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入云更愉快?入云之前必须考虑的事情

细说云计算群的分享特别邀请了新网科技的刘黎明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上云前的用户需求:在汽车出现之前,如果你去调研人们关于交通工具的需求,人们只会说,我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本文是企业上云系列分享第一篇。

直接需求和战略需求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区分直接需求和战略需求。 0?wx_fmt=jpeg 

这是最容易梳理的,比如迁移前后节省想多少成本、新项目的预算是多少、项目时间周期如何、性能要求、可靠性可用性要求、获取特定的技术和能力。

战略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可分阶段分步骤的,甚至模糊的。

启动入云时,有时候有战略需求,有时候没有。比如改进资产负债表、提高开发效率、提高原型上线时间、明晰内部基础设施的真实占用情况并财务化、优化IT部门的部分岗位、启动全新业务、提高运营效率等。

如果将直接需求与战略需求能够结合起来,老板和员工就会沟通很愉快。

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项目是迁移还是首次部署。此外还有一个明显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把需求与云堆栈做个对应。 0?wx_fmt=jpeg 

现状是什么

现状是对应于需求,需求是用来改变现状的。

了解IT部门现状:研发和运维的人员的规模和比例,人员的技术技能,对私有云或公有云产品的了解和熟练程度、采购部署周期和项目计划的匹配度、是否有备份容灾和迁移方案。

了解非IT部门现状:对项目迁移或上线的时间要求,对业务可用性数据可靠性的要求,采购审批和财务流程,审计要求,业务规模可能的变化速度。

需求和现状结合之后,才能产生行动和决策。不要认为别人的需求就是你的需求,80%的人的决策就是你的决策。

经常有人拿着调查报告说,看,别人都有这个需求,别人都用这个技术,我们就应该用。

这是不负责任的,别人能为你的现状和结果负责吗?

你不知道的需求、现状和外面的世界

有一些需求是你不能直接看到,也没有人能告诉你,需要你去努力发掘的。

你以为自己当前的需求是去购买5台又便宜又可靠又性能好的服务器,但其实真是需求是采购高性价比的计算存储能力,物理服务器只是你实现实际需求的一种方式。但限于你的历史经验,你并不知道还有其他方式。

你以为上线一个应用必然有一个步骤,是去衡量一次多少采购高性价比的计算存储能力合适,并去采购。所以有业务规模评估和采购需求,但其实真实需求是让应用快速上线快速获取更多用户,需要多少资源可以不用提前评估和采购。当然,前提是你的应用采用serverless架构或具有线性扩张的能力。

特别是一些习以为常但却可以精益求精的事情。比如,成熟的公司里,业务部门、IT部门与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都认为需求都是已知的且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满足,集成商、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数据中心服务商都围绕着自己转,貌似一切都很好,但是不是可以用更少的钱、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比如在虚拟化出现以前,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和IT管理服务商把硬件和软件做得很不错,我们用得也很熟很舒服,即使有点小问题也有人帮我们解决,一切都很完美。

可是虚拟化来了,不要以为它只是把一台服务器切割成多台。南美洲的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都能引起太平洋上的一次台风,何况是一个新的技术?

终于把虚拟化研究透了,用上了最好的虚拟化软件,一切又都太平了,这回总该完美了吧。

可是公有云来了,不要以为它只是把虚拟服务器从自家数据中心搬到服务商的数据中心。规模化、分工化、自助化、精细化向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公有云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总算把公有云搞明白了,试用也好,准备迁移也好,正想着等这回搞定了,总可以歇歇了吧,企业IT界还能出什么幺蛾子呢?

容器来了,是把虚拟机物理机在切分一下吗?边折腾边等容器的发展成熟,总算心里有谱了。恩,容器攒得试试,DevOps和微服务架构都指望它更上一层楼呢。

这回好了,总算到头了吧。容器还没焐热呢,unikernals和serverless有点苗头,这特么还让不让人活了,折腾没个头啊。

你想到的需求,你看到的现状,都是你以为的,基于你的公司的历史的。现状需要改变,需求可能有伪需求和你说不出来的需求。你要做的还有透过现状,学习和结合外面世界的变化和创新,了解需求的本质。

能从入云期待什么

你可以期待这些:

  1. 降低成本; 

  2. 获取新技术和组件的能力,包括中间件、大数据和安全;

  3. 提高运营效率; 

  4. 业务转型。

但是,这些都是有条件的。

降低成本是相对的,同样的能力,公有云可能比私有云更便宜。但是如果你在传统IT上的vm可靠性是99.5%,现在你找到一家99.9%可靠性的云主机,那未必便宜,因为你得到的更多了,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

新的技术和组件是通用的,不是你独家的,是标准的,不是你可以任意定制的。

运营效率的提高需要组织体系的配合,业务转型更是需要公司战略的匹配,这都不是用了公有云自动获得的,准确的说法是:入云,有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业务转型。

可能有哪些顾虑

总有人对入云存在以下方面的担忧:

  1. 用户的数据隔离与安全; 

  2. 现有技术体系如何适应云端新技能; 

  3. 迁移过程是否平滑; 

  4. 对内部原有管控流程的影响 ;

