉斯证明这个定理之后,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所以它又叫“百牛定理” .在欧洲中世纪它又被戏称为“驴桥定理” ,因为那时数学水平较低,很多人学习勾股定理时被卡住,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勾股定理被戏称为“驴桥” 。/view/5f9d097e27284b73f24250b2.html
我国后来又有两位数学家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一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赵爽,另一个时魏晋时期的刘徽。2002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21世纪数学家的第一次大聚会,这次大会的会标就选定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弦图”作为中央图案,可以说是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也充分弘扬了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view/5e8bfb9951e798.html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2002%C4%EA%CA%C0%BD%E7%CA%FD%D1%A7%B4%F3%BB%E1%CD%BC%C6%AC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环节二 出示目标 (课件)
环节三 实验探究,发现定理
(1)根据课本图5-1,利用手中的模型,通过几何图形的变化,进行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利用课件,让学生通过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验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
学生讨论得出.
(3)归纳总结,记忆结论
勾股定理:
语言叙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