  5. 云端生态系统如何完善。

就像期待容易夸大一样,担忧和顾虑也容易过度。

虚拟化和公有云出现10年来,租户的数据隔离从未出现过问题。而安全,范围太广,但却是可能存在入云后,会放大安全的一些风险。但这些风险其实一直存在着的。

至于迁移的平滑性,如果你连备份和故障切换都做没做,迁移是否平滑对你而言就是无所谓的。如果你做好了,那迁移即使失败也不会有影响。当然,迁移前还是要评估好服务商的产品组合、性能、可靠性、响应时间、数据导入导出等,尽量让迁移成功。

而内部管控流程和云上的生态系统,我相信,除了极端的公司和极端的场景,管控流程是可以更改的,云上的生态系统与传统IT上的生态系统也可以可比的。

给选择恐惧症患者的建议

用SaaS的我们不说了,需求明确,跟公司内部研发和运维基本无关。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规模、应用的负载特征、IT团队的能力,以及,IT预算的稳定性。

如果你的基础设施规模是一千个机柜以上,我相信,在公有云发展的早期,比如中国,私有云仍是你的首选。除非有一个帮公有云踩坑的需求。

如果你的应用负载庞大,且负载稳定,那么私有云未尝不可。除非你有一个没事也要去找个有挑战的事的需求。

如果你的IT团队对IT采购、网络、存储、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十分熟悉,那么选择私有云未尝不可。除非你有一个当甩手掌柜的需求。

如果你的公司每年有庞大而稳定的IT设备和人员开支,那么私有云也是可行的选择。除非你有一颗帮公司省钱省钱爱省钱的需求。至于多大算庞大,国内,一个亿人民币一年,国外1个亿美金。

即使所有这些情况满足之一,或都满足,公有云也可以活应该成为你可以尝试的选项。也可以称之为混合云。比如全新的项目、生命周期短或不确定的项目、应用中部分有波峰波谷的负载,可以首先考虑放入公有云。

PaaS和IaaS

尽管现在,很多服务商同时提供PaaS和IaaS服务,但是对于客户来说,PaaS和IaaS区别还是很大。PaaS通常是某种技术、工具、功能的服务化,是否使用,这由开发人员来考虑、实验、决定。如果技术能力够好,有成熟的方案和技术,那能自己实现的就不要用PaaS服务。如果自己的团队难以产生匹敌PaaS服务的能力,或者成本过高,或者有风险,应该尝试PaaS。

IaaS是运维和开发共同考虑的,有时运维也能单独决定。

最容易做决定的是,应用可以线性扩展,基于传统基础堆栈开发,负载、性能、可用性、可靠性都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配置。那么只要有足够的虚拟服务器,就能跑起来这个应用,我称之为“平移”,也就是从传统IT环境的物理硬件部署到私有云或公有云的虚拟硬件上。

开源还是商业软件

如果是严肃的商业应用,请不要跑在没有商业支持的开源软件上。即使有商业支持,也不要轻易跑在一个没有成熟的开源软件上。除非你有一个志愿帮开源软件成熟的崇高需求。

如果你将来要负责一个庞大的私有云,或者做公有云,尽量不要用商业软件。除非你喜欢随时被别人掐脖子的感觉。

用哪个服务商?哪个产品?很多服务商开起来产品都一样,但实际使用之后,会有千差万别,你必须试用一段时间才知道。

比如虚拟服务器的临时存储和持久存储,有些服务商本地存储是临时存储,关机在重启存储内容就消失,而有些服务商的本地存储就是持久存储。有些服务商由本地存储,本地存储的性能通常要好于网络存储,而有些服务商就没有本地存储。

还有虚拟服务器的维护窗口问题,有些服务商会提前通知,有些服务商就不通知。

还比如虚拟服务器的性能稳定性,有些服务商复用率低性能比较稳定,有些服务商复用率搞性能起伏较大。

服务商不是大就好,产品不是功能多就好。对于公有云和私有云都是如此。简单通常更容易可靠,使用门槛也更低。使用刚好能满足你需求的产品,这基本上是第一步的靠谱选择

就像我们打通关游戏,如果一上来就去打最后一关,打十遍你也通不了,你再也不会对这个游戏有兴趣了。从第一关打起,打到第十关,很可能轻松就通关了。

如果某个产品从安装开始就是坑,从你使用开始就坑不断,果断抛弃。除非你想做这个产品的开发测试人员。第一步,选择看起来简单,用起来顺手,刚刚满足需求的产品。

小结

入云很简单,多思考、多动手,从点到面,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一步一步,分阶段实施。


作者简介

刘黎明

云计算布道师,微信公众号: 鸣北林(techculture)。2008年3月起从事云计算与IaaS产业研究、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现任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管研发和云计算事业部,曾担任网银互联副总经理兼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世纪互联云快线产品总监和研发主管、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先后分别主持了国内第一个基于Xen和KVM的基础设施公有云的研发和产品化工作,并完成重点产业化科研项目——北京市科委“虚拟化管理平台”。 

细说云计算

ID:CloudNote

640?wx_fmt=jpe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探讨云计算的一切,

有干货,也有闲聊。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